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力人 索菲雨
摘要:翻譯就是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的,以詞匯和語法表現出來的語義的轉換。想要提高翻譯質量就必須對語義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本文將英語和漢語的語義類型進行對比并對英漢互譯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給出翻譯策略。
關鍵詞:漢英語義類型對比;基本語義;附加語義;語法意義;翻譯策略
一、前言
語言是人類交流最重要的工具,而語言所蘊含的意義則是進行成功交際的核心和關鍵,因此語義學在研究人類語言及語義方面就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語義學越來越受到廣大語言學習者的重視,語義的理解和掌握對于外語學習與研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語義學的研究成果對翻譯學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劉宓慶先生指出“翻譯涉及的是從形式到內容、從語音到語義、從達意到傳情、從語言到文化的多層次、多方位的語際轉換”。翻譯的實質是雙語間意義的對應轉換,這就要求譯者必須對原語有透徹的理解并對原文進行語義分析,在此基礎上,譯者要用譯語把原文表達出來。所以能否準確地將原文語義轉化為譯語語義就成為檢驗翻譯好壞的重要標準。所以語義選擇是翻譯的一個重要步驟,語義選擇出現偏差或錯誤就很難準確地表達原作者的思想,也就失去了原文的韻味。
正確地進行語義選擇,首先要對英漢兩種語言的語義類型進行比較研究。Geoffrey Leech在《語義學》(Semantics)一書中將語言的意義分為七種類型:a.概念意義(Conceptual Meaning)、b.含蓄意義(Connotative Meaning)、c.社會意義(Social Meaning)、d.情感意義(Affective Meaning)、e.反應意義(Reflected Meaning)、f.搭配意義(Collocative Meaning)和g.主體意義(Thematic Meaning)。同時Leech將b-f統一劃入聯想意義(Associative Meaning)。賈彥德在他的《漢語語義學》一書中對漢語語義進行了研究,并把其劃分為“基本語義、附加語義、語法意義”三種類型。由此可見“中英語義類型存在著明顯的對應關系,即基本語義——Conceptual Meaning;附加語義——Associative meaning;語法意義——Thematic Meaning”。
二、基本語義——Conceptual Meaning
英文中概念語義(Conceptual Meaning)指詞語本身所表示的概念,并不包括其比喻義或引申義。賈彥德認為基本語義就是某一語義單位唯一的內容?;菊Z義和概念語義是語言最基本的意義,因此在對此種意義進行英漢互譯時要以尋求相同概念進行替換為方法進行的。如果兩個民族都對某種事物或現象有著相同描述的對應詞匯或表達,此時我們可以說兩種語言有對等詞匯,翻譯時相對比較容易。但是由于中英兩種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差異,完全等同的語言轉換翻譯是不可能實現的,在翻譯實踐中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某種事物或現象英漢共有,并且有相應詞匯,但其所代表的范疇并不一樣。比如漢語中“天”有著多種基本含義,其對應的英語可以為“sky”“heaven”或“universe”等。漢語中“天”所指代的范疇要大于英語,針對此種現象,翻譯時一定要結合上下文,確定其在特定語境下所指代的意思,切不可一概而論。
2.中英文中有時會有一些詞語或表達,其包含了約定俗成或人盡皆知的常識,而這些詞語或表達本身已經演變成了一種概念,但是如果直譯的話會使譯語讀者產生理解困難,這些詞語大多為人名,歷史名詞或地理名詞等。比如美國“Watergate” 翻譯成中文為“水門事件”,現在漢語中已經習慣稱一些不良現象為“某某門”,在漢英翻譯中如果直接譯成“gate”,勢必會讓譯語讀者一頭霧水。針對此種情況,可以選用直譯加注或音譯加注法來翻譯。楊憲益夫婦在翻譯《狂人日記》中“古久先生”就用了音譯加注法來實現,在保留了中國文化元素的同時讓譯文讀者明白了其人名代表的意義。
3.在漢英語中會存在文化缺省現象,一種事物或概念有可能只存在于某一種語言文化中,另一種語言并沒有與之對應的詞匯或事物。此時可以運用音譯或文內明示的方法。比如魯迅先生在其文集里就把“violin”稱為“梵阿林”,將“democracy”稱為“德先生”。楊憲益在翻譯《阿Q正傳》時就將“觀音”翻譯為“Kuanyin,the goddess of mercy ”。
三、附加語義——Associative Meaning
附加語義與基本語義不同,它不能獨立存在,只是附著一些義位、句義和言語作品義之上。附加語義反映的可以是被反映對象的形象,人的情感,也可以是理性意義。Leech將含蓄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反映意義和搭配意義統一為聯想意義。聯想意義是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由于民族、歷史、文化等因素形成的附著在基本語義上的感情和內涵。聯想意義無處不在,其難譯之處主要在于原語和譯語語言之間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比如“秋天”這一詞匯在中英語中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意象。中文里“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代表了凋零、哀傷、孤寂的氛圍和景象;然而在英文里秋天則代表了收獲、歡樂和寧靜。英文中“individualism”是一個中性或褒義性的詞匯,其表現的是一種自我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然而如果翻譯成“個人主義”,則會給中國的讀者留下一種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印象。
再如“只要嫁給我,雞鴨魚肉,綾羅綢緞,一輩子享受不盡”這句話的翻譯方法。在中國文化中,人人都知道“雞鴨魚肉,綾羅綢緞”代表的是一種富足奢華的生活,只有富人才可以享受。譯成英語時,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譯,西方讀者想必不會領略到其中的文化內涵,這時可以把具體事物抽象化,譯為“If you are willing to marry me, you will enjoy the luxuries all your life.”
就連“門”這個最簡單的詞匯在中英文中也有著不同的聯想。《紅樓夢》中有段描寫“……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不開,只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艨藢⑵渥g為“In front of the gateway ten or so splendidly dressed sat in a row. The center of the three gates was closed, but people were going in and out of the two side ones.”漢語里正門一般是在大型活動或接待貴客時使用的門,而角門則為日常出入使用。并且古代中國走正門的人和走角門的人有著階級差異和尊卑之分,所以同樣為“門”,正門和角門給予人們不同的聯想意義。而在英文中卻沒有相對應的詞語,所以霍克將“正門”譯為 “center of the three gates” ,英文中center一詞有重要、核心的意思,可以很好地體現出正門的位置和重要性,然而在角門的翻譯上卻并沒有體現出次要的概念,只是翻譯為side door。西方讀者讀來只是感覺到這個門的位置,并不能體會到其中對身份尊卑的劃分。針對此種情況,可以運用增譯法譯為“the two smaller side gates”,既體現了門的位置,又點到了門的規模以及角門的次要性含義。
四、語法意義——Thematic Meaning
語法意義是指語法成分或特征,如語序、強調等在組詞造句的過程中表現的意義或作用。
如:1.Mrs. Smith donated 300 dollars.
史密斯夫人捐了300美金
2.The 300 dollars was donated by Mrs. Smith.
這300美金是由史密斯夫人捐的。
這兩句表達了相同的意思,但因為次序的調換,表現出的意義就不盡相同了。第一句話可以作為“史密斯夫人捐了什么”的回答,其為了突出300 dollars這一事實。而第二句則為“這300美金是誰捐的”的回答,其強調了史密斯夫人。語法意義的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突出“主體”,所以說上述例1的主體是300 dollars,例2的主體是Mrs. Smith。在翻譯時譯文的次序不一定要與原文保持一致,為了達到強調效果,可以在譯語的語序上加以變通,如:
Reluctantly, she agreed to marry me.
她答應嫁給我,但卻顯得不情不愿。
由此可見,改變句子的句法結構或順序就能表現不同的“主體意義”。翻譯時,只有對其應用自如才能更好地表達原文的主體意義。
五、結語
翻譯就是在兩種語言之間語義的轉換,而非詞語與詞語的替換。漢英兩種語言系統存在差異的同時也有著互相共通的方面。對漢英語義類型進行對比分析可以說為翻譯實踐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但同時也為翻譯實踐人員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這就要求翻譯人員在對目標語文化、語言、行為習慣等方面有著深入了解的同時也要對原語文化有著深刻的了解。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原語的內涵才可以譯出讓人滿意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1
2.賈彥德,《漢語語義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楊萬斌,《中英語義類型對比及其翻譯》,《楚雄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01
4.Hawkes, 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 Penguin Group, 1973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