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格
物理是一門古老的自然科學學科,它在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物理知識得到廣泛普及,其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從家庭生活到航天技術,無不滲透。在新課程理念下,現代科技與教育高度融合,有著密不可分的趨勢。因此,在物理教學中要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提高學生的的認識。
一、從課堂抓起,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學生的知識獲得主要在課堂。有效利用課堂,使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具備一定能力,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物理學科擔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科技人才的重任,培養科技意識,必須落實在課堂,利用課堂教學的優勢不斷向學生滲透。
1.聯系實際,注重知識的應用性。物理學與生活、生產乃至高精尖技術密切相關,應用性強。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考慮學生接觸的知識范圍,有針對性地聯系實際,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比如,學習“水能力用”時教師可以帶學生參觀水力發電站,實地了解水能發電過程,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水能發電過程,學生或是親眼目睹,直觀感受;或是通過觀看,間接體會。在學習了“用電知識”后,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用電知識維修自家的小家電,或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檢修家庭電路故障,學生學以致用,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動手能力,做到了學用結合。學習“熱傳遞”后,我們可以帶學生走向田間,參觀農民薄膜育秧的情況,利用所學的熱傳遞知識解釋這種現象??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學生身邊的材料,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科學就在身邊,學生通過利用課本知識解決身邊的物理現象,進一步培養自身熱愛科學的感情。
2.注重滲透物理學史。物理學科的發展,是伴隨著物理科學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在講授物理知識的同時,滲透物理發展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也能對學生的物理學習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物理學史的滲透,要與教學內容相一致,為教學內容服務。如學習“杠桿”“滑輪”時,可以向學生介紹古代我國對杠桿的研究和應用的歷史,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物理發展的貢獻;學習“磁現象”時,介紹人類對磁的研究和應用,可以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四大發明對人類的貢獻。滲透物理學史于教學中,學生可以受到科技意識的教育和熏陶。
3.重視實驗教學。物理是一門重要的實驗學科。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在觀察實驗中了解物理事實和現象,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提高實際操作能力。通過物理實驗,讓學生真切感到科學家嚴謹治學的態度,從中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逐漸形成創新意識。在物理實驗過程中,學生親歷了學習的過程,既動腦,又動手,自然就受到了良好的科技意識熏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科技意識的滲透應考慮如下幾方面:(1)改革課堂教學方式,多給學生提供實驗條件,多讓學生去實驗,增加實際操作的機會。(2)注重學生實驗教學。對學生實驗的教學,要善于總結、分析出現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根據實驗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寫出實驗報告,從而培養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加強實驗習題的教學。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并通過實驗驗證。實驗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科學技術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及創造能力的過程,教師要牢牢把握,不可失去良機。
二、走進第二課堂,積極組織開展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
物理課外活動是物理教學內容的重要補充,是實現對學生進行科技知識和科技意識教育的重要途徑。課外活動內容靈活,形式多樣,有著課堂教學不可比擬的優點。
1.開展趣味活動。學生都喜歡趣味活動,這是由其年齡特點決定的,教師要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精心設計趣味物理實驗。例如,講完“超重和失重”后,我讓學生利用易拉罐觀察失重現象,學生感到非常有趣,為什么有孔,有時流水,有時不流水呢?并讓學生討論:(1)易拉罐靜止時水為什么從小孔中流出?原因是上層水對下層水有壓力;(2)為什么易拉罐自由下落時水不從小孔里流出?原因是上層水對下層水沒有壓力;(3)為什么沒有壓力?原因是重力提供了物體下落的加速度;(4)還有沒有重力?有。通過討論,學生不僅認識清楚超重和失重時,重力并沒有變化,只是“視重”變化了,是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
2.組織活動小組。很多學生都喜歡動手,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在課外活動時間指導學生開展科技制作活動,如自制電鈴、樓梯電燈開關電路等鍛煉了學生動手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科技意識,為將來的工作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科學在發展,學生的科技意識在增強。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科技意識,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