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芳
自主學習就是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善于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
在學習過程中,不管是學習成績優秀的還是學習成績較差的,都有形成障礙的可能。成績差的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學習缺乏動力,得過且過,缺乏學習目的。成績較好的部分學生多學習動機、目標,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例如,或是為了將來跨進重點高中,考入名校,找到一份好工作;或是為了得到學校、教師、父母和同學的贊賞,為了自己的面子等。無可否認這樣的學習動機、目標對學習有一定的推動力,但是立足起點不高,眼光“近視”,稍有挫折,往往經受不起,會一蹶不振。歸根結底,這主要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淡薄,學習目的不明確造成的,求知欲不強烈,有惰性,僅僅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很容易產生倦怠心理,從而影響了學習效果。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呢?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習的興趣,實現“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
1.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及實現大目標時的階段目標。在十余年的教學生涯中,我經常看到這樣的學生:上課跟著聽,作業也能完成,布置的任務也完成,但是學習成績卻不理想,不好不壞。通過和這一部分學生談心,我發現,這樣的學生心中沒有什么目標,至于為什么學習更是答不上個所以然來,只是覺得父母供自己上學,要在這學習而已,學得很被動。所以,想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認為要喚醒學生為什么學習的意識,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學習目標是首當其沖的。在這一點上,教師可在新生入學伊始,就可以通過班會、宣傳報等方式加以滲透,讓學生熟悉社會上的各行各業,發現自己的興趣,了解對口的大學及專業,及相應的提檔分數,從而讓自己為了理想而讀書。
2.教師要注重自身行為,和諧師生關系。教師上課的言談舉止、態度會對學生學習的動機產生影響,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還要關注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以良好的情緒去面對學習。很多時候,學生會因為喜歡教師,而喜歡這位教師所教學科。
3.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安全、寬容、信任的有利于自主發展的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減少焦慮,敢于冒險。遇到學生發生差錯和意外情況時,教師不要采取回避的態度,或是把學生毫不客氣地訓斥一頓,而是給予寬容與鼓勵。
教師要放下架子,把學生放在心上,以平等的身份積極參與學生探究活動,成為學生學習中的普通一員,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傾聽學生的學習要求,參與學生學習過程,分享學生的學習快樂,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彼此間真誠的情感交流。讓學生真正感到教師是他們學習中的一個成員,相互產生信任感,愿意彼此間無拘無束地交流和討論,愿意互相爭論,各抒己見,從而形成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
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逐步提高自主學習的水平
1.課前預習。預習是指在上課前,學生對沒有學過的知識進行課前自我學習。通過自己提前學習,了解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大致內容,對自己的疑點、盲點進行標記,使聽課更有針對性。另外,針對課本內容,學生在預習中可思考新知識和之前學習的內容有什么聯系,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活躍、更發散。
2.教學中。一方面,教師合理創設情境,巧妙設置問題,安排課堂活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不能被動地聽,要把自己的想法與教師的想法作對比,有碰撞,孰對孰錯,孰優孰劣,要做比較,然后固化最優方案。
學生要做到尊重教師,但也不迷信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敢于表達自己。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不僅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加深了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當然,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正確的表揚,錯誤的鼓勵,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
3.課后復習。課后及時復習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對所傳授新知識的鞏固過程,能有效地鞏固新知識,能把所學的知識系統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為教師反饋一定的信息。課后是學生整理知識、形成知識積淀的過程,也是學生進一步拓展學習的過程。筆者通過一些發散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課間互相討論,主動參與。并且為了讓復習變成一種習慣,變成日常活動之一,我發起每天睡前回顧活動,使學生利用睡前幾分鐘的時間,回顧自己一天所獲。
課前預習和課后及時復習是整個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和步驟,是向40分鐘要效率的重要環節。教師一旦使學生養成了自覺地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及時復習的良好習慣,教學質量一定會得到提高。預習抓得好,學生學得主動;復習抓得好,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就會得到系統而牢固的掌握。
三、注重學法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
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最為關鍵的是教給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而不是只傳授給學生知識。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總的來說是短暫的,更多的是走上社會以后的后繼學習。這就要求教學要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要對學生終身學習有益,也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
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教材內容的方法: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是要先具備深刻理解問題和清晰分析問題的能力。其次,指導學生對于知識結構的掌握方法。在每一課學完之后,啟發學生獨立歸納總結每課的知識框架結構,使每課的主體內容都能條理清晰地反映在學生的頭腦當中。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這一方法確實對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的提高大有幫助。
其次,教師要指導要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并討論交流解決問題。以前在教學中,一般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給出答案,這樣不利于鍛煉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好學、善學、樂學是一種探索和創造,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實踐、摸索和總結,把自主學習的精髓教給學生,使他們終身受益。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