謝美玲 袁春香
【摘 要】孔子在長期的道德教育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深入探討孔子的德育方法,對當代教育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孔子;德育;價值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首創私學,對于教育的目地、原則、方法等方面都作過深刻的論述。孔子的德育理論以道德為核心,圍繞道德教育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他提出的許多德育原則和方法我們至今仍在沿用。深入探討孔子的德育方法,對當代教育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子的德育方法
教學離不開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學,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不可或缺的兩個主體。孔子的德育方法可以分為教育者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學法兩個部分。
(1)環境陶冶法
環境陶冶法,就是讓受教育者置身于具有良好氣氛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受到感染和熏陶的一種教育方法。教育者不需要多言,而是只要設置和運用各種積極的教育環境,讓受教育者置身其中,并引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受到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孔子向來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即“天人合一”,并常常從自然環境中尋找啟示。如孔子面對滔滔不絕的河水,獲得啟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以此勉勵學生呀孜孜不倦地進行道德休養,因為時間不停地流逝,一去不返。孔子在德育的過程中,還特別重視“詩”教和“樂”教,主張用詩歌和音樂來陶冶學生的性情。“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其中“興于詩”就是說“詩”可以激發人們的思想感情,“成于樂”說的是學生可以通過高雅音樂的熏陶而具有高尚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質。
(2)啟發式教學
孔子的一生都在積極探索啟發式的德育方法,他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要引導學生主動提高接受道德教育的積極性,主動分析道德現象,凝練德育理論,樹立德育目標,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獲得廣博高深的學問。因此他總結出教育者要等到學生百思不解的程度去啟發誘導他,而學生想說又說不出來,則不啟發他,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的著名論斷。孔子這句話中關于“啟”、“發”的言論,就是我們今天“啟發”一詞的最早起源。在孔子看來,德育過程中要抓住學生發憤求知和努力鉆研后還百思不得其解的時機進行啟發,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這樣容易讓學生豁然開朗,觸類旁通,自覺躬行,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對于其弟子,他就注意啟發誘導。《論語·公冶長》篇載有這樣一件事:“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意思是有一次子貢問孔子:“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孔子說:“你好比是一個器皿。”子貢又問:“什么器皿?”孔子回答說:“宗廟里盛黍稷的瑚璉。”意思是說,從個別場合看來,子貢是個體面的器皿,但卻沒有注意到全面發展。你看,孔子在此采用的不正是啟發誘導的方法嗎?孔子的德育活動不是以學生為主體嗎?孔子的得意門生顏淵深有體會地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
二、孔子的德育方法在當代教育中的價值
雖歷經兩千多年,但孔子的思想在我們今天的教育中仍展現強大的生命力,具有很大的價值,而孔子在德育的實施中所采用的德育方法在教育界更是展現出難于替代的價值。以下便是孔子的德育方法在當代教育中所體現的價值。
1、符合當代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取向
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包括“人的自然化”,即自然決定人和“自然的人化”,即人決定自然,且兩者緊密相關。人類的活動必然會引起自然的變化,且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而影響加劇。人類打破自然原有的平衡而形成新的有益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平衡是人類的進步,但人類的生產活動也從根本上影響了自然,這在另一方面不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自然界是人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所以人類要認識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而不違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使自然界的演化更加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從孔子的環境陶冶法中我們不難發現,孔子向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狀態。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論語》中也有體現,《論語》指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沒有明確回答“天”是什么,但是肯定“天”是包括時間運行、百物生長在內的自然界。孔子熱愛山水,“知者樂水,仁者樂水”(《論語·雍也》),并認為要敬畏自然及其規律,否則會得罪自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孔子“天人合一”的思想體,是中華先民樸素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表現,也符合當代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取向,是我們在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借鑒資料。
2、符合當代教育要求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靈活把握教學方式的理念
因材施教是我國傳統德育方法中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教育對象的家庭背景、成長經理、受教育情況、個性特點都不一樣,孔子對不同的教育主體實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有針對性的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這符合德育的教育方式,還有利于教育對象的接受。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對我們當今的德育工作也具有同樣的借鑒意義。教育者面對個性不一的學生,應先了解學生的不同特點,結合學生的需求進行靈活把握,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將道德教育與學生的個性發展相結合,使教育更有層次性和針對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在影響了中國二千多年,必然有值得當今教育借鑒的地方,孔子在德育長期的實踐中創造的德育方法對當前的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無論是孔子的思想還是孔子的德育方法,我們教育者應當古為今用,鑒古益今,對其中符合時代要求的、進步的,并對當前的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的方法論思想進行吸收,而對過時的、落后的、阻礙發展的進行摒棄,從而將弘揚我們的傳統道德文化與研究當前實踐工作具有指導意義的方法論結合起來,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提供思想上的保證。
【參考文獻】
[1]武漢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系.比較德育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2]荀悅.申鑒·諸子集成(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荀悅.申鑒·諸子集成(第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戴誠,沈劍文.孔子德育方法舉隅[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42-45.
[5]賈東水,王羨農,王雪光.古代德育方法論[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2000(2):41-45.
[6]侯長林.論孔子關于德育的方法和途徑[J].銅仁學院學報,2007(3):15-17.
[7]李惠清.談孔子的德育方法[J].防災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121-132.
[8]林忠偉.中國古代德育方法論[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1(6):27-31.
[9]盧艷蘭,張在喜.試論孔子德育方法[J].咸寧學院學報,2005(1):68-69.
[10]孫小金.古代德育方法對輔導員工作的啟示[J].中國德育,2010(1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