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素娟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高效課堂”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問題情境的創設,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不斷地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學生的思維才能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進而達到教師的預期目標。那么,怎樣才能創設情境,讓數學教學進入佳境呢?
一、輕松樂學的原則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教師應營造寬松、愉悅、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小學生的創新萌芽意識是稚嫩的,有時是不經意地流露,甚至是從錯誤的答案或怪異的想法中體現出來。而任何打擊或冷淡都可能傷害學生的自尊,泯滅學習的信心。因此,教師應多鼓勵和表揚學生,優化情感交流,營造樂學情境。
二、循學建構的原則
《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切身感受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闡釋與應用的過程。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知識是不能被傳遞的。教師應該用真實的情境呈現問題,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由創新。
三、動手探索實踐的原則
讓學生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經驗。數學的學習過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和掌握三個環節。教師要創設一個機會,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讓學生進行感知活動。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和技能。
小學數學課程中有很多概念認識的學習內容。像“千克、克的認識”“升、毫升的認識”“圓周率的認識”“比的認識”等較為抽象。在教學時教師可把它們轉化為形象直觀的事物進行動手操作。
四、現實科學的原則
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能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數學,認識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增強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意識。指導學生從生活情境中提煉數學問題,充分發揮生活情境在數學學習中作用。
五、問題探究的原則
所謂問題情境就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識處理,但可以間接地用已有的知識處理問題的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適度的不協調,激發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問題情境的創設既要掌握好問題的難度,又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自我發現。
六、適度障礙原則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創設如下問題情境:
情境一:柏鄉縣為爭創園林縣城,為全縣人民營造一個優美的居住環境,縣委、縣政府自去年起實施了綠化工程。在河兩岸及街道旁邊栽種了一批園林樹。環保局承包了迎賓路段,成活了282棵樹;林業局承包牡丹大街,成活了80棵樹;城管局承包了街心公園,成活了117棵樹。今年將要實施新的綠化工程。教師以縣領導的身份采訪學生:“你作為柏鄉縣的一個成員,會選擇哪個單位種植?為什么?”結果出現了兩種觀點:一組學生認為應該選擇環保局種植隊,因為環保局種的樹成活的棵數最多;二組學生認為無法確定,因為這三個單位種樹的棵數不知道。經辯論,一組學生贊同二組同學的意見,應該以“成活棵數占總棵數的百分之幾?”的多少作為選擇的依據。
情境二:教師隨即給出了數據,環保局種了300棵,林業局種了100棵,城管局種了150棵。學生立刻動起筆算,經過討論,形成了一致的意見,都認為應該選擇環保局植樹。
這樣具有適當障礙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師巧妙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最近發展區”,學生的內心產生了求知欲、不滿足感,他們急于得知答案。因此,就會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探知究竟。
總之,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依據課本內容和所教學生情況,把握好情境原則和方法巧,促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興趣,讓學生以優異的狀態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