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魯·斯皮德
最近,關于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的官方報道,再次強調了能源合作在中俄雙邊關系中的重要性。然而,隱藏在漂亮措辭背后的,卻是兩國能源合作的進展依然緩慢,且高度依賴于中國為俄羅斯提供的巨額貸款支持。
事實上,近20年來中俄雙方一直都很清楚,建設能源輸送基礎設施,把石油、天然氣和電力輸往中國是雙贏的事。所以早在1996年,江澤民主席和葉利欽總統就簽署了“中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協議;2001年,江主席又和普京總統簽訂《中俄友好條約》。盡管如此,兩國的貿易發展卻一直緩慢,就連能源行業也不例外。
從1993年起,中國正式成為原油進口國。隨后中國政府開始推行多邊合作戰略,以維護國家的石油安全。2001年9月,借著兩國外交關系回暖的大好時機,俄羅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簽署協議,共同建設從東西伯利亞的安加爾斯克通往中國大慶的石油出口管道。這個項目曾一度暫停,而在2005年尤科斯被俄羅斯政府收歸國有后,最終被取消。
隨后直到2008年,中俄石油進出口管道項目才最終達成協議。協議規定,中國向俄數家石油公司提供250億美元貸款,俄用石油進行償付。兩年后,“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道投入使用。2012年,該線路向中國輸送原油1500萬噸。2013年3月習主席訪問莫斯科時,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公司同意將每年輸往中國的原油數量增加三倍。其代價,則是要求中國提供更多的貸款。
至于中國和俄羅斯的天然氣貿易歷史,最早可追溯至20年前。1994年,中俄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擬定兩國天然氣輸送管道的修建計劃。2003年,英石油、中石油和韓國天然氣公司發布研究報告,討論以科維克塔油田為起點,穿越中國大陸和黃海,輸送天然氣到韓國的可能性。但這一計劃遭到俄羅斯政府的抵制,英石油被迫放棄相關權益。由于這一項目遭遇延期,中國轉而向土庫曼斯坦尋求天然氣資源。2007年中土雙方簽署協議,到2009年底,土庫曼斯坦已開始向上海輸送天然氣。
自2005年以來,中國和俄羅斯幾乎每年都要進行天然氣進出口談判。俄羅斯之所以在達成天然氣協議方面動作緩慢,是因為他們想在中國拿到“歐洲價格”。而對中國來說,一方面想要獲取更多天然氣供應,以緩解因大量使用煤炭而導致的空氣污染問題;另一方面,他們又對本國頁巖氣和煤層氣產量的大幅提升持樂觀預期。
2013年3月,在雙方進行會談之前,俄曾向中國承諾提供來自東西伯利亞地區的天然氣,但具體路線和價格,仍待商定。會談后雙方聲稱,協議將在2013年底前達成,但前提條件是雙方能在售價方面達成一致。而且,中國還要為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提供約250億美元的貸款。
實際上,類似情況在此前已發生過幾次,即中俄貌似在天然氣供應問題上達成了協議。當下,俄羅斯可能更愿意在價格方面做出讓步,以避免頁巖氣革命對天然氣價格走勢影響的進一步顯現。
除此外,中國還從俄羅斯進口數量可觀的煤炭。2010年,兩國簽署協議,俄承諾在2009年出口1200萬噸原煤的基礎上,在短期內提升至每年1500萬噸,其后進一步提升至每年2000萬噸。交換條件,是中國提供60億美元的貸款。2012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煤炭1900萬噸,僅占中國煤炭年進口量的6%。2013年3月,習主席訪俄期間,雙方又一次簽署協議,打算進一步擴大煤炭的供應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