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我們知道,課程是學校教育的載體,是學生接受學校教育最基本的“母本”。課程品質決定著教育教學的質量。只有構建理想的課程體系,我們才有可能突破素質教育的發展“瓶頸”。而理想的課程,能為每一個孩子鋪設一條屬于他個體的獨特跑道,讓他在個性化的跑道上歡騰跳躍、縱情馳騁,并在這一片個性化的天地里激揚生命、張揚個性、放飛夢想。為此,學校教育必須著眼于課程領域的變革,努力構建理想的課程體系。
一、課程開發的基本思路
課程開發的思路有三條。首先,要以發展學校特色為基礎。“為了學校”,“基于學校”,“學校中進行”,這三點應該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宗旨。校本課程既應體現學校的資源特色、地域特色,更應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文化理念。其次,要以學校教師為開發主體。任何課程要想發揮效能,都必須經過教師的運作和學生經驗的建構。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應該立足于教師的個性特長,讓教師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直接參與者,以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個性化。再次,要以滿足學生的需要為依歸。每個孩子生而擁有不同的稟賦與個性,他們都是在自己的生命與個性背景中來建構知識的,因而,不同的生命個體會有不同的課程訴求。而學校的校本課程應努力滿足全體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真正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基。
杭州采荷第一小學教育集團(以下簡稱采荷集團)借助自身地處采荷街道荷池幽幽、荷葉連連的地域優勢,培育了獨特的“荷文化”。2004年,采荷集團提出了“‘荷文化育人功能的開發和實踐”的研究課題,決定以荷花高潔、清雅的特質引領集團內涵發展。“荷”作為一種文化意象,承載著“正直、自信”的品質。采荷集團將“個性張揚、多元發展”作為“荷文化”的核心理念,以此涵養學生的生命傲骨,培養學生樂觀、堅強的生命品質,孕育他們“高雅、靈動、大氣、自信”的生命個性。基于這一學校特色和學生的發展需求,綜合考慮各門學科的特點,采荷集團系統、科學、規范地制定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4D”課程目標,體現了校本課程立體、多元、豐富、包容的特點,富有成效地開發了意蘊深遠的校本課程。
所謂“4D”,即在“3D(長、寬、高三個維度)”的基礎上加入一個時間維度,形成時間與空間的有機融合,有效拓寬學生小學六年的學習內容和空間,通過為學生提供能促進其能力發展的多種平臺,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多方面的學習需求,點燃學生生命的智慧之火,碰撞出其心靈的幸福火花。“D”還是中文“動”的音節首字母。“4D”課程是在“動”中調動能量,借力發力:4個D,4個動,分別代表著動口、動手、動腦、動心,它意味著整個學習過程應是一個多感官、多層次、多空間、多時段的智慧活動,寄望于學生在動手中形成能力、在動口中促進交流、在動腦中孕育智慧、在動心中豐富情感。
二、課程開發的基本方法和校本課程的基本類型
校本課程的開發,通常采取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新編校本課程的方法。目前,單一的國家和地方教材都已不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
依據綱要精神和多元智能理論,采荷集團根據自身發展實際,充分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提出了“傳統文化浸潤課堂”的校本課程開發理念,開設了自主體驗、藝術修養、欣荷在線、家長自助四類校本課程:用“詩情”促進學生語言智能的發展,用“笛韻”培養學生的音樂智能,用“竹舞”兼顧學生的音樂與身體運動智能,用“海模”“機器人”推進學生數理邏輯與視覺空間智能的發展……
(一)自主體驗校本課程
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采荷集團從學生一入學就對他們進行經典誦讀教育。一、二年級誦讀《三字經》,三、四年級誦讀《古詩七十首》,五、六年級則以《論語》和《韻語》作為誦讀的材料。學校還將兒童文學作家冰波、楊紅櫻等請進課堂,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
運用書法對學生進行書寫技能的訓練,可以讓學生在書寫的過程中品味傳統、沉靜內心,使學生生命的韻味在書寫的過程中得到涵養。采荷集團在一、二年級學生中開設校本課程《童趣書法》,規定:每周用一節課對學生進行課堂書法指導,周四中午對學生進行電視書法教學,每月舉行一次“翰墨情深”學生主題書法展,每個學期進行一次學生書法比賽。如今,學校自主研發的校本課程《童謠書法》《荷花詩詞賞析與書寫》等,均為學生習字的良好摹本。
(二)藝術修養校本課程
良好的藝術修養是學生享用一生的財富。采荷集團以杭州市規劃課題“琴棋書畫 古風今韻——基于傳統文化豐潤兒童生命底蘊的實踐研究”為主脈,深化校本課程的開發,通過多元的藝術形式豐盈學生的心靈世界、豐厚學生的生命底蘊,目前已經開發有“紙趣、笛韻、竹舞”等藝術修養校本課程。
1.紙趣。“紙趣”校本課程堅持連貫性、層次性、整合性、校本性“四性”聯動,以涵養“荷”品質、追尋“荷”文化為主線,密切聯系本校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課程文化。美術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編寫了《剪紙》一書作為校本教材。每個學期,采荷集團會安排某一個月用來開設剪紙課,這個月便被稱為“148剪紙月”,具體要求是:在這個月,美術教師要通過8課時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每人完成4幅主題性剪紙作品。為了開好這門課程,采荷集團聘請著名的剪紙大師宋勝林來校指導,并在錢江苑校區開設了宋勝林剪紙藝術工作室,定期為師生作相關教學指導。小小紙片經過一折一剪竟有那么多神奇的變化,“紙趣”召喚著學生在情趣盎然中與藝術同行。
2.笛韻。人們都說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采荷集團從二年級起在學生音樂課上普及小器樂,特別推廣我國的民族樂器竹笛,希望增強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并對學生其他學科及傳統文化浸潤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音樂組自行編寫的《笛韻悠悠》校本教材主要包含四部分內容:基本技法、難點練習、歌曲演奏、笛藝賞析。學校的校歌以及學校特色曲目《欣荷笛韻》是每個學生的必練曲目。普及小器樂,使采荷集團的每一個學生都多了一種與生命對話的語言。
3.竹舞。竹竿舞是采荷集團大課間特色活動項目之一,對不同年級有不同的難度系數要求:五、六年級用8根竹竿,三、四年級用6根竹竿,一、二年級用4根竹竿。采荷集團鼓勵各個班級在完成基本動作的基礎上,對竹竿舞進行“創意”改編,體現不一樣的主題和形式。每逢大課間,變化多端的舞姿配上旋律各異的音樂,整個操場如同一場豐富多彩的竹竿舞宴,令人目不暇接。而孩子們團結、互助的精神也在這場舞宴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三)欣荷在線校本課程
作為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采荷集團利用網絡技術開發了“欣荷在線”虛擬機器人系統,供學生在該平臺上進行機器人搭建、編程、練習、對抗。欣荷在線具體支持以下功能:
1.學習過程跟進。在虛擬機器人學習平臺上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每次測試的成績等,并將學習歷程進行保存,可隨時調取,以生成學生的學習報表,便于對學生進行學業分析,進而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業評價,達到學習調整的目的。
2.在線輔導跟進。在現有平臺上增加任務學習輔導,能在線進行每個單項任務的講解、指導,輔助學生進行在線學習。
3.智能接口跟進。與學校數字校園建設配套,開放在線學習平臺與web平臺的接口,實現單點登錄、學習成績數據互通,最終將機器人在線學習平臺作為數字校園虛擬學習平臺中的一個子模塊。
欣荷在線充分實現了學生立體化的學習和教師全方位的指導,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還在學生的情感訴求、思維品質提升等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四)家長自助微型課程
在現代教育理念下,學校教育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封閉系統,學校的課程實施、課程變革必然與社會環境有著廣泛的聯系。因此,采荷集團的校本課程已不再局限于校內,講授者也不再局限于在校教師。拓展課程資源,充分利用家長資源為學生服務,采荷集團吸納了許多“編外教師”——家長,他們走上講臺,傳授著老師們也未必知道的知識,為學生打開了一扇扇新奇的窗,同時也打開了精彩紛呈的大千世界。有一位家長在浙江大學華家池校區工作,對各種植物的生長特點了如指掌,他在課堂上逐一向學生介紹了荷花、睡蓮、廣玉蘭、水杉等常見植物的知識,同學們一邊聽一邊記,一邊還不停地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通過這次學習,學生明白了荷花與睡蓮的不同,了解了銀杏具有入藥的作用,知道了鵝掌楸名字的由來……
家長自助微型課程中的知識和技能,是學校無法提供但學生又十分需要的,相當于為學生補充了必不可少的“維生素”養分。
三、校本課程實施的基本策略
要保證校本課程的有效實施,全面提升學科教師的實施能力是關鍵。只有課堂優質,課程的各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一)以師資培訓為保障
教師是課程的執行者。只有教師發展了,課程才會發展。采荷集團把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放在首要地位,思考和嘗試教師培訓與教科研有機結合,建立研、訓、教一體化的校本研修模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如開展“琴棋書畫 古風今韻——基于傳統文化豐潤兒童生命底蘊的實踐研究”的課題研究;申報校本研訓項目“弘揚傳統文化,豐潤教師底蘊”;邀請硬筆書法家協會秘書長許曉俊作系列書法講座;邀請清韻樂坊教師對學校音樂教師進行每周兩次以上的輔導,在全校教師中推廣笛子學習;邀請杭州市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宋勝林老師對學校美術教師和全校教師分別進行剪紙藝術輔導;邀請杭州市教科室的老師給學生作生命教育講座;等等。此外,采荷集團還采取了分散討論、自主學習、博客傳遞等多種研修方式,充實教師的知識體系,為校本課程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以課堂研討為根基
課堂是課程實施的根基。脫離了課堂,任何課程都只能是紙上談兵。為了提升校本課程的課堂教學質量與研究價值,采荷集團組織開展青年教師“欣荷杯”、中年教師“盛荷杯”、骨干教師“風荷杯”三類教學技能競賽,以賽促研,按照“二維目標,二維監控”的模式展開課堂研討。
“二維目標”的第一個維度是學科知識體系本身的維度,第二個維度是課題研究的維度,要求教師在課堂中體現自己對課題研究的思考與實踐。“二維監控”的第一維監控是教案設計,要求在上交的教案中明確注明自己的研究和思考;第二維監控是聽課、評課的評分表,在評分表的設計中有單獨的分數,如果展示的課不能圍繞自己研究的課題進行,這一欄就不能得分。采荷集團要求各教研組在制訂教研工作計劃時,必須圍繞學校的研究課題或教研組的小課題,有主題、有重點地制訂,保證教研的實效性。如錢江苑低段語文教研組根據本校區的研究課題“構建立體閱讀地圖冊的實踐研究”,確定了“閱讀地圖冊創建和使用的實踐研究”的專題研究活動,針對一至三年級學生的不同認知水平,開展了一系列的讀書展示活動。音樂教研組圍繞區級立項課題“小器樂進課堂的實踐研究”,開展了“音樂課堂教學器樂選擇和操作策略”的實踐研究。這些圍繞課題開展的專題研究,一方面與老師的教學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引領著教師樹立專業自主的意識,不斷自我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實踐。
(三)以教學展示促發展
只有行動著的人才是離上帝最近的人。采荷集團通過開展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如利用杭州市第十八屆教研會議的機會,采荷集團向全市各區、縣教研員及骨干教師展示了本集團的市級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豐潤兒童生命底蘊”的課題研究過程及成果,其中,音樂組的匯報主題是《多彩音樂,有效課堂——采荷一小器樂進課堂》,美術組的匯報主題是《學科研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與會教師還參觀了采荷集團的剪紙小博物館和宋勝林老師的剪紙傳承藝術工作室,一致認為集團對剪紙、竹笛的研究定位高、做得實,立足課堂、植根教學,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以多元評價來激勵
采荷集團一直堅持過程性評價,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過程,重視每個生命個體的學習體驗和收獲。并在學科課程的過程性評價中,注重多元,滲透特色,使每門學科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評價體系與操作方式。
1.“旋律記載卡”,奏響快樂音樂學習的樂章。“旋律記載卡”是一張音樂學習過程記錄表,以譜寫歌曲《七色光》為載體。每當學生在音樂學習中表現出色,就能獲得一小段《七色光》的五線譜,直到集齊所有五線譜,連成一首完整的樂曲。獨具特色的評價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
2.“笑臉”評價,讓微笑和鼓勵陪伴學生的美術學習。美術教研組的每一位老師都以自己為模特,設計一張可愛的“笑臉”獎勵卡。在學生的殷殷期待中,伴隨著他們的進步與收獲,極富教師個人特色的“笑臉”獎勵卡就會來到學生的身邊,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天天向上。這一張張獨特的“笑臉”將陪伴學生整個小學美術學習的過程。
3.采荷集團還推出了別具一格的“荷香蓮趣”系列校本評價章,分別是墨香章、紙趣章、笛韻章、棋語章和竹舞章,在設計時以寬大的荷葉為基本造型,配以藝術氣息濃厚的竹笛、毛筆、竹竿等,寓意興趣多多,快樂無窮。每個年段的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臨剪或創作自己的剪紙作品,考取“紙趣章”。二年級起統一開設童趣書法課,別具匠心的書法作品可以讓學生贏得“墨香章”。“小小棋王”中國象棋大賽每年都在采荷集團的兩個校區同時舉行,經過各班層層選拔和現場積分賽,最終產生校級小小棋王,每一個積極參與初賽的孩子都能獲得“棋語章”。自竹笛進課堂以來,采荷集團的學子人人都能拿到笛韻章。爭章評價顯特色,“橫看成嶺側成峰”,“荷花蓮趣”系列校本評價章為更多的學生體驗自信“推波助瀾”,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激揚了學生美麗的生命情懷。
……
思想有多遠,課程發展就能走多遠。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我們將自己校內已經擁有的課程資源,通過智慧開發和藝術加工,使之達到最高境界,實現最大的教育功能;同時將校外可能存在的教育資源,通過充分發掘和有效整合,使之達到最充分的利用,實現最優的教育輻射。總之,多元課程的開發,能夠讓師生的生命在課程中閃光,并在課堂中生發出無窮的活力。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