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
公民意識是一種現代人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的要素。思想品德課的主要培養目標就是要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素養。
一、初識公民意識
(一)公民意識的內涵
公民意識是公民對自身公民身份、公民權利和公民責任的認同。公民意識主要包括權力責任意識、民主平等意識、法制紀律意識、愛國意識、科學理性精神、社會公德意識等。
(二)目前青少年公民意識現狀
由于我國數千年來封建專制思想的影響,學校在一段時期內過分的追求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作為主體的成長,以及當今復雜的社會現象,各種各樣非主流的價值觀的影響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國青少年公民意識應該來說是比較缺失或淡化的。主要表現在:
1.缺乏社會責任感等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是指公民履行與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適應的權利與義務,在遇到有關國家政治和社會利益問題時,能夠自覺維護公共利益的意識。通俗的來講,包括公民現在、將來可能扮演的各種角色以及所相應的責任,可以有作為學生的責任、子女的責任、普通公民的責任等。
社會責任感的缺失似乎并不僅僅在于青少年身上,這似乎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很常見。尤其是當今社會的冷漠現象看客現象,這種冷漠的心理傳遞開來的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利己思想,仿佛只要不是直接損害到我的利益,對于一切不良的現象都可以熟視無睹。當我們再去問孩子你為什么而讀書的時候,很少再能聽到“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樣的豪情壯志了。遇到休息日更多的年輕人選擇“宅在家里”玩游戲的生活狀態,而走上街頭,走進社區,學習雷鋒好榜樣似乎也只成了歌曲中的經典。
2.缺乏參與意識、監督意識
參與意識是指公民作為一個國家的成員,具有積極參公共權力運行的主人翁意識,實質上是一種踐行權利的意識。監督意識是指公民的監督權利的運行和運用的意識,只有受到監督的權力運行才是比較陽光、科學的,這樣才能使權力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在傳統的文化環境下,公民參與、監督意識不能很好發展。對于國家政策的制定,大部分普通公民根本不關心,更不要說是參與在政策的制定和政府權力的監督中去了,在社會生活中遇到問題要么忍氣吞聲,或找到其它極端的做法去解決,以至于社會上出現一些越來越多令人痛心的極端事件。
3.缺乏社會公德意識
能否遵守社會公德,不僅關系到個人素質的體現和提高,還關系到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更關系到我國的國家形象。“丁錦昊”成了近日的網絡熱詞,這位名叫丁錦昊的南京初中生,因為將“到此一游”寫到了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成為了旅游陋習的反面教材。還有如公交車上不讓位,隨意丟棄垃圾,不排隊,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等,類似的事件一次又一次的提醒我們,提高當代青少年的社會公德意識刻不容緩。
4.紀律、法律觀念淡漠
如今的青少年是追求個性化的一代,但是在追求個性的同時卻往往忽視了紀律的約束,甚至法律觀念淡薄,直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比如現在許多青少年都不愿聽從老師和家長的教育,認為紀律太老土了,追求所謂的時尚與個性,以至于沉迷于網絡游戲,或夜不歸宿,或離家出走,甚至被壞人利用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公民意識的培養
(一)明確思想政治課教學理念,讓學生既贏得分數更贏得成長
對于初中思想品德課課本上的內容,如果從知識的掌握的要求上來說的話,是比較簡單的。思想品德的教學目標應該堅持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切實將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公民意識教育作為思想政治課的重要目標,老師關注的更多的應該是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在這樣一種理念的指導之下,我們思想品德老師在授課時就更加應該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場景,使學生在參與課堂的過程中有所感悟,從而將公民意識的一些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思想理念或轉化為自己的行動。
(二)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教育資源,找到公民意識教育的著力點
《課程標準》在各個模塊中都有關于公民意識培養的目標和內容。比如七年級的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認識自我與他人、集體的關系,在《我們的新集體》中,就設計了良好班風的形成問題,使學生明白,良好的班風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從而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在《讓人生更加燦爛》中,主要引導學生探索人生的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將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
八年級的內容主要是自我與社會和法律的基礎知識,在八年級《與父母平等溝通》中,主要培養學生如何有效的和家長溝通,從而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和民主意識。在《有肩就得挑擔子》中,主要從公民不同身份所承擔的責任的角度,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在許多法律內容的學習中,學生不僅學會了遵守法律,更是懂得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
九年級的內容主要是基本國情的介紹,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更是滲透了對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意識的培養。在《成長在社會》中,主要引導學生思考探索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公德意識,引導學生奉獻社會。在《融入民族文化》中,主要通過對民族文化的介紹,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培養社會責任意識和國家意識。在《維護合法權利》和《發展人民民主》中,主要培養學生的權利意識、主人翁意識、民主參與意識、監督意識等。
其實,只要我們思想品德老師帶著這種公民意識培養的意識去挖掘我們現有的教材資源,還有許多內容都滲透著這種公民意識的教育內容。
(三)精心設計教學,充分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
教材中的內容需要老師的精心設計與開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筆者在教授《不同的身份有不同責任》的時候,結合“最美”的主題,以尋找美、贊賞美、做最美的自己的為主線展開,從學生身邊的人和事開始,首先讓學生采訪、尋找身邊的最美的人,學生積極配合,找到了最美保安、最美課代表、最美值日生、最美食堂阿姨……等,然后老師引導學生思考他們身上的美是因為承擔了責任。接著結合“最美司機”吳斌的視頻和網友的評論,老師和學生一起分析了責任之美,然后用一系列的“最美中國人”“最美常州人”……等引導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明白一個人的價值在于為他人承擔責任。最后,本節課的落腳點放在了引導學生怎樣做一個負責人的人上,老師首先引導學生在不同的場合、情景之下人有不同的責任,然后引導學生在這些場景之下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做最美的自己。通過本課的引導,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意識。
再比如在教授《學會親近社會》的時候,對于社會公德這個熱點話題,筆者選取了發人深省的材料“中國人,便后請沖水”,“請安靜”,“請不要隨地吐痰”……這種僅以簡體中文標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國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國——法國、德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頻現。”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從而引導學生遵守社會公德重要的是行動,較好的完成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公德意識。
(四)從課堂走向社區,爭做合格小公民
思想品德課在培養學生公民意識方面還有其他學科所沒有的優勢,那就是公民教育課。筆者所在的單位對于公民教育課的重視給了筆者良好的機會來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我們一般按照嚴格按照中美合作公民教育實踐活動的步驟組織開展課題研究:
步驟一:確認社區中存在的公共政策問題;
步驟二:選擇班級研究的問題;
步驟三:收集班級所要研究問題的有關資料;
步驟四:編制班級方案;
步驟五:報告方案→舉行聽證會→向有關部門提交研究成果;
步驟六:總結學習經驗。
當一個研究完成,學生們將自己研究的成果舉行聽證會,將有關建議向相關部門反映的時候,學生的那樣一種參與社區管理的民主參與意識、發現問題的監督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書本上那些行使監督權、人民代表在我們身邊也變成了那樣親切的現實。正如一位學生寫的感悟那樣:“隨著對這次活動的了解,我似乎開始明白我們在做什么了。這讓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好像真正體會到了政治課本上所學的‘人民群眾是國家真正的主人。這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原來,像我們這樣普通的中學生也可以改變社會。”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具有公民意識則是我們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作為一名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想品德教師,筆者覺得應該具有這種培養學生公民意識的意識和行動,承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花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