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
摘要: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小學是人生的基礎教育階段,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顯得極為重要。
關鍵詞:素質教育;行為習慣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個人良好的習慣,會讓其受益終身。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總希望自己的學生都能充滿朝氣,活潑向上,成為懂事明理、成績優秀的學生。與學生接觸時間一長,我發現造成學生行為學習習慣較差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家庭教育因素。有的學生的父母都忙于工作,疏于關心自己的孩子,連學生每天有什么作業、做沒做完都不知道;有的家長抱著“學生既然送到學校來,那么學生的一切就該交由學校來管”,自己就不再多關心學生的學習心態;有的學生做錯事,家長只是一味地責打,也并不告訴學生究竟錯在哪里。
2.學習興趣因素。每當我在課堂上講一些小故事的時候總是最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即使是平時最喜歡發呆的學生也會開始認真聽。但是一旦要他們做題,有的學生卻連題目也不仔細看,只要看到題目一長,想也不想馬上就說“我不會”。
3.同伴的影響因素。每個學生在學校都有些同學和玩伴,這些同學和玩伴在學校的表現也會影響到學生的行為。有的學生在同伴的影響下,學習更好了,但有的學生受他人影響,貪玩,不完成作業。
以上粗略地介紹了我總結的一些使得學生行為習慣比較差的原因。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1.及時與父母溝通。學生的教育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結合。因此,我們應該經常主動聯系家長,或是用電話,或是在家長來接學生的時候交流,或者是直接去家訪和家長進行溝通,提醒家長,要多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在休息時間陪著學生一起學習、讀書,體會學習的快樂,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學生錯誤的言行家長要及時指出,正確的做法要給予鼓勵和表揚。
2.提高學習興趣。我們應利用一切條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改進教學方法,在講課時挖掘知識的有趣點,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慢慢地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時教師可在課堂上朗讀些小短文給學生聽,激起學生想看書的愿望。繼而,引導他們自己去看書,養成愛看書的習慣。教師還可播放一些美文朗誦給學生聽,讓學生能夠主動靜下心來仔細聽、跟著讀。在平時做作業時盡量面批,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錯誤,引導培養學生解題的能力,當完成一道題目時,學生都會有一種滿足感,這樣才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3.培養集體榮譽感。我們應教育每個學生認清自己與同學都處在同一個班級大家庭里,我們都是一家人,所有人都應該和睦相處,團結友愛,互相謙讓,為我們這個班集體爭光。在與同學相處中,要懂得寬容,當別人不小心做錯事了要能原諒他,幫他改正錯誤。大家在一起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