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
[摘 要]農家書屋的建立是為滿足農民文化需求而設立的由農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務的公益性文化場所。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農村文化建設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農村文化建設為經濟建設提供發展動力,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農村群體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的現象嚴重限制了農村經濟的改革發展,農民現有的文化知識已經遠遠滿足不了當今社會的需求,要實現農村政治、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就必須加快我國農村的文化建設。2007年,農家書屋工程被國家確定為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列入《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根據國家“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底,全國將建成20萬個農家書屋,2015年基本覆蓋全國所有行政村。本文從農家書屋建設入手,從建設農家書屋的重要性、規范管理上水平、充實內容強基礎、服務路徑等幾個方面,探討農家書屋的發展。諸多不足,還望批評指正。
[關鍵詞]農家書屋;建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9 — 0102 — 02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的經濟建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高。但我國農村現有的文化機制水平阻礙了農民群體對當今日新月異的社會知識和自然科學的理解和認識。為了滿足農民群眾對知識的需求,為了保障農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為了解決農民群眾看書難的問題,一項民心工程——被譽為農民“文化糧倉”的農家書屋工程在全國各行政村相繼建立。農家書屋旨在讓農民群眾“讀好書、看好書”,有效的整合資源,讓農民接受更多的精神文化熏陶。
一、農家書屋建設的重要性
農家書屋是通過對圖書、報紙、期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借閱等活動,為讀者提供“借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的出版物,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有效的科學發展。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素質和文化生活素質,對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權益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都具有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意義。農家書屋是廣大農民勞動之余精神上得到輕松愉悅享受的休閑場所,這種享受要求農家書屋在書刊配備上要具有通俗易懂、富于生活情趣、和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出版物,讓農民群眾在休息中輕松地獲取知識。這項工程,不僅需要國家政府的大力投入,還需要社會各界廣泛參與,認真切實的管好、用好農家書屋,把農家書屋建設成讓廣大農民群眾滿意的實事工程,讓農家書屋建設工程取得實際效應。隨著農家書屋建設工程的不斷推進,其效能也在不斷的顯現,為新農村的文化建設和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在硬件設施建好后,各地方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突破當地文化制約,讓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和知識界面得到拓寬。正確引導思想,宣傳地方特色,掌握全國時事,了解世界動態,讓農民群眾從“只忙耕種,不問國事” 的思想中走出來,讓農民群眾了解現在、了解未來,這才是建設“農家書屋”的真正目的。而讓農家書屋如何長期有效的持續發展才是建設的關鍵。
二、農家書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農家書屋工程建設是為了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完成社會主義公共文化體系的時代要求,為農民送去豐富的精神文化食糧。從而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豐富、活躍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為新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目前,農家書屋的藏書量、種類、流通、信息量等不足,制約著農家書屋的發展。到書屋讀書的農民群眾是有目的性的,有查閱種植、養殖資料的,有翻閱文學作品的,有了解時事新聞,還有軍事愛好者等等。但因為書屋圖書種類的匱乏和缺乏更新,使得很多讀者不去問津,還有的讀者是因為缺乏正確的引導而有自己想要的書但找不到。概括地說,其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圖書的針對性
目前農村書屋的圖書針對性離農民的現實需要還有一定差距。農民最迫切需要的是農家書屋普及科學種植、科學養殖、科學加工等各類實用技術,農家書屋在圖書種類的選配上要突出農味。因為農村現階段有一技之長的大多外出務工,留守人群一般以務農為主。所以如機械加工制造類、建筑裝修類、食品烹飪類等圖書很少有人問津。書屋選配的圖書要先滿足農村現有常住農民的基本需求,要讓農業科學類、文化教育類、醫藥衛生類和文學藝術類等圖書占有很大的比例,滿足農民的需求。這樣書屋就會有一種門庭若市、人來人往的感覺。
2.圖書的管理問題
農家書屋建設好是前提, 管理好是關鍵, 維護好是重點, 使用好是目的。當前,在農家書屋建設中,管理機制缺乏,和理想的農家書屋的管理目標還相差很遠。農家書屋本著由農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務的原則,書屋的管理者大多是由村民兼任。由于受到國力的制約,我國先期農村地區教育水平落后,書屋管理者的文化水平也普遍偏低。根據這一現實情況,目前農家書屋的管理機制方面還有待進一步規范。管理者對書屋的管理并不很熱衷。管理者大多是兼職或代管。有的書屋雖有專人管理,但由于自身缺乏認識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對圖書管理不熟悉,又沒有受過專業培訓,不懂圖書的分類、編碼、上架等流程,對書屋的管理漫不經心,工作上缺少親和力、缺乏服務意識,沒有發揮應有的管理者作用。要靈活管理,結合實際。在農忙的時節農民忙于耕種,書屋自然很少有人來。要采取借閱時間與農閑季節相結合的方式,保證書屋的開放時間,方便農民借閱圖書。
3.農村閱讀習慣的宣傳和培訓問題
農家書屋建成后,農民群眾是讀書的主體,他們的需求是農家書屋得以長期存在的生命之源。現階段,農家書屋的管理人員基本都是兼任的,因而缺乏一定的管理知識和對圖書推薦宣傳的培訓。沒有專業知識,缺乏經驗。管理理念上就是傳統的借與還的概念,所以沒有服務質量可言。沒有服務質量書屋自然就冷清,農民找不到自個兒想看的書,誰還到書屋來?要積極發揮文化骨干分子的宣傳。書屋要想留住人,就得宣傳那些大伙看得懂、用得上的書,只要和大伙的需要對了路,“讓我讀”就會變成“我要讀”,書屋就不愁沒有人來。由此,加強農家書屋宣傳及管理工作極為迫切。雖然農村有現實文化水平偏低的因素以及重經濟、輕文化的不利氛圍,管理者敷衍的心理因素都對書屋的發展有影響,但主要原因還是部分基層組織文化意識的淡薄。管理體制上不完備,必然不利于其他工作的開展。相關培訓制度形同虛設,對管理員的培訓不具體、不專業、不到位,管理員連必要的圖書分類、登記、上架、保管和借閱等方面知識都不懂。為此,縣一級圖書館要拓展培訓方式,利用縣級圖書館工作經驗和圖書管理的業務知識,對書屋管理員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業務培訓,提高書屋管理員的自身素質和業務技能。借助網絡咨詢方面的條件,對書屋管理員進行及時的業務輔導,為管理員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綜合上述,目前農家書屋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還十分突出,因地制宜,抓好書屋建設,切實解決農民群眾“看不到書、借不到書”的問題。
三、農家書屋的可持續發展
農家書屋的建設是為滿足新時期廣大農民豐富知識、開拓視野的需要, 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農閑無處去、學習沒地方的困難而建立的新型文化服務設施。它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 是由國家建設的公益性文化基礎事業, 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礎設施。是一項長期利民工程。目前書屋的建設還在初級階段,未來還要豐富壯大和持續發展。要實現這一目的,光靠國家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現階段農民的閱讀能力和閱讀需求之間還存在著差距。有些圖書知識是農民需求的,但內容又是他們現階段文化水平無法理解的。有些圖書知識過時,內容又是他們已經掌握的。這就要求書屋建設和農民現實情況對接好,要使農家書屋的書籍對讀者有持續的吸引力,不流于形式、不拘于格式,真正成為農民學習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的文化平臺。可持續發展應做好以下環節:
1.完善運行機制
農家書屋的模式雖然是自主管理、自我服務,但運行機制離不開政府的干預,書屋的建設、管理和發展都需要在當地政府的監督下完成。當地縣政府可以考慮將農家書屋的發展納入鄉鎮文化工作的考核目標, 而不是將農家書屋當成是一項一勞永逸的項目工程,把農家書屋的建成當成了完成,然后就隨其發展、放任自流、不管不問。要制定領導問責制。各級領導抓行政,縣圖書館抓業務,村民監督,形成齊抓共管的管理運行機制,及時了解和解決問題。
2.管理方面
縣圖書館要統籌各個農家書屋的借閱情況,要負責協調各個農家書屋之間的圖書流轉借閱,也可以讓自己的館藏和農家書屋之間進行流轉借閱。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實行縣與縣之間的農家書屋圖書流轉互借活動。同時要嚴格規范書屋的借閱制度和保管制度,對書屋的各類出版物去向要清晰明了,嚴格杜絕私拿亂借現象,對出版物的丟失、損壞情況要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對圖書的報損要有村行政領導和村民的監督。同時還需要書屋管理員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心,書屋的管理員盡量選擇那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有組織協調能力的人群。例如退休教師或婦女主任等,他(她)們相對普通的農民更容易、更快的掌握基本業務技能,適當的幫助農民挑選、理解和推薦各類圖書和資料。
3.在服務范圍方面
大多數農民需要的還是那些與他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圖書和資料。如生產的需要種植、養殖方面的知識和技巧,學生需要學習資料和工具書籍,婦女喜歡手工藝方面的,老人喜歡地方戲曲類的音像制品。書屋的管理員要了解和掌握讀者的群體,這樣才能更好的為讀者服務,解答讀者提出的各種問題。還可以利用農閑時間為一些身體行動不便的和上了年紀的老人上門服務,為他們送去他們喜歡和需要的出版物。特別是在寒暑假期間,農家書屋的作用更為突出,孩子們有了讀書學習的地方,這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方向有很大的意義。總之,盡最大努力讓所有農民群體感覺到農家書屋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改變。
4.更新信息資源
農家書屋的圖書單一,圖書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因此,當地政府也可以通過各種媒體宣傳,呼吁社會各界對農家書屋的建設進行支援,個人可以捐書,企業可以捐錢購書。書屋里的書籍,要與縣圖書館實現交流。縣圖書館也可以根據各個鄉鎮“農家書屋”的具體情況,適時的更新信息資源, 以確保書屋的圖書能定期輪換、流動,做到資源共享。“形成一條定期補充、更新、交流圖書的暢通渠道, 使信息資源得到更新, 讓讀者有新書可看。
結束語
總之,“農家書屋”工程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發展好“農家書屋”對于新時期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 構建和諧社會, 促進三個文明建設,促進農村經濟、文化和諧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讓農民通過建在家門口的農家書屋,學科技、解知識、品文化、開眼界、啟心智,感受尋常陽光中不同尋常的遼闊與深邃。讓知識改變命運,讓文化點亮未來,書香!讓春天永駐身邊。讓農家書屋這顆在新時期出生的新苗能扎好根,結出豐碩的社會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