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超
素描是指用單色或少數幾種顏色表現事物的造型、明暗關系、體積感和空間關系的一種藝術形式。它起源于德國,在西方國家經過數代大師、畫家地不斷完善、改進已經接近完美。素描同時也作為西方繪畫的一個基礎課程被引進到我們的教學系統中。
靜物的形狀、大小、材質、明暗等多種多樣,而且可以相對地固定靜物的位置,固定光源的朝向和強度,對于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表現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的判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靜物寫生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能力、準確的造型能力以及怎樣表現靜物的質感、量感和空間感等。
近幾年來我接觸到一些高中的新生,因為在中考報考美術類,錄取時在文化分數上有著較大的優惠,而且中考美術的要求也比較低,所以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在考試前幾個月,甚至一兩個月才開始學習美術,他們多沒有深入、系統地學習美術知識,僅僅是進行了一些臨摹練習就上了考場。這樣就勢必造成這類學生不了解美術基本知識,不知道繪畫的正確步驟,不懂得使用繪畫的技法、技巧,不明白靜物的質感、量感、空間感如何表現,只是依葫蘆畫瓢地照抄了靜物形狀、位置,畫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明暗線條。針對這些學生怎樣進行教學?下面就談談我的做法。
首先,我們要有作畫步驟,從大的方面來說就是整體——局部——整體三大步。第一個整體就是靜物擺好后要整體觀察,深深地抓住第一印象,而且要養成畫小稿的習慣,這也是一個構思、構圖的過程。然后,在畫面上構圖、起形,區分明暗調子、畫出陰影的位置、分清立面與平面的黑白關系。局部就是深入塑造物體,畫出三大面,區分出五大調子。充分地表現物體的質感、量感、空間位置關系。第二個整體就是調整好畫面為一個整體,虛實關系、主次關系、黑白灰關系都要調整一致。這三大步只是一個大的方向,其實在作畫過程中,“整體”和“局部”是相互影響和滲透的,比如在局部深入時也要整體的局部深入,也就是說深入塑造物體不是把一個物體的明暗調子一下子畫夠了再畫下一個,而是要整體深入刻畫。具體方法就是,先從主體物開始,先從最重(最黑)的明暗交界線開始深入,畫一兩個層次的調子再畫其他物體的明暗交接線,然后再一次把主體物的明暗交界線和暗面再畫一兩個層次,再畫其它物體的明暗交界線和暗面。以此類推,直至所有物體的明暗交界線、暗面、亮灰面都鋪上層次豐富的調子,整體式貫穿作畫的始終。
作畫步驟對于初學者來說是十分關鍵的。遵循正確的作畫步驟就可以更有效地使學生學會觀察方法,學會整體觀念。
其次,進行一些單因素的素描訓練,解決問題,尋找規律。我們學校美術生的課程安排的比較少,不能每次課程都完成一幅全因素的素描寫生作業。于是我就對他們進行了一些短時間、有針對性地訓練。全因素素描是指完整地表現了造型、明暗、質感、量感、空間感,單因素是針對其中的一項進行訓練,學習的目的性更具體化了。我把它們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構圖訓練。2.明暗調子訓練。構圖訓練就是要抓住第一印象,用簡練的線條畫出各個靜物之間的位置關系、比例關系、空間關系、透視關系,畫出單個物體結構、明暗交界線、投影。繪畫的意識要整體,要體現出空間感、體積感。明暗調子訓練,首先要知道三大面:背光面、受光面、側光面,即黑白灰。五大調子:亮面、灰面、明暗交界線、反光、投影。把這三大面、五大調子在畫面上表現準確了,那么物體的立體感就十分強了,視覺效果也就更真實了。具體的練習過程:在素描紙上進行排線、畫調子的練習,線條要求淺入淺出,就是線條兩端細中間粗,這樣調子的銜接就會更加自然。調子要求畫一條較長的由黑到白的漸變色帶,3厘米寬左右。要層次豐富,有十層以上的層次變化。一般人眼可以分辨十三個左右的層次變化,進行過長期的素描訓練的人可以分辨出二十個左右的層次變化,黑白灰的關系拉開了,層次越豐富,質感就會越強烈。
再次,進行一些單個物體的全因素訓練,這個訓練的目的就是要解決深入塑造的問題,這是畫龍點睛的地方,不但造型要嚴謹,技術、技巧也得精彩。
單個物體的畫法:單個物體也有自己完整的黑白灰關系,也要有虛實關系。
1.襯布。襯布在靜物畫里一般算不上主題,但是我們仔細分后就會發現,襯布在畫面里占的面積是最大的,在空間里也是貫穿了前后左右、上上下下。襯布有軟有硬,有粗糙有細膩,有深有淺,有的還有圖案、花紋等,而且襯布的形很不規律,布褶有款又窄,有高有低,要畫好它就要認真地觀察分析,找出每個布褶的起始和結束位置,分清楚它們之間的疊壓關系。在畫的時候要根據光源找好明暗交界線,找準確投影再附上一些灰調子留出淡淡的反光,根據襯布的質感采用相應的粗線條或細線條,灰面過渡的細膩程度,還要考慮空氣透視,也就是虛實關系,中間靠近主體物的最實、最細膩。靠近光源的一端次之,遠離光源,遠離繪畫者的在明暗的對比度,描繪的細膩程度上都是最低的。
2.陶器和瓷器。陶器和瓷器在質感上有著很大的區別,陶器表面粗糙,反光弱,高光不明顯,瓷器恰恰相反表面光滑,反光強甚至還會有其他靜物的倒影,高光強烈細膩。所以,在用線上就有很大區別,陶器用線適中,按照正常的作畫步驟鋪好調子,找好關系,體積感自然就有了,反光減弱,高光減弱,適當地刻畫些細節,比如表面的小麻坑質感就有了。瓷器要求較高,線條的組織要準確、細致。反光的位置、大小、強度同樣也要求到位,還有最重要的高光部分,甚至要表現出光源的形狀。另外,罐口是陶瓷制品表現體積最重要的部分要認真對待,準確地透視,恰當和罐口厚度是關鍵。不銹鋼和玻璃制品:這兩種材質的反光都很強烈,不同的是玻璃制品有一定的透光度,會在背景的深度上在加上一兩層,同時還有光的折射造成的透過來的背景和邊緣的錯位現象。知道這些就可以將這兩種材質處理得很好了。
高中美術由于受時間、場地、環境所迫,教給學生的東西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性、規律性的東西,他們還需要對對象、材料進行很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才能畫出個性畫的作品,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過它值得我們去付出、去努力。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