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寧
摘要:鴻門宴是楚漢之爭的重要轉折點,正是項羽的“豎子”之行,成就了劉邦大漢的基業。在《鴻門宴》這篇文章中,項羽和劉邦的沖突始終存在,而人物感情的變化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使故事的結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關鍵詞:感情變化;解讀;《鴻門宴》
《史記》說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非有尺寸”乘勢起義,卻能在三年之后“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實力強大,天下之首。
劉邦以布衣之身,出身亭長,可謂貧寒,在率領眾人掃滅暴秦,誅殺不義,安定天下之前屢敗屢戰,攻打秦時,先破秦入了咸陽。
鴻門宴前,劉邦兵十萬在壩上,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無論是駐軍地還是雙方兵力,項羽占絕對優勢,可出人意料的是在鴻門宴上二人的命運卻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改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最后結局——項羽兵敗自殺,劉邦成為勝利者。劉邦能在“此迫矣”的危機情況下順利逃脫,看似出人意料,細思卻在情理之中——情變則理變,理變則勢變,勢變則事變。鴻門宴中每個人物的感情都處在復雜的變化中,正是這情感之變昭示了勝敗之理,改變了勝敗之勢,成就了劉邦的勝事和盛世。
一、大怒與大驚
鴻門宴前,項羽聽說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告密說“沛公欲王關中”,覺得冒犯了他的尊嚴,不禁“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這怒氣中既有“關中王是我的”,劉邦竟然敢搶的憤恨不平,也包含著對劉邦的不屑,鄙視。項羽不僅怒氣沖天,而且對打敗劉邦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項伯為報舊友救命之恩,夜訪張良,無意中泄露了軍情,沛公聽后“大驚”,問張良“為之奈何”顯得驚恐不已,無計可施,然而隨即平靜下來,詢問張良與項伯的過往,聽說張良救過項伯的命,而項伯又是項羽的叔父,劉邦覺得看見了一線希望,繼而聽從張良的計謀請見項伯,他強裝鎮定對項伯敬之以禮、誘之以利、說之以理,使項伯成了自己的同盟者。
二、怒喜之變與不露聲色
鴻門宴上,面對劉邦卑詞“謝罪”,項羽怒氣全消,動了“不忍”之心,加之劉邦在言語之間維護了項羽的尊嚴,給了他極大的尊重,使項羽洋洋自得,脫口把曹無傷告密之事全盤托出。對范增多次暗示竟“默然不應”,對項莊舞劍不表態,項伯阻攔也聽之任之,完全一副看戲的表情。因為他根本不把劉邦看在眼里,認為劉邦根本沒有和自己抗衡的能力。樊噲闖帳,本是極大的不敬,項羽卻贊“壯士”,賞“卮酒彘肩”。面對斥責——“欲誅有功之臣”,不應不怒反而賜座,表明此時項羽有理虧之感,內心之愧使他對劉邦逃走也無動于衷。從消氣、自得、不以為意、慚愧到欣然受禮,項羽的的情緒趨于平靜也失去了最好的時機,讓人察言觀色便知其心,別人是“知己知彼”,項羽以后的失敗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太史公對鴻門宴上的劉邦所用筆墨極少,除了開始卑辭謝罪和最終順利逃走,劉邦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幾乎一筆未寫。但是隨著項羽情緒的變化,劉邦的心理就可以想見。既有面對魚肉地位的憂懼,又有覺察項羽有和解之意的稍稍放松,更有對無傷告密的了然與憎恨,卻面上毫無波瀾。項莊舞劍使劉邦恐懼,項伯庇護讓劉邦松了一口氣,樊噲闖帳波瀾又起,劉邦必然唯恐獲罪,但很快就看到了希望,見項羽有理虧之心不防之意,借如廁之名,逃走就成了必然之選,以防萬一。可是就是不露聲色,胸中波浪涌,面上作平靜。即使擔心“今者出,未辭也”,聽了樊噲一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的勸告也當機立斷“于是遂去”。回到營中果斷地殺掉曹無傷,解心頭之恨,除心腹之患。
項羽的狂妄,胸無城府,婦人之仁和劉邦的隱忍、心思機敏、沉著鎮定、果斷兩相對比,勝利當然更傾向后者。
三、張良與范增:忠誠智慧悉心扶助與出謀劃策無奈背離
張良作為劉邦的謀士顯示了對劉邦一以貫之的忠誠之心和悉心扶助之情。面對項伯“欲呼之于俱去”的善意,張良想到立刻報告劉邦,并為其引薦,出謀劃策“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鴻門宴劉邦逃走以后,冒險留在項羽營中替劉邦獻禮,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而范增則經歷了從勸說項羽殺掉劉邦之急切“急擊勿失”,示玦之焦急“舉所佩玉玨以示之者三”到計謀失敗之失望惱怒怨恨“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到最終的背棄之意。
同為謀士,為主上盡心不盡心,主上信任不信任,結果不僅是謀士個人的得失,還有局勢的巨大變化。劉邦有張良這樣的謀士可謂幸矣。而范增跟了項羽也只能自嘆滿腹智謀無用武之地,抱憾終身了。
四、樊噲與項伯項莊:忠勇之臣與糊涂的背叛者
樊噲闖帳之前有對劉邦的關切憂慮“今日之事何如”;闖帳之后有生吃彘肩的忍辱求全“拔劍切而啖之”,有面對“復飲”“斗卮酒”的慷慨宣言“死且不避”,有斥責項羽“欲誅有功之臣”“亡秦之續耳”的激昂慷慨,也有勸說劉邦“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的睿智果敢。
項伯無意告密,只一心報答救命之恩,完全失去大局意識。劉邦三言兩句的表忠心加上“結為婚姻”的小恩小惠就讓項伯徹底成了劉邦的忠誠盟友,立刻回去見項羽,抓住一切機會幫劉邦說話,堅決阻撓項莊舞劍“以身翼蔽沛公”,表面看是一心為項羽著想,“反正劉邦也不爭關中王,不敢背叛大王,何必跟他為難”,結果卻適得其反。項莊根本就是一個聽從命令卻不能完成使命的無能武士,“只是意在沛公”卻未見非殺不可。
同為武將,樊噲忠勇智慧,大局意識強,關鍵時刻能幫劉邦脫困,項伯糊涂,項莊無能。無論項羽怎樣“力拔山兮氣蓋世”,沒有得力的臂膀,也敵不過劉邦眾人一心的力量。
面對大事時一個人的情感變化是一個人性格的最好體現,性格決定命運,外部環境又能推動命運的發展,鴻門宴劉邦能夠全身而退,除了張良、項伯、樊噲的力保之外,關鍵是劉邦的冷靜與沉著,能逃走是意料之外更是情理之中,最終項羽烏江自刎,劉邦成就大業也是不可避免的命運。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