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編者按:本期繼續刊發浙江教育培訓團赴美高中課程改革專題研修的系列研究成果,特別甄選了以印州學術高中、北中心高中、Perry Meridian高中為代表的美國高中的三篇案例報告,以供讀者學習借鑒。
5月18日,車行一個多小時,我們抵達東北方向的Muncie市。這里的Indiana Academy是一所面向少數優秀學生、以學術發展為方向的特殊高中。學校全稱是The Indiana Academy: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humanities。這樣的校名確實是第一次見到,我們無法直譯它,便簡稱為印州學術高中(以科學、數學和人文科學為主要方向)。它是按照租賃(charter)模式運作的國辦私立學校(即“特許學?!保?。它享有公立學校的待遇,卻可按私立學校的靈活體制來運營。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它是全州唯一的公立寄宿制高中,享有政府下撥的生均經費(每生每學期6 500美元);它只有Grade 11、Grade 12兩個年級,可以像私立學校一樣按自己的標準挑選學生(美國公立學校服務于各學區,對學生申請入學不能拒絕);它可以像私立學校一樣按自己的計劃組織課程教學;它依托一所大學,其課程與課程組織模式具有大學的不少特點??梢韵胍?,這種介于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的特殊高中,必然招致公立學校的強烈反對,它對整個學校管理體制以及課程教學體系所產生的刺激,可以視之為“鯰魚效應”。
一、真正“讓教于學”的課堂
走進學校,在校長簡單介紹后,我們便分三組,輪流走進三個教室,通過課堂片斷的觀察,研究了解三門課程。
學校向我們開放的課程分別是:創作、學校歷史、機器人。
我們組先是走進“創作課(Creative Composition)”教室。1名老師與14名學生圍坐在一起,老師與學生以交談的方式討論如何形成文章的主題,然后請同學們說說與自己的主題有關的5件具體的事,繼續通過交談引導孩子將事件轉化為寫作素材。
接著,我們走進“學校歷史課”的教室。粗聽課程名稱,我們并不看好它。一所學校的歷史,還煞有其事地變成一門課程來教學生?不過經過簡單交談后,我們才明白,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課程。這位自稱是歷史學家的老師告訴我們,學校建校已有23年,目前還沒有系統整理過學校歷史,但是從去年8月開始,他帶著12名學生為學校寫歷史。讓同學們去采訪過去與現在的老師、學生和管理者,然后寫下來,并通過網絡展現出來。學期中間,學生們一般每人都要做5個訪談,期末將進行交流討論與成果化。這是一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按照我們的思維習慣,我們馬上提出問題:“老師事先準備了學校歷史的寫作提綱嗎?通常有哪些訪談問題?”老師說:“我不想用我的角度來影響他們,我希望孩子們以他們的視角來寫歷史?!敝劣诰唧w的訪談問題,都是同學們自己設計的。他請一位女生現場說說她前段時間采訪同學的調查問題:你當年如何得知這所學校的信息?你有無懷疑過這所學校?自從來校后,你有哪些變化?在學校中,哪一部分的生活對你影響最大?與原來學校比較,這所學校的最大不同是什么?這所學校是憑什么吸引你的?這里的學習生活對你的將來有什么影響?……在學生發言后,老師再向我們介紹他對學生調查訪問的要求。原來,他教學生的只是那么一點,而孩子們得到和生成的卻是那么豐富。
第三節課是“機器人”。我們看見教室外的走廊上,兩名學生彎著腰在調試機器人。教室里還有6名學生和一位大胡子老師。學生兩兩配對地討論或操作著,與我們輕聲招呼后,便又沉浸于他們的興趣中。大胡子老師告訴我們,這兩個星期,學生每天到這個教室來擺弄鼓搗4個小時。孩子兩人一組,不同小組的任務不一定相同。門口的孩子是在測試感應控制裝置,讓機器人沿著走廊地面的色塊分界線前進。我們還是關心他是怎樣組織教學活動的。他說,他只告訴孩子每天要做三件事:一是關于知識的背景學習,二是動手做,三是測試。我們忍不住再追問,學生是怎么進行知識學習的呢?大胡子老師說,每個學生都有一套資料,還有錄像,學生自己課余學,有問題歡迎他們來問。
下午,我們又看了4個課堂片斷,其中3個比較相似,分別通過電影來學習德國歷史、日本歷史與澳大利亞歷史,但另一個讓我們意外萬分——關于養狗的知識!
在德國歷史的課堂上,電影放的是1945—1994年間發生在德國的重要事件,這應該是經過組合與剪輯的紀錄片。7名學生與老師一邊看著電影,一邊在紙上作些記錄,偶爾老師還會穿插一個問題或是一點解釋,學生們也會簡單討論幾句。我借來學生的3張記錄紙一看,一下子就明白了:第一張紙是讓學生開放性地記錄電影中的事件以及主要信息;第二張紙是在一個時間軸上整理這些關鍵事件,梳理其中的邏輯與線索;第三張紙上有演講詞的若干句段,每一個句段后老師設問,這是誰的演講?是什么時間?他為什么這樣說?……我在異國發現了學案,發現了我這兩年在倡導的“任務學習”思想。
在課堂中,老師的功夫并不在課堂上,而是在于課前的構思與準備,包括資源提供。老師堅持“還教于學”,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掌握方法,當然主要圍繞著核心的知識與方法。而我們的老師呢?我們過于求全,過于講究技巧,我們對考試測驗(包括高考),特別是對于短期測驗結果的過度重視,真的要深刻反思,這一局面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寒”。
二、“不規范”的教學組織安排
與以往的學習考察不同,我們將整體了解與感性觀察兩個環節調換了次序。7個課堂片斷的觀察讓我們有了一個感性的印象,下午3時,我們走進會議室,學校的教學校長向我們作了整體介紹和答疑。
校長Smith介紹,他們是印州唯一的公辦寄宿制學校,學生全天都在學校,所以他們像大學一樣,從上午8時到晚上8時全排著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選課表分別去上課,無課期間在其他學習場所或寢室中自習。
11年級第一學期,學生須修習英語、數學、科學、社會科學、外語5門課,并要取得“計算機應用課程”和“研究課程”C等以上的成績。第二學期開始,學生有了課程選擇權,有的學生會選到10門課,有些課程甚至就是大學課程,上課期間他們就租住在大學校園里。每門課每周的學習時間約3~4小時,周一、三、五的每節課45分鐘,周二、四的每節課70分鐘。不同課程排在不同時長的課程時間,這倒是比較靈活且講求實效的構思,但卻“不規范”。
學校的春季學期比別的學校短兩個星期,用來組織一門“特殊課程”——May Term(五月項目)。每年計0.5學分,兩年共1學分。約300名學生全部打亂,自由選擇教師和課程,集中學習與研究一個方向或專題。也有部分學生將分赴企業去實習,學校也視其為參與課程(今年去了50人)?!疤貏e課程”的學習時間每天不完全相同,一般3~5小時,由師生自主把握。
學校獨有的規定課程——研究課程與學術研討會,畢業也各需1學分。這個可以與國內的研究性學習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相類比。
這個學校還是假期補課的“楷?!?。在他們發放的交流材料中,還有收費的夏天AP課程培訓班、“挑戰周六”以及遠程學習等項目。這些項目好像還面向其他學校招生,這簡直是“明目張膽”地違反我國的減負政策。它的遠程學習項目課程目錄也讓我們傻了眼,微分方程、多元微積分、天文學等課程赫然在列。沒有高考般的“緊箍咒”,他們不必讓快進的孩子原地踏步,而是允許其“信馬由韁”,只要孩子們行走在學習的道路上。
離開學校,我們想,如何概括這所學校的教學組織安排呢?對照我們的減負規定,這個國辦私立學校幾乎條條踩線,它“不規范”,但是卻有道理。
三、豐富的課程設置及其研究特色
在該校《2012—2013年課程目錄》(見表1)中,他們提供7大類、17小類的126門課程(僅有11~12年級300余名學生)。與其他學校相比,印州學術高中鮮明地突出了他們在引導學生學術研究方面的課程,削減了職業技術教育、家政教育以及體育課程。
該校的課程設置有五個特點:
第一,是學校非常重視英語與社會科學領域的課程,并按“文史不分家”的思路展開專題選修課程。不包括外國語課程,學校提供的人文類課程(英語與社會科學)有36門,比我們視野中的理科課程(包括數理化生地,共35門)還多,令人詫異。從課程主題看,英語與社會科學的課程呈輻射狀組織,圍繞重點課程,展開豐富的專題。其中歷史方面課程的地位,很像我國的政治課程。他們的英語課程中包含著歷史線索,而歷史課程中又體現了文學視野,特別是兼跨兩個領域的“人類奮斗史”,既是語言學習的素材,又是社會科學的學習內容。
第二,數學是學校的重點發展方向。學校開設了14門選修課。學校假定學生在9~10年級中已修習了州里規定必修的“代數1”與“代數2”(在招生錄取依據之一的PSAT考試中已有體現),所以,學校只開設選修系列的課程。不過,該校的數學選修課程又分兩個臺階:一是其他高中也可能開設的數學選修課,二是該校獨有的高級選修課程——“AP統計”“線性代數”“多元微積分”和“微分方程”。在譯出這些課程名稱時,我們頗為吃驚。
第三,在科學領域中,他們掘進最深的、專題分化最細的是生物學。在印州,“生物Ⅰ”(估計重點在生物學基礎與植物學)是必修的,學生在9~10年級中已經修習,所以學校開設了“生物Ⅱ”(微生物學)“人體解剖與生理學”“動物學”3門生物領域的一級子學科,還提供了“人類遺傳學”“分子遺傳學”“AP生物學”和“AP環境科學”等7門課程??梢钥闯?,在生物領域中,學生可以得到深淺自如的發展可能。
第四,“跨學科研究”是這所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特色。除了“個人理財”“生涯探索”外,“研究課程”“學術報告會”與“研究/創新項目”是緊密聯系的課程群組。它緊緊圍繞學術研究的中心,引導學生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制造有創意的作品,在運用相關課程的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識,體會與掌握研究的方法。“研究課程”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研究的通用方法與專門領域的特定方法;“研究/創新項目”是項目化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學術討論會”其實是催生成果的環節,學生的成果交流是另一類型的重要學習活動。
第五,有重視學術性課程,忽略應用性課程的傾向。他們以研究方面的加強替代應用領域的拓寬,這是由學校辦學定位所決定的。
四、限定領域學分的課程選修制度
鉆研印州學術高中的課程文件,其課程制度可概括為“限定領域學分的課程自主選修制度”。學校對學生提出各領域的畢業學分要求,同時允許學生將9~10年級的學分帶入本校,并規定學生各領域均須修習相應學分的本校課程,反映了學校對合格畢業生的結構性的學業要求。
從表2來看,在美國,必修課與選修課不是兩個截然區分的概念,學校對學生課程選擇修習的限定有多種類型。
一是規定課程內容、學業要求與修習時間的必修課。如英語中的“美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美國歷史基礎”“美國歷史1”和“美國歷史2”。這是我們最容易理解的必修課,此類必修課在印州學術高中僅占5學分。我們視此為封閉性的必修課。
二是規定課程領域和修習時長,但設置層次化的學業要求與課程內容。如外國語課程,須考慮學生起點,選擇修習。有的學校的英語也會分層組班,有所差異地組織學習。
三是規定課程內容與相當的學業要求,但不規定課程修習時間。如印州學術高中規定的自然科學總論2學分與計算機應用0.5學分,只要學生完成修習或達到要求(如通過計算機應用測驗),即予認可。因為該校學生入學時已是11年級,所以對于其他學校可能是完全意義必修課的“代數1”“代數2”和“生物Ⅰ”,在該校則屬此類。
四是規定課程領域與修習時長,但沒有提出具體內容或學業標準,它關注的是學生的修習經歷。如跨學科研究領域的3學分,只要學生認真參與并獲得相應成果即可,因為研究成果無法進行絕對評價。三、四兩類可以視為開放性的必修課。
五是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修習的課程。
我們可以據此來評估印州學術高中學生在課程修習上的選擇性。如學生以44.5學分畢業,5學分是封閉性的必修課,5.5學分是開放性的必修課,8學分是有語種選擇與層次選擇的限定選修課(印州學術高中對于外國語的要求偏高),其余26學分均為限定領域的自由選修課。必修與選修學分之比為1:3。如果學生在某些領域深入學習,突破44.5學分的話,選修率將會更高。
課程選擇修習的意義是什么?讓學生學自己選擇的課程。這是還給學生學習權的過程,讓學生根據興趣與需要,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規劃和選擇自己的課程。
五、課程建設中的引進、改良與開發
印州學術高中是定位于學術傾向的、最接近大學的高中,因此,從課程建設所依據的標準看,該校規劃了四類課程:一是“大學預備級課程”(College Prep.),采用本校自編的大綱與教科書;二是“大學水平課程”(College Level),采用大學的大綱與教科書;三是“雙重認證課程”(Dual Credit),可以同時獲得波爾州立大學的學分;四是“探索課程”(Exploratory Course),即結合大學思路,由本校自主開發的專題研究課程,要求學生以“探索”的方式來學習。
面對學業基礎較為優秀的學生,學校提供了大量相當于大學水平的課程(41門“大學水平課程”與46門“雙重認證課程”),修習“雙重認證課程”能夠直接得到波爾大學的學分,如學生修習了其中的AP課程(該校開設了13門),并通過相應考試,還能得到其他大學認可的學分,這顯著加快了學生的學術成長。
在這四大類課程中,“大學水平課程”與“雙重認證課程”是外部引進的,而“大學預備級課程”與“探索課程”則是學校開發的。前者通常是直接移用大學課程或采用AP課程,其課程建設的主要任務不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織,而是課程實施的基本建設與學習化的設計;而約占學校提供課程30%的后者,則主要依靠校內力量進行課程改造與課程設計。
“大學預備級課程”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對州定課程的校本化改造,如數學的4門選修課是在原有基礎上作了相應的加深,美術與音樂的10門選修課則從學校實際出發確定課程內容與實施方式,“計算機應用”是一門本校整合開發的課程(0.5學分),它規定了學生計算機應用的基礎水平,學生可以修習,也可以不修習,但須通過測驗。另一方面是沒有州定標準的本校自主開發的課程,如“英語”中的“辯論”“高級演講與溝通”“寫作分析”和“出版發表”中的“新聞學”“學生出版物——報紙”“學生出版物——年冊”。在我們國內,“出版發表”的“新聞學”會被視為課程,而兩項“學生出版物”則往往不會,這是因為我們把內在的邏輯體系和具體的學習內容視作組成課程的基礎,而國外則將任務或項目也視作課程,因為他們更為關注學習的過程。
我們特別關注該校的17門“探索課程”。按照課程目錄的說明,這是一類專題研究課程。不過,細列出來后,可以將之分為三小類:一是如化學總論3-4、有機化學、現代物理、工程學基礎等拓展課程和更為微型些的生物倫理學導論、醫學微生物學、基因、細菌及地理等;二是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與實踐;三是在操作中學習的任務或項目,如口述歷史、網頁開發、多媒體制作等。這里既有對原有課程的改良,也有新課程的原創。
盡管印州學術高中并不是最有代表性的高中,但從他們四類課程的架構來分析課程開發的路徑,還是有些啟發性的。對于學校來說,課程開發的路徑一般有“拿來并消化”“適應性改良”“因地制宜地創生”等。在這所學校,從課程數目看,“引進課程”“改良課程”“創生課程”三者之比約為14:3:3。
“引進課程”與“改良課程”的課程建設重點并不在課程內容的選擇,而是課程標準的學習化設計與適應性調整,以及學習資源的組織、積累和運用策略的積淀。對于“創生課程”,學校的空間更大些,包括課程內容的選擇確定、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等,都由學校從頭計議。“創生課程”通常有兩種取向,一是學校辦學特色的體現,二是學生需求的體現。如印州學術高中的研究類課程就是學校的重要特色,而“辯論”“高級演講”“學生出版物”“個人理財”“生涯探索”等課程,則體現了以課程來促進學生個人成長與社會適應的思想。研究他們的課程目錄,課程建設過程中應該明確的幾個問題愈來愈清晰。
第一,要明確課程所屬的領域,以及與相關課程之間的關系。每個學科一般都包含著若干子課程(或稱模塊、微型課程等),子課程間有一個內在的邏輯譜系,如螺旋式、鏈條式、分支式、復合式等。
螺旋式是指各模塊課程應順序開設,它們之間有遞進關系,但并沒有非常清晰的邊界。比如,英語9A、9B、10A、10B,西班牙語Ⅰ、Ⅱ、Ⅲ等。
鏈條式是指各模塊課程間有較為嚴密的遞進關系,后繼學習應以預修課程(Prerequisite Course)為基礎。比如,代數1、代數2、代數3、代數4等。
并列式是指各模塊課程之間是并列關系,而無邏輯先后。比如,生物中的植物學、微生物學、人體解剖與生理學、動物學等。
復合式是上述各式的結合。大部份學科的組織譜系是復合式的。比如,數學的子課程間,就存在著鏈條式與并列式相結合的邏輯譜系。
當然,還有不多的課程生長于領域的邊緣或交叉處。這也可以在譜系中描述出來,如圖1中的“商業數學(個人理財)”就是一例。
第二,要明確課程的生成思路,以及它對于學生的意義。新課程開發不可以孤立地做,它往往有一個前提課程(“預修課程”)或前身課程,并按照一定的課程意圖與課程生成思路而形成。課程意圖主要考慮課程將留給學生什么,對學生發展有哪些意義。而課程生成思路,常見的有三種:一是衍生與分化,二是交叉與綜合,三是應用與項目化。前者是我們過去熟悉的思路,而后兩者將是我們今后課程建設的新視野。
第三,要明確課程的存在形態與實施路徑,以及課程實施中可以利用的多樣資源。因為有不同的課程生成思路,就決定了有不同的課程存在形態,比如有結構的知識學習、知識的應用學習、多學科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習、基于任務的項目學習等。不同的課程存在形態,會有相應的實施路徑,這些需要在課程開發的前期就考慮好。在我們的習慣認識中,課程都是有結構的知識學習。而在印州學術高中,其他形態的課程也非常活躍,比如“學生出版物”和五月項目中的“學校歷史”等。我們發現,課程建設的重點逐漸從課程內容的選定聚焦到課程實施的智慧上來。
六、學術高中現象的思考
在公立高中與私立學校分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的基礎上,美國再舉辦這樣的學術高中,有意義嗎?為什么印州1989年就創辦了該校,而20年來,這類學校沒有新的增加呢?這樣的高水平學校,居然一年只招150~180人,沒有出現門庭若市的景象(每年的報名數大約500人),亦不怪哉?
不過,這所特殊學校的存在與發展,對于我們也有頗多啟示。
1.它是享受國家特殊支持的私立學校,其突破體現了一定的國家意志
在美國,大約85%~90%的學生就讀于義務教育性質的公立高中,10%~15%的有一定財力的學生,因為決意選擇升學路徑或對公立學校較為自由和松散的學生管理不滿而就讀于私立高中。而學術高中則在享有私立高中在課程、教學、招生等方面的高度自主權的同時,又同等享受了公立高中的教育經費支持,甚至還有增加經費收入的“口子”。這種破例,反映了舉辦者與支持者很強的意志,在美國這個非常強調遵約守規的國度,選擇變通真的需要勇氣。
2.它是一所以研究為特色的升學導向的高中,是高中多樣化發展的一種類型
在美國,公立高中與私立高中的區別在于私立高中有鮮明的升學導向,而公立高中則既有升學導向,又有就業導向。學術高中與其他私立高中一樣,也明確地以升學為導向。它在課程制度上的自主權,使之特色明顯。它依托大學,強調研究性的學習,在畢業的學分要求中,研究意義的課程有3.5學分。其教師工作量標準是每周12課時,學校要求教師以更多的時間輔導學生做研究。所以,在這所學校的課堂上,思維質量總體上比較高,它所推崇的是一類方法立意的課堂。
3.它是一所高度依賴大學的實驗性學校,是高等教育影響基礎教育、培養高級學術人才的嘗試
研究其課程設置可以發現,大量波爾大學的課程成為學生的選修課。學校對必修課程的要求中包含了許多意圖。一些原先執教大學的教師轉而加盟學術高中。沒有與大學的默契與專業配合,這樣的學校是無法存續的。從另一個方面看,我們一直在講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或孵化,是否也可考慮這一模式。高等教育對基礎教育的影響與促進,不能僅僅通過高考試題來體現,高等教育應介入基礎教育實驗,著力于課程與教學的創新。
4.它是不可廣泛推廣,并應堅持“有克制地發展”原則的實驗,要控制它對公辦學校的沖擊
如果學術高中校長的說法屬實(全聯邦僅15所這樣的高中),那么我們可以想見,20多年來,在印州,沒有舉辦第二所這樣的學校,為什么?第一,對于如何看待它對規范的突破,我認為,這是尊重規律地突破規范,它與無視規律、不人道地突破規范,在性質上是不同的。但其推廣,并不能保證在這點上堅持遵守,所以目前仍應保持著“有克制地發展”。第二,學術傾向的普通高中應占多少比例?它與一般的私立學校的存續機制有何不同?怎樣保證它對其他公立高中與私立高中所產生的作用都是積極的?對于這些問題,必須先想明白這類學校的意義,才能保證它對教育發展格局的刺激是良性的,讓它做一條積極的“鯰魚”。
(作者單位: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責任編輯: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