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佳麗
人類不僅依靠認知而行為,而且受情感左右而行為。情感與認知若不能相互配合,或竟至彼此沖突,那么情感足以干擾認知學習。語文教學自始至終離不開認知教育和情感教育,二者相互滲透、互為因果,構成一個有機統一體,共同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然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人們往往只重視認知教育而忽視情感教育,尤其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使我們僅僅將情感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學生認識(理性的)發展手段與工具,并沒有把它作為實現理想教育目標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轉變思想,融情于教,充分利用語文課堂這一陣地,根據情感的特點,結合語文教學實際,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喚起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情感,進行卓有成效的情感教育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第一,情感教育應寓于朗讀訓練之中
通過范讀把教師的情感體驗傳遞給學生。課文本身對學生的熏陶感染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在學習課文過程中和情感交流也不可忽視,教師的范讀,除了示范作用之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把教師這個特定個體和情感體驗通過悅耳動聽的嗓音、抑揚頓挫的語調、繪聲繪色的話語、逼真傳神的動作,激發起學生求知的情感,造成一種銷魂攝魄的情感態勢。如:教師在講授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文中以春草圖、春風圖、春花圖、春雨圖、迎春圖五幅動人的春景圖,春意盎然的景象躍然紙上,吟詠著大自然的美麗,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把學生帶到了一個出神入畫的境地,使學生在領略自然美的同時,也領會了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春的魅力和對春的憧憬。一幅春花圖“白的像雪,粉的像霞,紅的像火……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中,高興起來,呼朋引伴的賣弄清脆的喉嚨,跟清風流水相應和。教師用親切和藹、情真柔和的語調,把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描繪的五彩繽紛的花的海洋渲染出來,勾勒出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仙境。啟發學生在靜中有動的畫面上產生豐富的聯想,培養和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能力,而教師在講授這段文章時,更要繪聲繪色的把學生帶到一個春光明媚的天地,讓學生感受作者對春的喜愛之情。更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性的詞語,如:“賣弄、呼朋引伴、清風、流水、鳥鳴”不但淋漓盡致的描寫出大自然帶給人美妙和愉悅,也是奏響了大自然最美的樂章,用佳作扣擊學生的心弦,激起他們情感的
第二,情感教育應寓于講解之中
教師的講解,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還應包括情感的熏陶。教師講解課文時,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主思維的動力,提高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此時教學的重點落到學生對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讓學生如何介入并創新思辨的層面上。教師或以解詞析句為手段,或以剖析結構為依據,或以時空范圍為線索……抓住情感與情理的聯系,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豐富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從深刻領會作品創造的藝術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尋文悟道的思維遷移。從而激起一種熱烈的積極的審美愿望,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正確理解作者感情的能力起到了“課”盡而“情”未了的效果。了解學生的心理,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實際水平進行語文教學,還要與教材本身的情感和諧統一,教師在鉆研教材的過程中,把握和領會教材中的情感教育,通過分析講授,引導學生體會教材中情感的流露,教師按教學的重點所浸透的目標,把教材本身的所表達的情感恰當的表現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時,感情全部投入,和教材保持和諧統一,創設充滿情感和理智的教學情境。如教材中歌頌祖大好河山的篇目,教師首先入境,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教師要把教材中的語言文字強化成有聲有色的客觀世界和動人的人類生活。對描繪祖國的山河、名勝古跡的課文,教師要讓學生感悟到眼觀文學,耳聽音樂,腦中展現圖畫,神游仙境,獲得賞心悅目的歡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還有,有經驗的教師深深懂得,一堂課的導語,尤其是一篇語文教學的導語,應該像詩一樣精練感人。一節課的結束語,應該在學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漣漪,而不是呆板地收束,給人以索然無味之感。至于講解時的聲調、表情、體態,所用語調的感情色彩,無不反映教師的情感及其對課文中人物、事件的態度。而所有這些都不可能詳細地寫在備課筆記上,只能伴隨知識的傳授和閱讀的指導滲透在講解之中。
第三,教師要在媒體運用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
文學作品是通過描繪生動的形象和景象來表現社會生活和反映思想的。因此,教師在講解課文時要讓畫面逼真的展現在學生讓意境在他們心中產生,從而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特定氛圍,讓他們感受到一種特別的愉悅和歡暢。而要再現意境,就必須運用現有媒體教學手段。如教學古詩《過故人莊》時,先讓學生反復聽詩歌錄音感知內容,然后運用實物投影儀投影詩歌主題插圖,讓學生細致觀察一個普通的農莊,一頓雞黍飯的普通款待,被表現得那樣富有詩意。作者通過平衡均勻的句子,把恬靜秀美的農村風光和淳樸誠摯的情誼融成一片,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最后再次播放《過故人莊》的郎讀錄音,讓學生感受到作者閑適恬淡之情,作者看似平淡的描述創設邃高遠的意境也躍然紙上,讀者無不津津有味地品味。
第四,情感教育還應寓于各類基本訓練并延伸到課外活動
之中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課文,鑒賞作品,不只要揣摩字、詞、句的含義,評價篇章結構的特點和寫作的技巧,還必須求得情感的溝通。這里用得著人們常用的一種說法,叫做“進入角色”。課內的情感體驗,靠的是深入領會課文內容,充分調動平時的生活積累。圍繞語文教學進行的參觀、訪問、觀察、寫生等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寫作的內容,而且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有助于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比如對革命先烈,革命領袖的英雄事跡的學習,喚起學生對革命先輩的敬仰,愛慕領袖,珍惜幸福生活,激發學生內心深處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使他們樂于接受作品的思想,樂于受到道德情感的影響,學生就會自覺改正自己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種種不文明的行為,自覺的接受道德情感教育。在上述活動中,教師的情緒、感受、興趣愛好,隨時隨地都可能在學生的心坎上打下烙印,有見識的老師,其高明之處在于:他有強烈的情感教育意識,并善于把握機會,以自己情感的火焰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田和他們人生的道路。
上述情感教育如能正常進行,語文教學就會像一個人的脈搏正常跳動一樣,顯示出勃勃生機,既扎扎實實,又生動活潑。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總之,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沒有情感的教育,語文教學就失去了神韻,失去了靈魂,為完成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要把情感教育放到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