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少煒
美國教育家卡耐基曾指出:“一個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取決于智力因素,百分之八十五取決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人格,講話藝術和處世本領。”語文教學既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又注重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良好習慣和健康個性等心理品質方面的要求和培養(yǎng)。以人為本,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教學,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無處不貫穿于語文知識與人文情懷教育中。
一、千錘百煉鑄鑄師魂——多提高
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所以,教師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樣,自己的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身為教師,我們要不斷學習研究心理健康知識,用學到的理論指導教育教學工作,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總結經(jīng)驗,提高素養(yǎng),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寬厚仁愛,容納每一位學生;善良慈愛,溫暖每一位學生;贊賞關注,激勵每一位學生;智慧博愛,碰觸每位學生的魂靈。教師作為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與學生一同成長、共同提高。
二、春色滿園關不住——多策略
(一)在語文閱讀中抓教育契機
語文文本蘊含著大量的心理健康因素。例如,走進大自然,熱愛美好生活;走進科學,學會觀察,熱愛科學,積極探索;體會親情,珍惜友情,懂得團結友愛;感受童年生活帶來的驚喜與快樂;懂得分享,懂得要珍惜今天幸福的學習生活等。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通過教材,組織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靈活有創(chuàng)造地使用教材,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通過反復誦讀、體味,悟情、熏陶、感染,情感觸動等,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品格。
(二)文本蘊含的人生觀、價值觀
學生處于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對社會人生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及行為方式。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教材,讓學生在讀、說中確立人生觀、價值觀。如教“親情”單元,教師在教學《傾斜的傘》一課時,讓學生體會雨天外公對年幼的“我”的呵護,以及長大成人后“我”在雨中對年邁外公地照顧,在濃濃的愛中讓學生體會到祖孫間的親情,感受親情的傳遞,學會感恩,懂得回報。在“探索與發(fā)現(xiàn)”單元,課文《礦礦的研究》從礦礦的事情中啟發(fā)學生,懂得“有志者事竟成”,學習生活中要敢于實踐。
(三)通過寫字教學,感受漢字魅力
識字寫字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心理健康。寫字教學看似比較枯燥乏味,實際上若教師激發(fā)得當,就會富有情趣,使學生在掌握生字的同時還能培養(yǎng)其良好的書寫習慣。在寫字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邊準備邊誦兒歌進入寫字情境,如講述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練習毛筆字的故事激勵學生,既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又使學生相信成功并不是一日之功。
(四)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心理教育
平時我結合語文每一單元的綜合實踐,針對學生的一些心理現(xiàn)象,設計具有教育意義的小活動。諸如“真情”單元主題:“團結友愛、待人寬容謙讓”“愛是贊賞、關注、分享”……讓學生在愛與被愛中快樂成長,培養(yǎng)健康心理。
(五)作文教學的心理教育
面對學生個性化心理需求,我靈活運用單元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通過在小本本寫信、寫話將自己想法表達出來,從而和學生更好地溝通,及時調解學生的心理。小學生自我約束力較差,情緒容易激動和容易失控。一高興就喜形于色,歡蹦亂跳,有點困難,挫敗感強烈,甚者易哭。要想讓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就是讓他們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因此,小本本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便于教師及時把控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適時疏導教育,這比當面談話要真切細膩地感受到學生的內(nèi)心變化,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更有效。
三、傾聽花開的聲音——多贊賞
贊賞是一種心靈的雨露。成人喜歡受到別人贊賞,孩子更需要。教師適時、恰當?shù)刭澷p,會讓學生受到鼓舞,激發(fā)學生的自尊、自愛、自信。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有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學中我組建學習小組,讓每一個人在這個“小集體”中有一定的職務,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表現(xiàn)的機會。在教學《美麗的公雞》時,我讓學習小組自編自導自演這篇課文,進行小組比賽,只見小組中每個人都摩拳擦掌,忙得不亦樂乎。小組內(nèi)根據(jù)每個人的實力自己分工,使學生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在獲得成功體驗的同時,增添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教師在課堂上要毫不吝嗇地表揚勇于發(fā)言的學生,當然也要根據(jù)學生的性格特點來指出他(她)的錯誤。贊美需要發(fā)自內(nèi)心,而不是為了迎合學生而否認他的所有缺點,矯揉造作的贊美只會令人反感。教師可用正確恰當?shù)脑u價語,讓學生充分認識自我。對自卑的學生要樹立其學習自信心,過于自大的學生也要使其正視是自己的不足。
潤物細無聲地在學生心田播撒春雨,萌發(fā)希望的種子,這是教師在教學中最大的樂趣。
四、為有源頭活水來——多拓展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要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多讀。讀的書多了,很多道理自然地就明白了。因此,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向學生拓展更多與主題思想有關的文章或是書籍,以便學生在課外也能不由自主地進行心理教育。如幽默與智慧單元,教學《囫圇吞棗》一文,推薦成語故事;學習《銅板的響聲》明白智慧和幽默來自于觀察和思考,知識的積累。學習《歌唱二小放牛郎》《劉胡蘭》等英雄詩篇激發(fā)學生閱讀小英雄們的事跡;每冊最后一單元傳統(tǒng)文化主題,學習《女媧和人》《九龍壁》《后羿射日》等文,教師可引薦《中華上下五千年》領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傳承肩負祖國的重任。
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語文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受到心智的啟迪。
靈活運用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很多,教師要以真誠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智去觀察、分析,解開學生的心結,引領學生健康成長。使學生心理素質得以于語文素養(yǎng)中提升,并語文教學注入鮮活的生命力。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