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彬婕
【摘 要】隨著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民辦高校教師正經歷著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的轉變。黨的十八大強調“以人為本”,如何貫徹以人為本,實現民辦高校教師的內涵式發展是新時期民辦高等院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民辦高校教師;內涵式發展;啟示
隨著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民辦高校必須走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的發展道路。而在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眾多因素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教師,民辦高校教師如何內涵式發展是新時期民辦高等院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
1、民辦高校教師內涵發展的啟示之一—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民辦高校辦學定位是緊緊圍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才的需要,向社會輸送社會需要的具有一定實用技術和高素質中端應用人才,這樣的定位性決定了純理論型的教師在民辦高校是無法勝任的。民辦高校需要的是既能上好專業課又能指導學生理論實踐的“雙師型”教師。
1.1 培養青年教師。民辦高校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師資源,切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學歷、職稱、技能等方面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青年教師。在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下,選擇優秀的青年教師,通過定向、委培等渠道,較快地提高青年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有條件的院校,為青年教師創造更多的進修機會,要經常選派一些教師參加短訓班、提高班、研修班或到國外學習交流,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1.2 拓寬培養渠道。民辦高校還應有計劃地安排專業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到生產第一線工廠、企業、公司等單位進行實際工作崗位鍛煉,這樣教師們不僅取得了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還獲得了實際演練的經驗。重視引進和培養既有教師基本業務能力、熟悉企業生產管理的實踐,又懂工程專業技術的雙師型教師,切實扭轉目前大多數教師尚不能完全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局面。
2、民辦高校教師內涵發展的啟示之二——提高教師忠誠度
近年來,民辦高校的發展規模迅速,隨之而來的問題卻是教師對高校的忠誠度逐漸減弱,導致隊伍流失嚴重,這已經成為民辦高校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民辦高校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待每一位教師,切實提高教師對高校的忠誠度。
2.1 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民辦高校不完善的保障制度是民辦高校教師對學校忠誠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民辦高校難以聘請高職稱的教師和留住已有的優秀教師資源,關鍵在于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制度。許多民辦高校在給教師辦理社會保險時,總是大打折扣,比如說以當地的最低標準作為繳納基數繳納社會保險,只有在教師工作滿一定年數才繳納社會保險,或者只繳納“四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住房公積金)中的某一項,使教師在房、醫療、生育、養老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保證。依法為教師繳納社會保險,不僅是民辦高校應當承擔的法律義務,也是民辦高校要積極落實的責任,切實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使教師能夠安心地工作。
2.2 建立合理的人文環境。許多民辦高校都宣稱“以人為本”,要對教師真誠負責,但實際操作起來往往都是“以事為本”。管理者對人才不重視,把教師當作簡單的勞動者,上課工作量大,不僅上課數量超標,而且課頭較多,加大了教師的備課量。教師普遍認為自己就是上課的機器,每天都忙于上課、備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管理制度實行企業的管理制度,對教師管理嚴格,嚴重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導致教師對高校管理制度的不滿,必然會造成教師與學校產生隔閡。民辦高校需確立“以人為本”的原則,真正的實現“以人為中心”的轉變。學校要實行人性化管理,為教師的成長和發展營造一個相互理解、團結合作的工作環境,尊重教師,贊賞教師的進步,寬容教師的過失,使教師心理上產生安全感。
3、民辦高校教師內涵發展的啟示之三——健全民主管理機制
3.1 建立教師工會。民辦高校的黨組織工作重點僅僅放在學生管理方面,這是不均衡的。民辦高校黨組織應該在師德建設、校風建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民辦高校中成立工會,作為教職工的群眾性組織,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加強橋梁紐帶作用,搭建教職工與學校的溝通渠道。黨組織及工會可以開展各種活動豐富教職工的業余生活,減輕教師的壓力;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并以此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高育人質量;在教職工當中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營造和諧、向上、尊師、重教的校園風氣。
3.2 健全民主管理機制。學校管理者要健全民主管理機制,善于授權,讓教師獲得一定的自主權,鼓勵其以主人翁的姿態用不同的形式參與到學校教學、科研、服務及管理等領域工作中,增強其主人翁意識。同時,要尊重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對教師提出的合理意見或建議應予以采納,使教師感受到學校集體的一活動都與自身息息相關,滿足教師的貢獻、參與、成就的需要,從而增加高水平教師的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4、民辦高校教師內涵發展的啟示之四——提高教師專業發展
4.1 搭建教師發展平臺。高校為教師提供發展平臺是提高教師自身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學校應結合教師個人的特點和發展需要,建立各種資助基金、啟動費、單項獎勵基金等,為其創造一個優良的教學科研環境和發展的機會,以促進和鼓勵教師進行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為了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高校還可以向教師提供繼續深造、培訓甚至公派留學的機會,并保證其在進修期間的各項合法權益。為了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學校可以開展教師的學科教學研討會,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做講座,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并鼓勵其參與專業課題研究,編寫教學大綱和教材等。這些發展機會能夠使教師充分發揮和利用其潛能,提高工作能力,更大程度地實現自身價值,實現學校和教師的共同發展。
4.2 學會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教師對自己遇到的教學現象或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考、回顧和反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科研的能力。專業反思一是對教學技能的反思,二是對教學策略的反思,三是對教學理念的反思,歸根到底是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反思。為了提高教學反思的力能,教師應該提高對教學事件的敏感度和反思自覺度。教師的反思絕不是說空話和套話,而是面對不同時期不同事件的審視與批判,是為了解決教學的具體問題。教師可以經常反思,能不能有一種更好的教學方法?為了反思,教師可以把反思的理性認識落實到具體的教學行為之中予以檢驗,建立起良好的同事關系和合作環境,用讀書筆記或教學筆記來記載反思內容,用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來作出正確的選擇和改變。
【參考文獻】
[1]高海龍.民辦高校教師流動原因及對策[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1(05).
[2]李贊紅.民辦本科高校雙師型英語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08).
[3]伍嬋提,佟雪銘.民辦高校高水平教師發展性激勵機制探析[J].寧波大學學報, 2011(11).
[4]黨的十八大報告解讀[EB/OL].http://www.dzwww.com/2012/shibada/bgj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