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兵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條件。
【教學內容分析】
阜陽是農業大市,阜陽最大的特點在農業,最大的困惑在農業,最大的潛力也在農業。近年來,隨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以及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給阜陽農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巨大的挑戰。面對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穩步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化,農村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保障國家、地區的糧食安全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阜陽地區如何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是阜陽地區面臨的問題,其實也是我國農村地區普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國家“三農”問題的焦點。本節課從“農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的角度分析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讓學生明確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地理問題。
【學情分析】
本節課內容選自學生熟悉的故鄉,但對阜陽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又很陌生。對于當代學生來說,即便是農村的學生,對農業生產活動也比較陌生,很難激起他們的興趣。本節課的具體教學具體內容并不取自教材,以學生家鄉的變化講述農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課堂教學的圖、文材料較多,具有很強的理論聯系實踐的特點。因此,課堂教學前應將相關材料提前下發給學生,同時課堂教學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學生對農業生產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設計思想】
農業區位因素是高中必修2教材中的核心內容之一,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區位的概念和農業區位因素的基本內容,對農業區位有了較為粗淺的認識。
本節課的設計力求突出兩個目的:一是課堂教學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教;二是教學設計目的不是為了教師好教,而是為了學生好學。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力求強調三個問題:一是農業區位因素在具體現實區域中的應用;二是農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三是鄉土地理和鄉土情感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阜陽地區的大致地理位置、地理環境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掌握阜陽地區糧食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
3.理解阜陽地區農業發展的方向及基本措施。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阜陽地區的圖、文資料,讓學生總結出阜陽糧食生產的區位優勢和面臨的主要問題。培養學生從圖文材料中獲取相關地理信息,并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
2.通過閱讀相關圖像和視頻歸納、概括阜陽糧食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運用,解決現實中地理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圖、文資料的分析、判斷、總結、概括,學會從材料中獲取和評價地理信息,進而提高地理學習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
通過對家鄉農業發展的分析,樹立科學發展觀意識;
滲透鄉土地理教育,關心家鄉經濟發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美好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點】
1.阜陽地區糧食生產的區位優勢;
2.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對阜陽糧食的影響;
3.實現阜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和措施。
【教學難點】
1.阜陽地區糧食生產的自然條件;
2.工業化和城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失等因素的變化對阜陽糧食生產的影響。
【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設備、課件、資料影像材料。
【教學過程】
投影:臨泉縣譚棚鎮白行村旱地蓮藕種植
臨泉縣譚棚鎮白行村致富能手張林,發展立體生態種養技術,大大提高畝產經濟價值。2011年他種植旱地淺水池藕50畝,放養鯽魚、黃鱔、泥鰍等魚苗10萬尾。預計秋后池藕每畝產量將超過8000斤、獲利1萬多元,同時每畝收獲池魚效益將達2000多元。
問題切入:從圖像中可以看出張林家的蓮藕并非種植在池塘中,而是種植在農田之中,為什么會在良好田地種起了蓮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農田利用方式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今天來共同探討一個問題: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投影:阜陽概況
2002~2012年阜陽地區糧食總產量變化
指出阜陽市近年來一直致力于糧食生產,有“百億江淮糧倉”之稱。為什么阜陽地區能夠成為“江淮糧倉”呢?
投影:阜陽地區的自然條件
設問:阜陽地區發展糧食生產有哪些優勢自然條件?
(學生討論后回答。)
板書小結:
自然條件:地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季風氣候,降水豐富,雨熱同期,光熱充足等。
提問:除了自然條件外,還有哪些社會經濟因素呢?
(學生討論后,回答。)
板書小結:
社會經濟條件:耕地廣闊;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交通便利;政策大力支持等。
小結:阜陽地區耕地資源豐富,氣候條件優越,勞動力資源充足,適合發展種植業,糧食生產條件優越。
投影:201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阜陽市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臨泉、潁上、太和三縣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過渡:為了實現阜陽地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阜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實施“雙輪驅動”戰略。
投影:阜陽市城鎮化發展現狀調查與思考
“雙輪驅動”戰略——《阜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節選。
設問:阜陽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會對阜陽地區農業生產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投影:1996~2007年阜陽市耕地與建設用地面積變化;
阜陽部分農副產品產量變化;
阜陽地區近年來蔬菜播種面積變化。
(引導學生閱讀圖、表,讓學生得出結論并說明原因。)
講解: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鎮的人口規模及用地規模不斷擴張,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的完善。市場需求發生了變化,對農副產品的需求增加,促使農業產業結構發生一定的調整,同時也會占用大量耕地。
轉承: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是關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基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作為安徽省人口規模最大的阜陽市來說,面對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將給有“百億江淮糧倉”之稱的阜陽帶來哪些影響?
投影:阜陽市人口第六次普查情況
(結合投影材料,學生得出結論,人口規模大,糧食需求量大,外出務工人員增多。)
投影:阜陽地區近年勞務輸出數量變化
設問: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逐漸增加對糧食種植和生產帶來哪些影響?
播放視頻:阜陽舊縣農民不愿抗旱澆麥
講解:阜陽糧食生產面臨的問題
1.市場需求的變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2.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量流失;
3.糧食種植成本的上升,效益下降;
4.土地閑置,低投入,低產出;
5.自然災害等因素導致糧食生產不穩定等。
結論:盡管國家有糧食種植補貼,但農民種糧積極性依然較低,影響國家和地區的糧食安全。
設問:阜陽作為安徽人口最大和農業規模最大的地級市,糧食的穩定供給,牽涉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如何才能真正穩定“億萬江淮糧倉”的地位?阜陽地區的糧食產業到底會走向何方?未來的中國誰來種地?
(學生討論,回答。)
投影材料: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240余萬畝
設問:土地的流轉對糧食種植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投影:阜陽市小麥機收開機儀式在潁上縣隆重舉行
(學生自由討論并回答。提示:土地適度集中使用,規模生產,利于產業化經營。)
講解:由于土地的流轉使用,阜陽地區出現來很多種糧大戶,葛浩新就是其中的一位。
投影:潁州區種糧大戶葛浩新成為央視2010年度三農人物候選人
總結:通過我們這一節課的學習,農業的區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自然因素比較穩定,而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上世紀70年代,鳳陽縣十八戶農民實現包干到戶,開創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了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成為我們農業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的障礙。家庭聯產承包只是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產物,無論是包干到戶還是土地流轉的集中使用,事實上都是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這也是農業區位選擇的結果。
【板書設計】
(作者單位:安徽省太和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