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威 趙培河
摘要:歷史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古人說:“讀史以明鑒”,意思就是通過研習歷史可以總結經驗教訓,避免走更多的彎路。高中時期的歷史教學作用尤為明顯,青少年正處于心智發展的最佳時期,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培養正確的歷史觀,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本文就高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和出現的問題、原因,淺析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水平,促進高中歷史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歷史;問題;教學;措施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問題
雖然歷史這門學科早已經成為了高考文科綜合中的重要一門,但是在學生心里還是一直得不到重視。由于受到家長、學校、社會重理輕文固有觀念的影響,歷史學科在教學中的地位較低,屬于“副科”。在課程安排較少的情況下,還經常被其他課程占用。學生上課就隨便聽聽,要考試了就應付性地突擊猛記。一些學生認為歷史課就是靠死記硬背,考前背一背,記一記就行了。所以,在課后基本沒有學生學習歷史,寶貴的課余時間都用在了“主科”上面了。另一方面,歷史學科系統龐大,涉及的知識面較廣,年代跨度大、人物繁多,這些知識點相較數理化來說顯得紛繁復雜,學生沒有系統的學習方法只會一頭霧水。同時對于這些零碎的知識點,學生有明顯的抗拒心理,不愿去學習。而為了取得好成績,通過考前的死記硬背后,學生對于歷史課自然沒有什么好印象。并且,更多的時候死記硬背也不能取得好成績,這將進一步挫敗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學生提不起興趣,教師的教學也就沒有了效果,歷史的課堂教學效率就比較低。
二、導致歷史教學問題的原因
教學是一個雙向的互動過程,歷史教學出現這些問題一方面是學生對歷史的認識不夠以及社會的固有觀念造成,另一方面,歷史教學也負有很大的責任。歷史可以很好玩,很有趣,這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很大的關系。當前,歷史教學大部分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方法和觀念落后。“填鴨式”的教學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無法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學的效果自然比較差。這種被動式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不僅學生真正消化的知識很少,而且使教師成為了課堂的主角,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在教學內容上,革新較少,由于固有理念的束縛,教學中大多是對歷史事件的簡單復述,缺乏新意,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
三、解決目前歷史教學中問題的主要措施
1.革新歷史課堂教學觀念。歷史教學面臨的困境是由教育體系、學校、家庭、社會、學生、教師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很難說去苛責哪一方。對于教師來說,由于要面對應試教育的壓力,不得不進行“填鴨式”的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歷史學科是一個負擔,又不能隨意丟棄。即使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漸推進,中考、高考的改革力度也越來越大,但是歷史學科的地位卻沒有起色。面對這種局面,歷史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拓寬教學思路,尋找突破口。其重點必須是教學觀念和理念的革新,以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因此,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則是起到引導和點拔的作用。教師應把學生當作教學的主體,盡力吸引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采用豐富教學方式和手段。比如,使用多媒體教學,錄制歷史事件的短片放給學生觀看,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跡等等。教師不能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方式裹足不前,要大膽創新豐富歷史教學的教學方式。
2.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歷史產生了興趣,才會去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歷史學科的設立不是讓學生死記那些歷史事件,它的目的在于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從歷史的發展中總結經驗教訓,更好地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少走彎路錯路。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著重講解歷史學科對現實的指導意義,注重對學生正確的歷史觀的培養。可以通過改革歷史考試的方式,不是通過考核哪一年發生了什么事件,造成什么后果這種基礎性的知識,而應該改用寫歷史論文的方式,使學生對某一事件或多個事件的相互聯系寫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在一篇文章中可以充分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邏輯能力,思考能力,總結能力,聯想能力,分析能力等等,當然起到了考核的真正目的。論文主題的設置要依據學生的實際,盡量使用學生感興趣的題材,讓學生對自己喜歡的事盡情表達個痛快。
3.注重知識的理解,思維的培養。歷史絕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就能學好的,要讓學生真正學好、學懂歷史,就必須從一開始就注重對整個歷史體系的構建。由于歷史學科的結論較多,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只是向學生講解結論,對歷史課的內容講解就較少。實際上,高中歷史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理解課本上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這些結論,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總結經驗教訓的能力,這也將鍛煉學生主動思考,培養歷史分析理解的思維能力。
4.拓寬視野,培養學生興趣。歷史是一個關于時間的課題,這里面內容豐富,包羅萬千,它是一個多學科融合的學科。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只是悶聲講課,只會讓學生昏昏欲睡,課堂就會變得沒有趣味。其實,教師完全可以在教學過程將各種史料、人文趣事信手拈來講給學生聽,只要關乎歷史即可。學生對這種“題外話”非常感興趣,同時又能展示教師學識淵博的一面。通過這個方法,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眼界,豐富他們的見識,培養學習興趣。
四、結語
高中學習的目的不僅僅在于能夠升學,更在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高中歷史的教學目的就在于此,要使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能夠從這些歷史知識中汲取養分,培養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佩榮,《歷史教學中課堂提問的策略》[J],《甘肅教育》,2010.24
2.周燁峰,《課程改革后歷史教學中的幾點做法》[J],《文理導航(上旬)》,2011.04
3.鄺培慧,《破解新課程下歷史教學和高考備考的困惑》[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04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