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現有薄煤層電牽引采煤機的結構特點,介紹MG200/448-BMD型薄煤層電牽引采煤機的結構特點及在礦井中的應用情況,從而證明該采煤機技術性能先進,總體結構簡單可靠,能適應于≤1m的薄煤層開采,顯示了新一代大功率薄煤層采煤機的突出優越性。為今后我國薄煤層采煤機的研制工作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關鍵詞:薄煤層;采煤機;電牽引
引言
由于受技術和煤的賦存條件的限制,厚度小1m的薄煤層主要采用人工炮采,而且,開采速度慢,丟薄采厚的狀況嚴重,造成采儲比例失調,資源丟失嚴重,嚴重影響礦井的生產效益。目前國內使用的薄煤層采煤機,采高下限基本上都大于1.1m(上限為2m)。因此,研制新型大功率薄煤層采煤機,實現采高≤1 m的薄煤層機械化開采已成為當務之急。
1 現有薄煤層電牽引采煤機的結構特點
1.1 機身布置方式
(1)懸臂方式和爬底板方式布置的薄煤層采煤機,機身位于機道內。前者在整機受力上較難保持平衡;后者雖然在機道內增加了輔助浮動支撐,但對底板適應性差。
(2)騎輸送機方式的薄煤層采煤機,機身位于輸送機上方,穩定性和適應性較好,但有機面高度、機身厚度與過煤空間三者之間的矛盾。若截割電機安裝在機身上,無論采用橫向布置還是縱向布置,都存在結構復雜、維護不便等問題。若將截割電機安裝在搖臂,通常都采用橫向布置,如放置在采空區一側,受輸送機槽幫的影響,搖臂下沉量、過煤空間難以保證;如放置在煤壁一側,則對割煤工藝、頂底板要求較高。因此,對于新型大功率薄煤層采煤機,必須解決采煤機機身的結構布置問題。
1.2 牽引形式的布置方式
目前中厚煤層采煤機普遍采用的內牽引方式較為安全可靠。可考慮通過降低銷排中心高度,采用齒輪-銷軌牽引方式,以滿足薄煤層采煤機的發展要求。
1.3 薄煤層電牽引采煤機電控的布置方式
目前常用的方式為在機身上布置電氣調速裝置,但占用空間大,不適合薄煤層采煤機結構布置。為盡可能地縮短采煤機機身、降低機面高度,新型薄煤層電牽引采煤機采用非機載電控方式。
2 新型薄煤層電牽引采煤機的研制
2.1 MG200/448-BWD型采煤機基本參數
2.2 MG200/448-BWD型采煤機結構特點
2.2.1 整機結構布置特點
該薄煤層采煤機實現了機身厚度、過煤空間與機面高度三者的優化布置(如圖1);充分利用了輸送機鏟板及煤壁槽幫上方的空間來布置截割電機,降低了電機厚度對機身厚度、過煤空間等的影響。采煤機總體結構采用了截割電機和牽引電機橫向布置的布置方式,各部件相對獨立,維護方便。
1-左、右截割部;2-主機體(左、右牽引箱、電控箱)
2.2.2 采煤機整機結構特點
(1)采用電機橫向布置,取消了螺旋傘齒傳動,整機結構緊湊;
(2)機身部分為框架結構,采用兩體對接式,采煤機的截割阻力、牽引阻力、調高阻力、側向阻力等都由框架平衡,整體剛性好,無大部件間的對接松動問題;
(3)配套刮板輸送機銷排反向布置于槽幫側面,降低了銷排的中心高度,為導向滑靴等留出了空間。采煤機牽引部輸出軸上安裝的擺線行走輪直接與銷排嚙合,以保證機面高度<598mm;
(4)主機殼體外形采用梯形設計,具有較大的過煤空間,能夠很好地適應煤層厚度的變化。
2.2.3 截割部的結構特點
(1)截割電機橫向固定于搖臂內可從采空區抽出,容易更換,方便維修;
(2)搖臂采用電機扭矩軸離合,既可減化結構設計,又可以使搖臂得到機械過載保護;
(3)采用行星機構前置設計,避免承受滾筒產生的彎矩及軸向力,行星傳動機構設計緊湊,行星輪內選用滿圓柱滾子軸承,承載力大;
(4)輸出軸與滾筒采用花鍵聯接,花鍵兩端采用擋環軸向受力結構,聯接可靠性大大提高,同時加大了滾筒葉片高度,從而提升收煤效果。
2.2.4 牽引部結構特點
(1)采用兩級NGW型三行星、四行星減速機構,增大牽引力已適用于煤層傾角的變化;
(2)采用過軸輸出牽引扭矩設計,增大過煤截面,保證落煤運輸。
《未安裝滾筒》
2.2.5 電控系統的特點
(1)采用變頻調速控制箱機外載設計,使采煤機機身相對變短,適應薄煤層起伏條件;
(2)采用多電機橫向布置,增大截割及牽引功率,從而滿足薄煤層煤質硬、傾角大的賦存條件;
(3)采用四象限設計可根據生產的需要實現采煤機加速減速或停止,尤其在工作面傾角較大時,在機器可能下滑的情況下,采煤機能按要求以給定的速度向下運行;
(4)采用PLC控制、GOT顯示系統、單點啟動、多點操作,可離機控制,為無人綜采工作奠定基礎。
2.2.6 采煤機傳動系統特點
首先保證在有限的空間內布置傳動系統,同時按等強度和等壽命原則設計零部件,完善裝拆工藝,滿足薄煤層采煤機的要求。
2.3 齒輪材料及殼體工藝
行星輪、太陽輪等直齒圓柱齒輪材料采用18Cr2Ni4WA優質合金鋼,采用凸頭大圓角留磨滾刀加工,齒面滲碳淬火磨齒工藝,并經齒面強化噴丸處理。內齒圈材料采用42CrMo,插齒加工后做深層氮化處理。采煤機殼體等大部件采用鑄造合金鋼,關鍵零部件采用數控加工中心、數控鏜銑床等高精度機床加工。且大部件安裝完畢后,均進行加載試驗,以確保整機性能。
2.4 軸承選擇
為防止因軸承內外圈溫差,造成游隙減少導致滾動體擠死、軸承過早失效,采用進口耐高溫的鋼保持架、c3游隙的高額定動截荷的軸承。
3 結束語
新型薄煤層電牽引采煤機總體結構設計合理,關鍵零部件技術、結構、制造工藝等能夠滿足現場復雜使用條件,具有很好的適應性,是實現薄煤層高產高效綜合機械化開采的重要設備,目前已在國內10多個礦區成功應用,具有很好的使用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李貴軒.《采煤機設計》[M].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109-122.
[2]武同振.《設備選型配套圖集》[M].江蘇: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3:110-120.
[3]趙青梅.MG300/720-AWD型采煤機的應用研究[J].煤礦機械,2007,28(1):136-138.
[4]章立強.MG100/23一WD型薄煤層電牽引采煤機的研制[J].煤礦機電,2007,3(1):11-15.
[5]倪和平.薄煤層綜合機械化開采設備配套淺析[J].煤礦機械,2007,28(4):83-85.
作者簡介:崔杰良(1976.04-),男(漢),2010年畢業于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現在黑龍江省龍煤集團雙鴨山分公司東榮二礦從事礦山機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