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旭飛
【故事背景】
2009年12月,我參加了宜興市生物學科“優(yōu)質課”評比活動,教學內容是蘇科版七年級上冊第六章第2節(jié)《人體的呼吸》(第1課時)。選擇這一課題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因為在《人體的呼吸》第1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呼吸運動的原理無疑是學生最難理解的。針對本課時的教學要求和特點,我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入手,以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著力營造解決問題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做到“授之有法,得之有效”。
當前,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和學生減負措施的落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創(chuàng)建和諧高效的課堂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從2003年起,我校進行了“參與式教學”的研究和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參與式教學”的課堂結構,有課前參與、課中參與和課后參與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根據(jù)生物學科的特點,學生在上課之前的參與不符合教學的實際情況,課前參與只能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才能落實到位。在備課過程中,我根據(jù)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具體的認知情況,從生活中學生熟悉的細節(jié)導入,“呼出的氣體與吸入的氣體有什么變化?”讓學生輕而易舉地發(fā)現(xiàn)生物學科與生活常識是息息息相關的。接著,讓學生帶著“呼出的氣體能變得溫暖、濕潤、清潔,這是什么原因?”這一問題進行自主學習,進而討論交流。在自主學習中初步熟悉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在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從而再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學習的方向性和主動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課中參與分為檢測展示和互動生成兩個部分。檢測展示就是在學生第一環(huán)節(jié)之后,交流展示自學、討論的收獲,及產(chǎn)生的疑惑等。在此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一方面要給予充分的贊賞和肯定,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度。另外是對學生交流的知識要及時總結、整合,實現(xiàn)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在互動生成中,我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如集體朗讀、分小組做實驗、討論交流(生生互動),同時,教師在巡視過程中要對學習小組進行適當?shù)膶W法指導,以提高學習小組的互動效果(師生互動)。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然,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我會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保證,讓每個小組成員都有參與討論的機會,最后進行全班交流,教師進一步點撥和總結,以達到掌握呼吸運動的原理這一目的。
課后參與對于生物學科來說就是完成當堂達標檢測,我設計的習題內容以基礎知識為主,以強化基礎知識的落實。時間控制在五分鐘以內,針對學生回答時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講解、糾正,從中可以診斷學習效果,矯正學習認知,鞏固學習內容。
【教學故事】
一、找準切入點,問題引領共同探討
上課伊始,我就讓學生動手做一個小實驗:把手放在鼻腔前,緩慢地吸氣和呼氣,仔細比較,呼出的氣體和吸入的空氣有什么變化?對于這個問題。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再加上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比較,答案自然就有了。
“空氣變熱了!也變得潮濕了!”
面對一致的回答,我立即給予了肯定的評價:“呼出的空氣的確是變得溫暖、濕潤了,而且還變得清潔了。空氣發(fā)生這樣的變化,是和什么有關呢?”
生:“呼吸系統(tǒng)!”
師:“那為什么會發(fā)生如此變化呢?”
這下,學生們都搖頭了,但求知的愿望非常強烈。于是我讓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書本P114~115內容,思考:人體呼吸系統(tǒng)是由哪些器官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進入肺內的氣體變得清潔、溫暖、濕潤的原因是什么?約五分鐘后,再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小組代表紛紛發(fā)言,展示成果,最后學生運用集體的智慧找尋到了答案。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抓住問題為契機,在問題的引領下,激發(fā)學生高昂的學習激情,在共同探討中獲得新知。
二、瞄準突破口,實驗演示輔助思考
至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他們通過自主學習——合作討論——達成共識。經(jīng)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學生已經(jīng)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我瞄準了這個突破口,讓學生集體朗讀P116第一節(jié)的內容,并思考:胸廓是由什么構成的?有助于呼吸運動的是哪些肌肉?為什么呢?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已經(jīng)找到了所要的答案,我再利用兩個簡圖畫出膈肌和肋間肌的大致位置,并且說明肌肉收縮時膈頂?shù)奈恢米兓窍陆担吖堑奈恢米兓巧咸幔@樣,學生很快就能理解胸廓容積是變大這一難點了。接著,讓學生將兩手輕放在胸部下側,緩慢地吸氣與呼氣,感受肋骨胸廓容積究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對于做實驗是很積極投入的,很快得出了一致的結論:吸氣時,肌肉收縮,肋骨上提,膈頂下降,胸廓容積變大,呼氣時則是相反的。至于肺的容積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由于看不到還沒有結果。我趁熱打鐵,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實驗模型,學生這下更興奮了。而且都能異口同聲地說出玻璃鐘罩表示胸廓、玻璃管表示氣管和支氣管、氣球表示肺、橡皮膜表示膈,這就說明學生對這部分概念已掌握清楚了。接下來就是充分放手給學生自己去實驗了,學生表現(xiàn)得異常激動且又自信滿滿。學生個個主動參與,動手動腦,儼然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學生興奮地說:“當胸廓容積變大時,肺也擴大了,外界的氣體就進入肺里;當胸廓容積變小時,肺也縮小,肺里的氣體就被排出體外。”看來實驗的確是探究的最有效手段,我們教師要做的不僅僅是教授書本上的現(xiàn)成結論,還應該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更適合學習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潛能,最終實現(xiàn)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分析與反思】
這節(jié)課上完后,我有一種很強烈的感受:上好一節(jié)課,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精心理解、充分準備固然重要且是必須的,但更需要的是我們教師精心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
在平時的教學中,一些教師也認真依據(jù)課標參照教材,認真地備課,賣力地授課,總怕學生聽不懂、理解不透徹。于是在不經(jīng)意間就采用了“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被動地接受一些枯燥無味的生物知識,聽課熱情怎么會高漲呢?面對學生無精打采的面容,或是看到學生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老師就會埋怨學生不“領情”,就會停下授課進度去批評學生,結果事與愿違,既影響了教學進度,又導致了師生關系緊張,嚴重影響了課堂效率。
新課改的最基本的理念之一——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tǒng)一。教師在課堂上只注重知識的灌輸是一種初級的層次,新時代的教師必須突破傳統(tǒng)方式,放心大膽地把課堂交給學生,使得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和討論交流,在思考中進步,在討論中成長,既能展示個人獨特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合作精神。在學習過程中,當無精打采變成激情昂揚時,當內心的抵觸情緒變成求知若渴時,學習才更加有效。
本節(jié)課中實驗操作也是一大亮點,每個生物老師都知道實驗是探究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可這種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存在一個隱患:初中生好奇心特別強,做實驗時特別興奮,使得課堂紀律難以控制,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這一方面能做到收放自如。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我設計了兩個獨立完成的小實驗,一個小組合作實驗,有自主思維,也有團隊合作,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的能力,還能適度地增加生物課堂的趣味性和學科魅力。
“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更為強烈。”這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的話,通過這一課堂,我能深刻體會到它的真正含義。
當然,我這節(jié)課是上成功了,并收到了較高的課堂效率。與此同時,我也在想這樣一個問題:在平時的“家常課”上我也能這樣全身心地投入到備課中去嗎?對于初中生而言,課業(yè)負擔重是事實,生物學科作為學習的副科,不僅應該讓學生學習起來沒有壓力,而且要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這一學科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領略到生物學科的魅力。這對我們生物老師來說,無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見,營造高效的生物課堂,追求課堂教學的精益求精,是我們生物教師應該努力和奮斗的長遠方向和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