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平華
《考試說明》中明確學生應具有五個方面的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為了贏得物理考試高分,我們可以通過仔細審題和掌握方法實現。審題看似一種閱讀能力,實質上是多種能力的集中體現。解物理題的審題過程,是解決物理問題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同時正確的審題目是解題成功的關鍵。方法才是讓我們快速走向成功。那么,如何才能輕松贏物理呢?
一、抓住關鍵詞
在考試甚至在平時的練習中,每一道題目都有關鍵詞。首先我們要認真把題目讀清楚,讀順,不漏字、添字和換字。如“剛好浮在水面”、“處于正上方”、“浸沒于水中”、“通電的瞬間”、“正常情況下”、“放手后,受到的浮力”等等。我們要讀清楚,不能一晃而過。其次通過讀題目和構建物理模型時,我們還應挖掘其隱含的某種條件。如點電荷:物體只有質量、電荷量,不考慮體積和形狀。輕繩:不計質量,力只能沿繩子收縮的方向,繩子上各點的張力相等;彈性碰撞,動能動量守恒;完全彈性碰撞,動量守恒,動能損失最大;通訊衛星、地球同步衛星就隱含衛星運動的角速度、周期與地球的角速度、周期相等;物體“輕輕地”放在運動的傳送帶上,表示物體的初速度為零。如這樣一道題:
忽略一切阻力,原靜止在水平面上的大石頭被另一塊小石頭水平撞擊,大石頭的運動情況是( )
A.始終靜止不動
B.動了一點點,很快就停下來
C.撞擊時開始運動,然后慢慢停下來
D.撞擊時開始運動,然后做勻速直線運動
審題“忽略一切阻力”再構建物理模型,我們可作這樣的分析:忽略一切阻力,原靜止大水平面上的大石頭被另一塊小石頭水平撞擊,大石頭受力而運動,根據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因此,大石頭在撞擊時開始運動,由于不受阻力,大石頭不能停下來,而是永遠做勻速直線運動。
二、掌握物理方法
學習與運用物理的方法有很多,如“控制變量法”、“實驗推理法”、“等效替代法”、“分析綜合法”等。我們以“運動和力”的內容來具體談談解題方法技巧。
1.在分析彈力和重力時,抓住力的三要素是關鍵。理解力的產生同時滿足互相接觸和發生彈性形變這兩個條件,生活中的支持力、壓力和接力是由于彈性形變而產生的,都屬于彈力。在彈性限度內,物體的形變越大,彈力就越大。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產生的,但大小不等于地球對它的吸引力,畫重力示意圖時,作用點畫在重心上,方向點總是豎直向下,注意重心不一定都在物體上,如圓環的重心在圓心而不在環上。
2.分析摩擦力問題時,知道摩擦力的產生要滿足三個條件:①物體間要相互接觸發生擠壓作用;②接觸面要粗糙;③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理解摩擦力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和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還要注意摩擦力并不一定都是阻力,有時還是動力,方向和物體的運動方向一致。
3.力的示意圖具體作圖方法:①確定受力物體,一般用方框表示;②確定力的作用點,力的作用點不能離開受力物體,一般畫在表示物體的方框的中心;③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④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注意箭頭一定要畫在線段以內;⑤在箭頭處標注力的符號和大小。
4.物理中的慣性現象,多數以物體的運動狀態的改變表現出來的慣性現象為例進行分析。解答有關慣性現象問題時,同學們應抓住兩條規律: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②牛頓第一定律。其具體思路與方法可分為四步:第一步,明確所研究的物體原來處于什么狀態(是靜止狀態還是運動狀態);第二步,指明某物體或物體的某一部分因受力而改變運動狀態;第三步,指明另一物體或物體的另一部分由于慣性而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第四步,得出結論。
5.解答有關力和運動關系的問題時,應抓住力和運動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但對這句話應正確理解,當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物體將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當物體所受的力不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將發生改變。反之,若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則物體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當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時,則物體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且受的力不平衡。
當然,我們要贏取物理,除了上述一些基本做法外,還有很多做法。但不管如何,我們都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善于總結,善于運用,相信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出路。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