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金花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小學高年級段習作的要求是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達。本文將談及如何培養學生習作的情感、習作能力和習作創造,而這三方面的核心是習作情感和興趣。
近幾年的作文教學實踐告訴我們, 學生只有具有濃厚的習作興趣,他們才能主動細致地去觀察事物,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才有可能珍視自己的獨特感受,才能常寫、多寫、樂寫。
一、選擇符合學生個性的選題范圍
根據學生的年齡和性格動態等特征,我讓學生每周去學校圖書館借閱圖書,周五去電子閱覽室上網閱讀,讓他們每日“小練筆”,在師生間交流。在練筆中,不拘泥于長短和結構,用自己喜歡的文體說自己想說的話。
在講評課上,就現實生活中積極的、正面的消息和新聞闊談自己的意見,讓話題作文流灌于學生思想之中。
二、品味成功,歷練習作情感
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欲望,成功是引發學生學習動機,獲得不斷奮進的心理力量。為此,在習作教學中,我想方設法創造機會,讓學生展示習作,進而培養學生習作的情感和興趣。
一是讓優秀作品的作者在班上講說。二是將好的習作在同學中傳閱。三是把好的習作貼在作文欄中展覽。四是把習作放在文件夾里讓學生隨時瀏覽。除班級展示外,我還提倡學生向校園刊物、習作刊物投稿。
在講評課上,我就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如開頭、結尾、一個詞、一個句子都予肯定,這樣使學生幼小的心靈激發出不竭的動力。
三、關注積累,全面提高習作質量
豐厚的積累是寫好作文的前提。這里要確定積累的元素,一是社會積累,二是文化和語言的積累。
生活積累包括校園生活和家庭與社會生活。我倡導學生隨時注意家中的人和事,獨立或參與一些家務勞動,組織學生開展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比如舉辦演講會、自辦手抄報、課本劇等;利用寒、暑假與父母去旅游,親身體驗大自然的變化;搞一些社會調查,采訪人物,了解城鎮和鄉村的變化。在活動中,我要求他們用積極的心態,獨特的視角去觀察、發現,從而產生表達欲望,為真情地表達做鋪墊。
文化和語言積累指引導學生多讀書,直接獲取豐富的文化,為習作添枝加葉。
在書刊上摘錄好的詞句,教師可推薦一些書名,讓學生在網上閱讀。在閱讀中要有選擇性、欣賞性地讀,對一些精彩的段落可以背記一些,達到鞏固積累之目的。
四、細心批閱,耐心指導,讓每個學生在習作中各有所得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為此,語文教師在批閱學生習作時,要在習作章法、遣詞造句、真情流露等方面閱評。對話題作文、情感投入、多元積累不夠或習慣養成有困難的學生要步步強化,逐一解釋,讓他們在快樂中習作,在品嘗成功中得到認識水平的提高。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