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庭蘭
學校在注重學生學習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的身體健康。只有具有了健康了身體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對學生的健康教育需要我們校醫的大力支持,從多方面對學生的健康加以正確指導。我們不僅要做好健康教育,還要注重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環境,使學生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形成正確的健康心理。筆者從實際工作出發,對如何對學生開展健康教育做了一些研究。
一、心理環境的營造
所謂心理環境,主要是指學校在校園建設中為學生的學習生活營造的一種心理氛圍。學生在這種心理環境的影響下會形成一種自己的心理狀態,對其行為有較大的影響。這種外部的影響作用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我們在校園建設中就應注重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健康意識。良好的心理環境可以有效地促進我們健康教育地有效開展,也是我們健康教育的有效輔助。
中學生所處的心理環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心理環境是指學生身處其中的社會關系、社會意識形態等的總和;狹義的心理環境是指學校內部對大多數成員都發生影響的傳統、風氣、人際關系氣氛以及任務目標的明晰性等。校園的心理環境主要是由我們的管理方式以及教師隊伍的教育管理心態決定的。我們每一位校園工作者都要提高對學校心理環境的認識,創建良好、健康的心理。校園心理環境既不同于客觀的物質環境,也不單純指成員個體對環境的心理感知,其實質是一種能動的氣氛環境。
二、健康教育與心理環境相輔相成
有效的健康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我們要付之于行動,從實踐中不斷摸索、提高。為了使健康教育得以順利開展,良好的心理環境是必不可少的。中學生的健康教育,受到十分復雜的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不同的因素之間又構成了多層次、多方位、相互交疊的影響。學生的健康教育并不是完全被動地、無條件地接受校園心理環境因素的影響,而是有其主觀能動性。這種主觀能動性會隨著學生個體年齡和學段的增長日益明顯,從而表現出在同一心理環境下,學生的健康教育既表現出一定的共通性特征又有個體的差異性,這種特性對學校心理環境產生了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健康教育和校園心理環境對學生健康意識、生活態度、生活形式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學生是否能夠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識、正確的生活態度、積極向上的生活形式都會受到健康教育和心理環境的影響。在整個校園心理氛圍中,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環境的影響,這是影響學生成長的外部因素,也是學生時期的主要外部因素。健康教育主要是在飲食習慣、運動習慣、休息習慣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降低影響學生健康的外部因素。在學生形成這些習慣的同時,必然會形成良好的生活心態,積極向上的心理意識。因此,健康教育對學校心理環境的營造是一個促進作用。良好校園心理環境的形成就會促進大部分學生形成正確的心理意識,從而把這種心態體現在日程行為中,促進健康生活態度的形成。因此,健康教育和校園心理環境是相輔相成的。這兩方面的工作,在學校建設中都應狠抓落實,不斷提高。
三、健康教育與心理環境的新特點
1.當前學生所處校園心理環境的復雜多變性特征更加突出。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市場經濟在一定程度上確定了個人利益的合理性,并改變了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組合形態,生成了日益激烈,內容豐富的競爭環境。對外開放,正在改變著人們傳統的交往形式;互聯網不斷普及,使傳媒環境、虛擬環境對人們身心的影響凸現出來。基礎教育的社會化,正在改變著學校傳統的教育交往形式,擴大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文化交往,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也影響著校園心理環境。由此,新教育理念下的校園心理環境因素與傳統教育下的心理環境因素以及現代社會的環境因素相互銜接、交互影響,從而使現代理念與歷史傳統,“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與學校傳統文化交匯在一個現實平臺上,構成了一幅紛繁復雜的現代學校心理環境圖景。
2.在心理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學生的健康教育空間得到了擴展。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國際互聯網的發展,正在日益廣泛地影響著學生,使學生擺脫了對自然空間的依賴,發展和拓展了社會空間。基礎教育的社會化改革,促進了學校與社會的交流,便捷的交通條件和快速的信息傳遞方式,為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形成新的社會關系提供了可能。學生在活動空間上的擴展和在社會關系上豐富的過程,也是學生健康教育空間的擴展過程。隨著學生健康教育空間的擴展,在影響學生健康意識、態度、行為等的因素中,健康教育與校園心理環境的影響更加交錯,讓人難于區分。
3.心理環境作用的強化向學生健康教育提出了挑戰。心理環境作用的強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泛影響性。在學校生活中,學生接觸環境的多元性,使得各種校園心理環境因素的作用不像生物因素那樣有明顯的特異性,諸多環境因素造成的影響具有很大的重疊性。校園心理環境因素作為刺激源,其作用主要是通過緩慢逐步積累發生的,是潛移默化的。這就使得本來難以顯示其特異性的心理環境的刺激作用更無特異性了。第二是恒常性與積累性。校園心理環境廣泛存在于學生的學校生活中,對學生產生持久的作用,即作用的恒久性。校園心理環境作用的積累性是指環境以一定的時序作用于學生個體,可以形成健康效應累加等作用,即環境作用的積累性。第三是交互作用。校園心理環境對學生的作用一方面是通過交互的方式進行的,是文字、圖像、聲音、動作等形式的共同作用。另一方面是通過內容和功能的交互而發揮作用。心理環境因素可以直接影響學生的健康意識、態度及行為,也可以作為其他環境因素的中介,或以其他環境因素為中介發揮作用。
總之,我們的學校建設在讓學生掌握更多知識的基礎上還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健康意識,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基礎。同時,良好的心理教育既可以促進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又可以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這是當代教育下,我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應是我們學校教育的一個重點。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