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田
近年來,隨著全球人口的增加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規模不斷擴大,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污染等原因,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其中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就有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而氣候變暖與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有關,所以增強人們的低碳意識顯得越來越重要。初中化學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作為教師,我們加強對學生低碳意識的培養責無旁貸。
一、教學內容中滲透低碳生活意識
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里面涉及到保護空氣的問題,在此我們可以把由于大氣污染造成溫室效應的知識滲透進去,初步了解由此產生的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陸地面積減少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倡導低碳環保勢在必行。
當講到《自然界的水》時,專門有一節內容是介紹愛護水資源的問題,在此我們就可以讓學生的低碳生活意識得到一次升華。地球表面雖然約有71%被水覆蓋,但其中淡水很少,大部分是海水,海水的含鹽量很高,不適合直接飲用,而其中的大部分淡水資源還分布在兩極和高山的冰雪中,難以利用。全球變暖導致兩極的大量冰川融化,由此使得淡水資源越來越少。缺水已經成為阻礙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同時,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了解家庭和學校用水情況,以學生自身體會為基礎,加強學生低碳生活意識。
學習了《碳和碳的氧化物》以后,結合CO2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認識到CO2由于動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氣中的CO2的含量是相對穩定的。但是近幾十年來,由于人類消耗的能源急劇增加,森林遭到破壞,大氣中CO2的含量不斷上升,并由此導致溫室效應。在此明確造成溫室效應的元兇到底是誰的問題。目前我們國家發電主要是以火力發電為主,火力發電就是利用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氣為燃料進行發電,煤、石油和天然氣這些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在發電過程中會排放出大量的CO2、SO2等有害氣體,嚴重污染空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的水平逐步提高,電能的消耗也在逐年增加,如此下去不僅僅這些不可再生能源最終會耗盡,環境也將惡化。倡導節能減排勢在必行,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在生活當中隨手關燈、關水、拔插頭,這些隨手而為的行為都節約了能源,為低碳生活做了貢獻。
二、實驗教學中喚起學生低碳生活意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不管是演示實驗還是學生分組實驗,都要將低碳環保的理念穿插到實驗教學中去。 初中化學實驗大多數是通過觀察化學反應的現象定性地去探究物質的性質,藥品的用量并不會影響反應的結果,所以在實驗教學中,我們提倡化學藥品用量的微型化。微型化實驗不僅節約藥品還能減少環境污染。例如,做CO或者C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會產生CO2。大氣中CO2含量升高會造成溫室效應。溫室效應使得海平面上升,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氣候反常,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積增大。因此做這個實驗時,產生的CO2應該及時用石灰水或者氫氧化鈉溶液吸收掉,未反應完的CO也要讓它燃燒掉以減少對大氣的污染。實驗結束時,要求學生對實驗廢液、廢物不能亂倒、亂扔,應倒入教師指定的容器里,能夠回收的盡量回收。教師要讓學生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做起,逐步養成低碳生活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在知識檢測中穿插低碳生活知識
近年來,有關低碳生活的知識在中考理綜試卷中頻繁出現。它與CO2的制取及其性質相聯系,那么教師在學生平時的練習或者考試中就可以有意識地選擇與低碳生活相關的題型,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當中除掌握必須的化學知識外,還能獲得低碳知識以增加自己的低碳意識,例如下題:
我們倡導“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是一種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就是指生活中所耗用能量要減少,從而降低碳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屬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D)
A.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騎自行車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B.購物時自帶環保袋,減少使用塑料袋
C.多用電郵、QQ等即時通訊工具,少用傳真打印機
D.用餐時盡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
分析:從字面上理解,“低碳”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在氣候壓力日趨加大的今天,發展低碳經濟、開展低碳城市建設、全面實現低碳生活逐漸成為社會各界共識。因此“低碳”更應被理解為是一種愿意與自然更為和諧發展的理念和態度。選項A、B、C都能減小對能源、材料的消耗,所以是符合“低碳”理念的,而選項D中的一次性筷子和餐盒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因此不屬于“低碳生活”的方式。故應選D。
總之,低碳生活,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是一種生活態度。通過化學教育培養學生低碳意識,讓學生從自己做起,認識到環境污染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而不是一個人能夠解決得了的,它需要全人類都來關注。作為中學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低碳生活意識的培養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黎加厚,《低碳型教育的信息化之路》[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2
2.盧克,《關于綠色化學教育的實踐與探索》,《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1.8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