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榮
應用題教學在小學中年級數學中不只是一個重點,更是一個難點。一直以來,盡管教師在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時花費的時間以及精力很多,而且學生也很認真,然而成績卻總是不夠理想,為什么呢?其實關鍵在于應用題的教學方法問題。以下我結合自己的觀點和理解來談談應該如何搞好數學應用題的教學。
一、小學中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現狀
(一)部分教師還未準確把握新教材的內容
新教材與舊教材的編排有著很大的不同。雖然舊教材有單設一章應用題教學內容,但是教師仍然覺得應用題教學比較難。如今,新教材不再設有專門應用題章節,而是把應用題分別放到例題及練習題中間,其中不少是以圖畫的形式出現的,條件與問題設在畫面當中,不同類型的應用題同時出現在一起。因此,相當一部分教師適應不了新教材的編排形式,無法準確把握教材內容,導致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干脆減少應用題教學的內容。
(二)編寫結構封閉,教學模式單一
現在很多學校的小學中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仍然采取以前那種“先講例題,學生訓練,教師評價”的策略,因為小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且其不完全具備遷移能力,導致相當一部分小學生普遍覺得應用題很難學。另外,教師為提高其教學質量,常常習慣于采取題海戰術,時間一久,學生就對數學應用題產生了厭煩乃至畏懼的心理。根據傳統應用題編寫的特點,我們發現,應用題編寫需要其條件能夠充足但不多余,其答案也必須是唯一的。這種講求完備性、結構封閉的應用題編寫方式導致學生在應用題解答過程中極易形成思維定勢,從而無法提供創新的思維方式,不能促使學生形成一種創新意識。
(三)教學內容脫離生活
以前,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單純的數量關系來分析并解答類型化的應用題,且解答過程形式化。我們對此也習以為常。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技巧。然而該種教學模式對于數學問題的實際價值、問題涉及的相關概念以及學生對于問題理解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這使得學生對于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非常陌生,無從理解,更別提應用所學數學知識思考、提出甚至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如果將實際問題簡單地處理成一個純粹的數學問題,那么數學知識的運用也會嚴重脫離生活,而學生就難以形成那種發展數學思維以及綜合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二、有關提升小學中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效果的建議措施
(一)設計情境問題,調動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解應用題產生興趣,就會生出無窮的智慧,有異常活躍的思維能力,那么,解題方法也會自然而然出現。一般應用題僅從文字、數字理解則比較抽象,僅靠口頭講解難以解釋清楚,但要是創設一種使學生了解且熟悉的思維情景,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勾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要求數學應用題的素材必須是學生熟悉的,或者是感受過的,甚至理解的,或者是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這種方式對于學生來說,就更加親切,也更易理解及接受,并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較好地運用于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該種方式也有效脫離了以前的純文字形式,要圖文并茂,這樣不但有利于遠離以往那種純文字的枯燥說教,還有利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滲透一種數形結合的思想,從而為今后的自主學習作鋪墊。舉一個例子,用長5.32米,寬1.42米的長方形鐵皮來做成一個最大的圓柱體(接頭處勿略不計,不加底面),做成后該圓柱體的容積是多少?該題可以讓學生試驗一下,用長方形的紙圍了看看,看如何做才能使圓柱的體積最大,這樣使得學生具備了解題思維,解題方法自然能夠產生了。
(二)研究理解題目題意,抓好問題關鍵
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關鍵在于提高其分析題目結構的能力,分析題目的提議同時也是解題的核心。曾有人做過相關研究,得出下面的結論:學習困難的學生解答應用題的困難其實并沒有僅僅表現在解題比例方面,而主要是在于分析和假設認知活動的能力。學習困難的學生和優秀學生相比,缺乏對題中隱含條件及中間狀態分析的能力。因而說明學習困難學生和優秀學生在分析階段的內容存在本質的差別。應用題解決的關鍵在于發現應用題的解法,即在問題和條件間找到某種聯系與關系,通過仔細分析題意,確定題目已知條件,挖掘探索隱含條件,從而通過分析題目的隱含條件來實現從已知到未知的過渡,進而最終解決問題。因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運用可觀察和可測量方法使應用題教學能夠外顯化,從而讓學生能夠有效地熟悉、理解教師在解答應用題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在該基礎上建立一種比較抽象的數學模型。例如,解答“將含鹽5%的鹽水20千克配成40%的鹽水要加多少鹽?”這道題時,要明確該題特點是“水的質量”是不變的,關鍵點在于“求水的質量”,一旦“水的質量”求出,那么別的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
(三)適當點撥引導、深入思考問題
部分學生解答應用題困難主要是因為沒有正確適當的解題策略,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研究和歸納出不同題型的有效解題策略,并恰到好處地引導和點撥學生。學生對于部分應用題百思不得其解的關鍵原因在于思維定勢,此時,我們要及時引導學生轉換角度,理清思路。如下題:“市場進了4400斤土豆,是番茄的4倍多400斤,進了多少斤番茄?”,不少學生思維定勢,覺得多即為“加”,卻不知道該題一道逆向思維題。此時教師要及時予以引導,先按照題意寫出“等量關系”,然后考慮如何解答,就不會容易出現錯誤了。部分題目比較復雜,如果按常規方法思考則無從下手,常常不知不覺陷入“死胡同”。這類題目,教師要引導學生轉換思維,全局出發、全面觀察、整體把握數量間的關系,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如6個數平均值為7,若將其中一個改成15,則6個數平均值是9。問改動的數原來是多少?該題讀了之后,很多學生都想知道這6個數是哪些,都想著試找這6個數,顯然這樣是不可能同時也沒有必要。此題主要從整體的角度來把握,不能只看到某一個數。我們先要明確改動后的這6個數,其總和9×6=54,而改動前的這6個數總和是7×6=42,這樣就可以做的改動后與改動前相比增加54-42=12,那么,哪個數在“增加12”之后變成15了呢?這樣該類問題的解答就簡單化了。
綜上所述,教師要重視應用題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地位,并認清當前應用題教學現狀,進而積極優化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激發學生應用題學習的興趣以及提高其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得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富有成效。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