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張卉
摘要:本文利用江浙滬25個城市1978-2011年的數據,通過計算各城市的金融相關比率和泰爾指數,研究長三角地區城市金融發展狀況。研究結果表明:上海和浙江的金融相關比率(FIR)相對較高,江蘇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長三角地區的泰爾指數在2000年前有大幅度的波動,之后波動相對較小;江蘇省內蘇南地區金融發展水平最高,但各城市金融差異較大,而蘇中和蘇北地區金融差異相對較小;浙江省內浙東地區金融發展明顯好于浙西地區,浙東地區泰爾指數近年來有減小趨勢,浙西地區則剛好相反。
關鍵詞:長三角城市金融發展金融相關比率泰爾指數
一、引言
傳統意義上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指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三個行政區域,其中江蘇省包括南京、無錫、常州、蘇州、鎮江、揚州、泰州、南通、徐州、連云港、宿遷、淮安和鹽城13個城市,浙江省包括杭州、溫州、湖州、金華、舟山、麗水、臺州、衢州、紹興、嘉興和寧波11個城市,把上海市計算在內,總共25個城市組成了長江三角洲地區。
截止2011年底,長三角地區以全國1%的土地和12%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1%的國內生產總值和22%的財政收入,毫無疑問,長江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與此同時,其金融業也領先于全國其他地區,我國最發達的現代金融業,特別是活躍的民間融資,都集中在長三角地區。
金融是現代經濟運行的核心,金融發展可以充分發揮降低風險、動員儲蓄、合理配置資源等功能,從而促進經濟增長。近年來,長三角地區金融發展迅速,但其內部金融發展狀況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區域金融的非均衡發展,必然會加劇區域經濟格局的失衡。此前,國內學者大多把研究的重點放在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上,關于長三角地區金融發展的研究相對較少,而今,越來越多的學者對于長三角地區金融發展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本文利用金融相關比率(FIR)作為衡量金融發展的指標,對長三角地區25個城市的金融發展水平進行分析,并使用金融相關比率的泰爾指數衡量長三角地區金融發展的差異性,最后對于如何促進長三角地區的金融業務在整體層面上快速穩定發展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相關文獻綜述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西方學者關于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研究主要圍繞宏觀貨幣經濟學來展開,涉及貨幣政策的區域效應、區域資金流動、區域利率差異、區域金融資源配置差異、區域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差異等問題。
Goldsmith(1969)提出了衡量一國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水平的8個指標,其中金融相關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s, FIR)最為重要。Mckinnon和Shaw(1973)看來,發展中國家要使其金融和經濟不斷發展,就應該放棄所奉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實行金融深化改革,走出一條金融自由化之路。Bencivenga和Smith(1991)提出了一個具有多種資產的內生增長模型,指出金融中介體的作用是提供流動性,而不是克服信息磨擦。King和Levine(1993)指出一個國家金融發展水平影響其發展能力。Jayaratne和Strahan(1996)指出,金融市場的運行成本或參與成本導致了金融市場的內生形成,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金融市場才得以形成。
由于金融體制與金融市場存在較大差異,國內學者更重視區域金融差異度量、區域金融資源配置差異、區域金融發展差異動態特征、區域金融差異形成原因、區域金融發展收斂、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等方面的研究,而戈德史密斯構造的金融相關比率以及麥金農構造的經濟貨幣化指標在國內學者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張軍洲(1995)指出區域金融理論從根本上說屬于金融發展理論的范疇,必須較大程度地結合金融發展的一般理論和相應的分析方法去研究區域金融問題。李建軍(2000)提出金融相關比率(FIR)作為衡量一國金融發展程度的最重要指標并不是十分令人滿意的。劉仁伍(2003)提出了健全金融結構假說,推導出區域金融均衡等式。李江(2005)認為金融發展是數量增長與質量提高的統一,金融發展的意義在于通過加強金融發展模式與經濟發展模式的吻合程度,使金融對經濟的滲透程度增加,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我國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研究較為零散,未能建立較為系統的研究理論架構,對于區域金融差異的演進規律、各種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等問題也未能進行更加深入和細致的分析。
三、長三角地區金融發展基本狀況
(一)金融相關比率
本文采用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關比率(FIR)來衡量長三角各城市的金融發展深化程度。金融相關比率是指某一時點上現存金融資產總額與國民財富(即實物資產總額加上對外凈資產總量)之比,在大多數研究中,人們將它簡化為金融資產總量與GDP之比,考慮到我國主要的金融資產集中于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手中,股票、企業債券在中國金融資產結構中只占很小的比重,且銀行中最主要的金融工具是存款和貸款,因此本文選用金融機構存貸款的規模作為金融資產的衡量標準,來大致反映長三角地區金融發展水平。即金融相關比率可以表述為:
金融相關比率=(存款+貸款)/GDP
圖一為上海、江蘇、浙江以及全國1978-2011年的金融相關比率走勢圖(注:本文數據來源為歷年各省市統計年鑒整理計算而得),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的發展,長三角各省市和全國的平均金融相關比率均在逐年提升,且在90年代后提升的趨勢明顯加快,差異開始顯現出來。上海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國際金融中心,銀行、證券和保險業都比較發達,其金融發展在全國來看都屬于領先水平,這可以從圖一中可以看出,其FIR值近幾年均接近5;浙江省以中小企業居多,其民間借貸業務發展非常繁榮,金融發展比率值緊隨上海之后,江蘇聲制造業發達,國有大中型企業較多,產業發展較為穩健,但其金融行業相對較弱。
(二)泰爾指數
本文使用泰爾指數來衡量長三角各城市金融發展的差異程度,泰爾指數的值越小,表明個體之間越是接近,泰爾指數越大,則表明個體差異性越大。
圖二給出了1978-2011年長三角地區整體金融發展差異的泰爾指數。從圖中可以看出:長三角地區的金融相關比率的泰爾指數波動較大,并在1993年達到最高點,之后呈現下降趨勢,從2000年開始又有緩慢上升的態勢。
四、長三角城市金融發展比較分析
上文中對長三角地區整體金融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接下去本文將對長三角城市金融發展狀況做具體分析。由于上海市屬于單個直轄市,本文不對其內部金融發展單獨做分析,對于江蘇省和浙江省,本文對其省內城市進行區域劃分,進一步對其城市金融發展做比較分析。
(一)江蘇省各城市金融發展比較分析
江蘇省按經濟區域劃分可分為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個地區,蘇南地區包括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和鎮江5個城市,蘇中地區包括揚州、泰州和南通3個城市,蘇北地區包括徐州、連云港、宿遷、淮安和鹽城5個城市,圖三為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個地區的金融發展比率(FIR)走勢圖。
圖三為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FIR走勢圖。從圖三中可以看出,江蘇省內蘇南地區的FIR值最高,說明蘇南地區的金融發展深化程度最高,蘇中地區次之,蘇北地區排在最后,這也與三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吻合。
圖四為蘇南、蘇中、蘇北地區泰爾指數走勢圖。從圖四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三個地區的泰爾指數波動較大,2000年之后,蘇中和蘇北地區的泰爾指數穩定在0.01以下,說明蘇中和蘇北地區的金融發展差異較小;而蘇南地區的泰爾指數相對較大,說明各城市的金融發展差異比較大,不過從2001年開始,蘇南地區的泰爾指數呈下降態勢,從圖中的趨勢可以看出,蘇南各城市金融發展差異還有進一步縮小的潛力。
(二)浙江省各城市金融發展比較分析
本文將浙江分為浙東和浙西兩個地區,浙西是指浙江省中西部的金華、衢州、嚴州三市,其中嚴州市已經并入杭州市,另外把麗水市也劃入浙西,這樣,浙西包括了金華、麗水和衢州3市,這三個城市屬于浙江省相對落后的地區;浙東則包括杭州、溫州、湖州、舟山、臺州、紹興、嘉興和寧波8個城市。
圖五為浙東和浙西FIR走勢圖,從圖中可以看出,2003年之前,浙東和浙西這兩個地區在金融發展深化程度上并沒有顯著區別,2003年之后,浙東地區的金融發展深化程度明顯高于浙西地區,由于浙東地區相對靠近沿海,經濟與金融發展都要好于浙西地區。
圖六為浙東和浙西地區泰爾指數走勢圖。從圖六可以看出,浙東地區的泰爾指數相對較大,說明各城市金融發展差異較大,而浙西地區的泰爾指數在2007年之前都在0.01以下,說明差異很小。2007年之后,浙東地區泰爾指數呈明顯下降趨勢,說明個城市的金融發展差異開始見小,而浙西地區的泰爾指數開始上升,2008年開始超過了0.01。
五、結論及建議
本文通過對長三角地區各城市1978-2011年數據分析表明:從整體來看,長三角地區的金融相關比率均呈上升趨勢,其中上海和浙江的金融發展較快,江蘇相對落后,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長三角地區的泰爾指數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說明長三角地區的金融發展差異將會擴大。從江蘇省的研究來看,蘇南地區金融發展最好,蘇中地區和蘇北地區相對落后,然而蘇南地區各城市金融發展差異較大,蘇中和蘇北地區各城市金融發展差異很小。從浙江省的研究來看,浙東地區金融發展遠遠領先于浙西地區,然而浙東地區金融發展差異較大,但近年來有縮小的趨勢,而浙西地區恰恰相反。
由于受行政分割、金融組織結構和金融業務分割等影響,長三角地區的資金流動性受限,從而導致金融資本配置效率不高,增加了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反過來也影響了各經濟主體更有效地利用金融資源,為了使長三角地區金融更加穩定且均衡的發展,本文提出以下5點政策建議:
1. 在長三角區域內搭建一體化金融信息平臺,減少長三角區域內的信息不對稱。長三角區域內的資金供求狀況可以即時在信息平臺上顯示,這樣可以盡可能提高信息在市場內的傳播速度,提高區域內金融活動的效率。
2. 設立長三角大區分支機構,統一管理區域內部金融業務。各商業金融機構改變當前的管理模式,由大區分支機構統一管理區域內部金融業務,在保證監管得力的情況下鼓勵跨地區開展金融業務,使金融業務管理不受行政分離的約束,資金流通在區域內更加順暢。
3. 大力扶持資源型企業上市。要積極發展區域性的產業投資基金、開發基金及中外合資基金等。并且允許商業銀行以不超過一定比例的資產入資基金,拓寬國有商業銀行信貸投入渠道,增加基金的資金來源,以此促進各地區金融業的發展。
4. 針對目前金融市場發展水平的差異,有必要建立健康發展、規范運行、統一開放的區域金融市場,消除貨幣政策傳導在各經濟區域的階段性差異,使利率機制在各地區都能發揮重要作用。
5. 鼓勵商業銀行的跨區域經營,充分發揮金融發展較快地區的帶動作用。在引進資金的同時,也引進股份制商業銀行先進的管理經驗。
參考文獻:
[1] Mckinnon, 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Bookings Insriturion,1973:111-127.
[2] Shaw, Edward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45.
[3]King,Robert G, and Ross Levine. Finance, Enter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December.1993,32(3):513-542.
[4] Bencivenga, Valerie R. and Smith, Bruce 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1991.Vo1.58(2):195-209.
[5] Jayaratne, J. and P. E. Strahan. The Finance-Growth Nexus: Evidence from Bank Branch Deregulation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6(111): 639-670.
[6]張軍洲.中國區域金融分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7] 劉仁伍.區域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M]. 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55-64.
[8] 艾洪德, 徐明圣, 郭凱. 我國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 財經問題研究,2004(7):26-32.
[9]李江.金融發展學[M].科學出版社,2005:75-100.
[10]陳先勇.中國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162-175.
[11]陳志福.我國區域金融發展差異及對策[J]. 商業時代,2006(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