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我們現在的教育面臨著這樣一個現實:班里學生人數多,成績分層現象嚴重。新課程改革對英語課堂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然而,現實的國情決定了師資少、班額大的問題在短時期內還很難得到根本的解決,大班英語教學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還將繼續存在。因此,如何把新課程理念與大班英語教學的實際結合起來,在落實素質教育的同時改進大班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這仍是我們一線工作的英語老師們常常在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大班英語教學固然有許多自身的弊端,但也不是說大班教學就沒有自己的優勢。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還是看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準備和把握。如果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大班教學的客觀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設計活動和組織教學,提高學生語言接觸和操練的密度,創設語言使用的機會,同樣可以使學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實現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教學目標。
一、貫徹學生主體原則
在大班教學條件下,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尤為重要。首先,如果學生主體原則得不到很好的落實,那些由于學生人數多而得不到教師足夠關注的學生,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可能得不到充分調動,他們就有可能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就可能掉隊,“面向全體學生”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其次,語言學習的特殊性本身也要求學習者要成為學習的主體和中心。有效的語言教學應當滿足學習的需要,這就要求在進行大班教學時,教師除了精心準備教學內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學生的層次和需要。在安排教學程序時,一定要充分預測各個層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了解他們需要什么樣的幫助和點撥。只有這樣才能對教學過程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準備。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的英語水平,還要了解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情況,尤其是語文學習;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方法,還要了解他們的性格特征、學習動機、智力水平、意志品質、興趣愛好等等。總之,對學生的了解越全面越細致越好,只有了解充分才能提高針對性,這是實現學生主體原則的基本前提
二、培養興趣、激發動機
動機和興趣對學習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是學生學習行為的主要動因,也是維持學習者努力水平的底層力量。如果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沒有比較持久的學習動機,那么教師的許多努力都會變成無用功。相反,穩定持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大班語言學習的許多先天不足。多數學生在開始接觸英語時對英語學習都有一定興趣,但隨著學習進程的發展,不少學生開始變得不愿意學英語。導致這種興趣喪失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學生對學習 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心理準備不足,遇到困難時又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有效學習方式,學習效果不理想;或者取得成績時沒有得到教師或家長及時的鼓勵和表揚;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英語學習上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不夠,導致達不到學習要求;不喜歡英語老師,或者不喜歡英語課堂上的教學活動等等。對這些常見的原因,教師應做到心中有數,并在英語教學起始階段就給學生打上預防針,在不斷的教學過程中改進方法,及時鼓勵,這樣,相當一部分學生就不會那么快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
信心。
為了減少大班教學環境下導致學習動機喪失的誘發因素,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需要精心構思教學設計,增加課堂教學活動的吸引力之外,還需要隨時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情緒變化,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持續不斷地刺激及保持學生的內在動機。由于多數中小學生的學習動機仍停留圈外在工具型動機階段,他們遇到困難時很容易退卻,所以教師有必要以多種方式,持續不斷地刺激和保持他們的內在動機。例如,用一些具體案例結合日常教學對學生進行教育滲透,使他們的外部動機逐漸穩定和內化。此外,利用學生渴望成功、希望得到他人鼓勵和關注的心理,及時給以鼓勵和表揚,也是一種激發興趣和學習動機的有效方式。
三、實施分層教學
大班教學條件下,“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理念和學生人數眾多的事實之間形成了一種矛盾。這個矛盾的有效解決方式之一,就是分層教學。新課程提倡面向全體學生,也并不是所有學生都用同樣的教學方法和要求;相反,面向全體學生的本意就是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既要注重學生的共性,又要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
分層教學的具體內容包括:學生分層、教學目標分層、教學內容和材料分層、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分層、練習和作業分層以及評價分層等。要求教師在深入了解學生各方面情況的前提下,給不同學生量身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和評價。一般的原則是:輸入性活動(聽和讀)采取集體活動、分層要求的辦法,例如,在聽力教學時,所有學生聽同一段對話,要求程度高的學生邊聽邊記筆記,聽后轉述;程度中等的學生邊聽邊記筆記,聽后說出主旨大意或者回答幾個細節問題;程度較低的學生記下所能聽清的任何單詞或句子,猜測說話的人是誰、在哪兒等。這時,學生回答問題的順序一般是由易到難。輸出性活動(說和寫)則實行分層活動的辦法。作業的分層可以采用錄音作業的方式,有條件的老師可以利用網絡進行個別指導。
分層教學對教師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和自如駕馭教材及課堂教學能力,能正確把握教學目標的分層。為避免分層流于形式,教師要做到備課充分,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合理制定教學計劃,科學安排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出不同要求。為使分層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并保證分層活動的實效,每項活動之前,教師給學生的指令語和活動所需要的規則一定要具體清楚,讓學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要這么做,不要給學生產生迷惑或者不肯定的機會。學生活動時,教師有必要巡回指導,隨時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困難。對于那些不積極、不主動的學生要特別留意,及時督促他們參與課堂活動,必要情況下教師還可以直接參與某個小組的活動。對學生的評價要在客觀的前提下,不同層次不同要求,以鼓勵為主。
四、利用小組活動,促進合作學習
分組活動、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小組活動是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一種常用形式。它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增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促進學生的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欲望。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有助于形成積極有效的學習氛圍,從而激勵學生學習。同時,由于它把學生個體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的競爭,所以也有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培養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和團隊精神。
在大班教學環境下,小組活動可以實現更多的價值。一方面,由于學生人數多,只要準備工作做得好,小組活動的課堂氣氛和學習效果會比小班條件下好得多;另一方面,它又可以較好地解決大班教學中單個學生學習和活動機會相對較少的矛盾。
小組活動的組織準備和監督是決定活動成敗的關鍵。首先,小組劃分有多種形式,原則上,分組時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小組中的分布盡量均衡,即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標準來劃分。這種劃分有利于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以及組內成員間的互相幫助和共同提高。其次,小組活動應有一個明確的、充滿挑戰的目標,這一目標應該是學生通過努力可完成的任務。同時,對整體目標要進行分解,讓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能為目標實現做出自己的貢獻,而不是僅僅靠幾個英語學得好的學生來壟斷活動,其他學生做觀眾。另外,小組活動的評價形式和評價內容都要豐富多樣。可以是學生自評,小組成員之間的互評,也可以是教師對小組的評價;可以是教師對小組每個成員的評價,也可以是對達成目標的評價,對活動過和合作情況程的評價等。教師應著重強調學習活動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對學生的努力加以肯定,而不是一味強調誰做得好。
五、探求操練的有效途徑,促進技能的形成
語言學習學的是語言,而語言在其本質上是一種交際工具。英語教學在基礎教育階段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基本語言交際技能的培養。對于知識積累還很有限的中小學生來說,課堂學習仍是學生獲得知識和形成技能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中足量的、有效琄實踐操練活動仍然教學目標最終是否能夠達成的關鍵。在強調語言學習的交際性和真實性的同時,不能否認系統的語言知識和必要的形式操練在各階段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新課標中所倡導的“改變英語學習方式”并不是不講語言知識、也不是要廢除形式操練,而是要使知識的呈現方式和操練形式變得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有意義。操練也有不同的層次,形式操練是基礎,足量的形式操練是前提;模擬的準交際操練是過渡,是知識向技能內化的必要橋梁;交流性操練是目的,是語言知識學習和形式操練的歸宿。
在實踐交際語言教學思想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時候,不能片面地、形式化地認為提倡交際就是不要形式、不要結構。語言的形式和意義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不可能割裂開來的。過去有些人過于追求結構和形式不對,目前有些人談形式和結構色變也大可不必。關鍵還是根據學生的基礎,根據教師的實際水平,根據教學條件和實際需要,尋找一個能把結構和意義真正比較好的地結合起來的辦法。
學生年齡越小,其語言組織能力和思維能力受到越多的限制,所以必須語言形式操練盡可能地充分,盡量使每個學生達到比較熟練的程度,以便意義操練和交流性操練順利有效地進行。在大班教學條件下,由于學生數量多,操練往往既不充分又不普遍,流于形式而失去應有的意義。教師需要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不是學生練了沒有,練了多少或怎么練的,而是練的結果如何。離開這一點,活動形式再新穎,課堂氣氛再活躍,也都會偏離英語教學的立足交際能力培養的本意。
精心安排知識的呈現方式和操練活動的順序,以求得最佳效果,正是需要特別用心鉆研的地方。比如,進行聽讀任務的操練時,為確保輸入的可理解性,事先如何做好分解的鋪墊性操練;分組角色扮演之前對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的估計和排除;小組活動中Group leader 的選擇和任務說明;拼塊式閱讀活動中學生的分組,問題的準備,小組間信息溝通的方式,匯報人的選擇等等,可以說每個課堂教學活動的具體環節都需要精心策劃。
結對活動和小組活動在大班教學中有時會遇到困難,需要教師判斷哪些目標適宜采取這樣的活動,效果會如何。不一定所有目標的練習一定要用到這樣的活動方式。在形式上,即使桌椅不好移動,小組活動也可以通過讓相鄰的兩行或者兩列學生在不挪動桌椅的情況下,轉身面對面進行。結對活動可以采用男女生組、左右側組或者前后半組等形式。總之,根據需要,不拘形式。
此外,一些傳統的教學形式,如聽寫、集體朗讀、分大組朗讀、集體嘗試背誦等,這些實踐證明有效的方式在大班英語教學中也應該繼承下來。在真實語言環境相對缺乏的條件下,運用恰當,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
操練活動中需要強調幾點:首先,由于班額大,教師在整個教學操練過程中,一定要善于察言觀色,觀察監督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和表現消極的學生,特別關照有困難的學生。其次,教師的板書或者課件中文字的字要足夠大,足夠清楚,讓所有學生都能看清;教師聲音、錄音的音響都要清晰;同時,要求學生回答問題時的聲音也要洪亮、清晰。最后,教師不要總站在教師的前面,如果還有可能,要經常走動,特別是關注一下教室另一邊的學生。這些“細枝末節”的問題如不注意,同樣會因“小”失大,影響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
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
學習策略的培養也是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在大班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個體的關注總是有限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就顯得更為重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結合學習內容,加強學習策略培養,引導、幫助不同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隨著自學能力的提高,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會越來越少。
為了彌補課堂空間小的不足,教師還有必要帶動學生多渠道拓展教學資源,例如制作收集可以用于教學的實物和直觀教具;充分利用錄音機讓學生模仿真實、地道、自然的英語;建立小型英語圖書閱覽室;課外利用報刊雜志、廣播影視節目、多媒體光盤資料等進行學習;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還要充分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等等。
此外,組織經常性的課外活動也是彌補課堂教學的好辦法,如英語角、手抄報、閱讀小組、演講比賽等,創造英語語言環境,把課堂延伸到課外,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和空間。當課堂不再是唯一的語言學習場所時,當學生真正發揮了主體作用時,大班教學的空間矛盾就得到了緩解。此外,傳統的課前預習和準備,課后復習練習等要求也是鞏固大班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方式。
七、重視師生感情的交流,師生共建和諧課堂
大班教學中,教師往往會無意識地冷淡某一部分學生,尤其是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其實,這些學生才最需要教師的關注。一旦他們掉隊,不僅使“關注全體學生”的理想成為空話,而且會影響到身邊更多的同學,導致整個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滑坡。教師要特別注意,課上多這些學生給機會,課下定期與他們談心,進行情感交流和關心鼓勵。
教師應該是所有學生的朋友。教師要用真愛去理解學生,要蹲下來了解學生的真實需要。這既包括英語學習上的需要,也包括英語學習以外的需要。教師的愛和付出最能感動學生,結果學生往往是“親其師,信其道”,學習興趣和信心大增,教學效果當然就不一樣。同時,教師也不必再為大班教學的課堂秩序傷腦筋。不僅如此,前面談到的幾個原則,對教師針對不同學生實際情況和需要“對癥下藥”的技巧都有很高要求,而這些技巧也都是以教師對學生無條件的關愛和深入細致的了解為前提的。許多教師對此認識不足,甚至認為這些不應該是英語教學的必要內容,英語教師只要把課上好就行了,其他都是班主任的事。他們忘了“磨刀不費砍柴工”的道理。畢竟我們的教學對象是一個個有自己思想情感的生命個體,如果不舍得花些功夫磨好“了解學生”這把“刀”,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就往往會遇到重重困難,教學效果就很可能不那么理想。大班教學時,了解學生會花費教師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智慧,但是這項工作很有價值,非做好不可。
總之,大班小班并不是影響英語教學質量的關鍵,關鍵還是在教師自身的素質。只要教師能夠克服對傳統拷貝式教育的慣性依賴,根據大班教學的特點,關注每個學生的需要;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手段,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抓住語言教學的特點并正確地與大班教學模式融合貫通,使學生這一傳統教育中被動的受體轉變為創造性教育活動中的積極參與者,就可以使大班教學的英語課堂充滿和諧的氣氛,圓滿地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Jeremy Harmer. 2003.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3rd. [M]. Longman.
[3] Michael J. Wallace. 1998.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Nolasco, R and Arthur, L. 1988. Teaching Large Class. [M]. Macmillan.
[5] 陳琳,王薔,程曉堂. 2004.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解讀 [M].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