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梅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對話正逐漸取代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對話是課堂中師生交往最為重要的方式,是師生在知識探究、價值建構中實現平等交流、雙向互動的過程。可以說,沒有對話,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生成真正的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對話”,引領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現有效的對話呢?
一、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我們教師要放下自身的“權威”,心甘情愿地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因為學生沒有實現自己課前的“預設”而焦慮,也不會因為學生和自己意見不一而感到不愉快,更不會因為學生引出了好像不相關的話題而批評他們。我們要學會細心聆聽學生的發言,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對話,努力構建有效對話的情境。在對話過程中,要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寬松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地自由參與,自由表達,積極思考,主動質疑,體驗真情,暢所欲言,發揮思維潛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有效對話。要實現有效的課堂對話,我們要對學生有更多的關注、更細的觀察、更好的傾聽、更好的引領。在課堂中,我們要做學生們忠實的聽眾,認真地傾聽他們的獨特見解,讓學生們樂于探究、體驗、交流,或發表自己的見解,或補充同學的發言,或互相啟發,做到精心調控、點撥。
在課堂教學的對話中,我們要做引領者,以自己的教學智慧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更多地走向前臺,展現他們的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會了解學生思維的來龍去脈,才能找到知識的重難點和學生興趣的最佳契合點,才能捕捉到他們忽現的創造靈感,才有可能給予他們最客觀和最具針對性的評價和最富有啟發性的點撥。
在課堂教學的對話中,我們要把握好引發師生對話的時機,在知識重難點處引發對話,挖深挖透知識點。例如,講“20以內減法,14-8”時,怎樣計算14-8是重點,就可以讓學生先自己思考:你是怎樣想的?然后小組內對話,組際間對話、互相補充,得到以下算法:⑴14-8=14-4-4=6;⑵14-8=18-8-(8-4)=6;⑶因為8+(6)=14,所以14-8=6;⑷14-8=14-10+2=6;⑸14-8=10-8+4=6……最后進行比較:哪幾種算法你喜歡?為什么?通過這樣的數學對話,14-8的算理迎刃而解。
二、在學習容易混淆處引發對話
在疑惑模糊時引發對話,去偽存真,明晰認識;在規律形成時對話,取長補短,引導概括;在易混淆的問題和概念上對話,明確內涵,區分外延。例如,在“數的整除”教學時,學生易對奇數、偶數、質數、合數這四個概念混淆。我就這樣設計:“質數就是奇數,合數就是偶數,你說對嗎?為什么?”讓學生在自己小組內先進行對話,然后全班對話,最后使學生在對話中能正確區分出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
三、在問題開放處引發數學對話
在問題開放處對話,活躍思維,拓展思路。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周長與面積后,要學生練習:用24根1厘米小棒圍成一個長方形,圍成的長方形面積是多少?(小棒不能折斷)剛開始,學生能說出一兩種答案,但通過全班對話,學生慢慢體會到此題的關鍵是確定長與寬,且長與寬之和為12,故它的面積可以是1×11=11平方厘米、2×10=20平方厘米、3×9=27平方厘米、4×8=32平方厘米、5×7=35平方厘米、6×6=36平方厘米。這樣,通過數學對話,就能找到解題規律。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為了順利開展師生之間的和諧對話,我們需要進行精心的預設,但在課堂上對話時卻帶有相當程度的“生成性”特征,我們應注重臨場的發揮,與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互動,按學生的反應調整教學的思路,不斷促進學生富有積極意義的建構。對話給數學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有效的對話中不僅有信息的傳輸,更有思維的升華;不僅能增進學生的理解,更能促進教師的反思;不僅有繼承的喜悅,更有創造的激情。讓我們引領學生走進“對話”的課堂,讓知識在對話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增,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在有效對話中綻放精彩。
【責編 閆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