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殿武 胡俊云
一、引言
獨立學院作為民辦本科院校,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獨特的高等教育形式。從20世紀90年代末江浙一帶誕生的按成本收取學生學費的“國有民營二級學院”演變至今,歷經10多年迅速發展。到2012年,全國共有303所獨立學院,其本科在校生約占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10,在江蘇、浙江、湖北等省更占三分天下,成為我國大眾化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2]。
教育部26號令明確指出,自2008年4月以后,獨立學院將獨立頒發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至此,作為我國21世紀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立學院所依靠的母體學校的影響將逐漸減弱,獨立學院自身的實力和創新型人才培養將成為重要的考核指標。
在這一背景下,嘉興學院南湖學院充分利用獨立學院學生思維活躍、社團活動積極的優點,因材施教,在第一課堂之外,重視和發展第二課堂。以學科專業教師為引導,學生自我管理和實踐,建立學科性社團;以社團為載體,搭建師生交流平臺,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創新競賽和創業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發展獨立學院的辦學特色,以更好地適應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學科性社團建立原則
1.符合人才培養定位要求
許多獨立學院學生的理論基礎相對二本和一本學校的學生來說較為薄弱,因此,學生的培養目標定位多是面向生產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尤其是強調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學科性社團的建立必須符合人才培養定位要求,建立師生交流平臺,進一步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2.符合學生興趣特點
與一本和二本學校學生相比,獨立學院的學生自控能力普遍不強,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欠缺,學習動機多來自于學習以外的因素,如找工作、聽從父母安排等,對學業感興趣而主動學習的較少,很難持之以恒地完成學習任務,但是,獨立學院的學生創新思維活躍,活動積極,善于表達和表現自己,學科性社團的建立應符合學生特點,調動學生參與學科性社團的積極性。
3.符合專業學習要求
學科性社團的建立以學生專業及所屬學科門類為依據,以補充第一課堂學習為目的,鼓勵跨專業和跨學科發揮學生興趣和愛好。針對學院的學科門類及所擁有的各學科優秀的教師隊伍,共同研討專業和學生學科社團的關系,找出專業培養中的重要知識點,圍繞第二課堂和第一課堂之間的銜接,制訂詳細的社團活動計劃和內容,尤其鼓勵學科交叉類型社團,提高社團活動的創新和實踐水平。
比如人文類社團結合法學、漢語言和日語等專業,建立法學社、文學社和日語俱樂部等社團;化紡類結合服裝工程與設計、化學工程等專業建立服裝展示設計和化學工程師訓練營等社團;商學系結合會計、財務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專業建立財會學社、南湖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社團(電子商務方向)和南湖學院公共關系協會(公關協會),結合公共基礎課程學習建立數學建模與高等數學競賽協會、高等數學學習交流協會等。
三、社團活動目標
為培養學生創新競賽和創業實踐等綜合素質的提高,學校結合第一課堂的專業學習,依托第二課堂,建立以社團為基礎的加強師生聯系的師生交流平臺,建立健全學科性社團活動質量監控、評價及獎勵體系,實現以下具體目標:
(1)一年級學生通過社團講座深入了解南湖學院各學科專業培養模式,為一年級末的專業分流打基礎;
(2)二年級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結合現有專業,學習和訓練創新和實踐的基礎技能;
(3)三年級及以上學生以社團活動為基礎,參加創新競賽和創業實踐活動,切實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四、實施保障
在多年辦學活動中,獨立學院的學生特點既不同于二本的學生也不同于??频膶W生,學習能力和自我控制也介于二者之間。獨立學院學生的優點是:興趣廣泛,對活動的參與積極性高,特長突出,有較強的綜合素質。針對這一特點,嘉興學院南湖學院開展了10學分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科性社團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教學體制保障和依據。具體保障措施有以下幾方面。
1.行政體制保障
建立教務管理部門、學生管理部門和各系(部)聯動機制。教務管理部門負責工作綜合評定,學生管理部門負責學生文化社團管理、學生的綜合測評,系(部)注重過程檢查和評比,指導教師負責社團活動和指導。
2.社團活動考核
建立和完善學科社團的活動內容指南和考核方案,建立健全學科社團質量監控、評價及獎勵體系。按照社團成員(學生)所屬年級不同,社團活動分為:準備階段(學習社團活動所需的基本技能等)、參與階段(參與高年級社團成員的創新競賽和創業實踐等社團活動)和實施階段(自我組織社團的創新競賽和創業實踐等活動)。根據這三個階段,建立健全學科社團質量監控、評價及獎勵體系。將社團活動納入第二課堂教學計劃,為社團初期的各類講座、交流和活動提供物質、實驗室和活動場地等支持,以促進嘉興學院南湖學院學科社團整體水平的提高。
3.開展學科性社團活動交流和成果展示
了解并掌握學科社團活動效果及學生參與情況,建設社團活動實物及模型等展示室,建立定期開放制度,用于各學科性社團活動學習與交流。嘉興學院南湖學院已經開展多年的第二課堂活動,組織了大量的學生創新、競賽和實踐活動,這也為學科性社團的建設和活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借鑒、依據和指導。
五、結論
實踐研究表明,學科性社團一方面可以成為師生交流互動的新平臺,另一方面,通過深入貫徹因材施教的理念,可將理論基礎知識扎實、創新思維活躍的同學向學生科技創新和學科競賽等方面引導,將動手實踐能力強、社會交往活躍的同學向大學生創業和實踐方面引導,為不同特點的學生提供發展綜合素質的平臺,切實提高獨立學院學生人才培養的質量。
注:本文系2011年嘉興學院重點教學改革項目(85151105)成果。
參考文獻:
[1]翟衛東,暴麗艷,楊宏偉.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J].中國城市經濟,2012(2).
[2]王愛琦.對“三本”學生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5(1).
(作者單位:嘉興學院南湖學院)
(責任編輯: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