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誠艷
摘 要:創新能力是推動歷史前進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然而,傳統中學語文在教學中落后的教育觀念和方法仍妨礙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學習的性質應當由轉授性、繼承性轉變為探索性、創新性。
關鍵詞:中學語文 ;課堂教學; 創新活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社會的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變得尤為重要。所以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落實素質教育的核心。課堂 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然而,傳統教學中落后的教育觀念和方法仍妨礙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仍存在注入教學模式,老師只注重學習的結果,而忽視學習的過程,學生缺少自主學習的思維空間。時代呼喚新型的課堂教學。新課程改革把改變學習方式,作為培養創新精神的核心任。改變學習方式,實施探究性學習,實現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培養創新三者水乳交融,讓課堂教學充滿創新活力。
一、創設情景,營造氛圍,激發探究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瑞士教育學家皮亞杰也曾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求知的前提下,學習的動機成才的起點。心理學研究認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使大腦、各種感官處于最活躍狀態,以最佳地接受教學信息;能促使學生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于學習活動;能使學生在繁重刻苦的學習過程中,抑制疲勞產生愉悅的體驗。
1.精心導學
良好的課堂扭轉的創設往往取決于一堂課的起始和導入環節。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一堂課的開始,教師如能精心設計一段導言,就猶如磁石吸鐵,能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帶入思維的知識面之門,從而為新課內容的順利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課堂教學中,除了利用新舊知識聯系、復習提問這一傳統方法外,更需教師創造性地利用其他多種形式來導入新課,以渲染課堂的氣氛,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活力。
古代學者陸九淵認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往往活躍于疑路的交叉點。課堂教學中巧設疑難,是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維持課堂教學活力的有效途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時常運用了“問題情境法”,在課堂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巧設疑難,使學生常常處于對知識的“心憤憤”、“口悱悱”的急需狀態,從而產生迫切探究的認知心理上,進而一問下去,這樣學生便會思緒飛揚,議論風生。積極的思維能力活動,恰當的設疑,既能活躍學生思維,又能能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
2.創設議論情境
教學中適當組織學生討論,彼此交流、啟發,容易突破難點、疑點,使易混點得到澄清,使疏忽點得到強化。創設議論情境,可以培養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開拓學生思維能力,激發課堂教學活力,進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3.創設變靜為動的教學情景
實踐證明: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事項,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計算機多媒體能為語文課堂教學創設一個更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寓教寓樂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注入時代活水,培養創新能力
語文來源于生活,是社會和人生的反映;語文又反作用于社會和人生, 對社會和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進行語文學習.素質教育是要求教師在對教材合理的挖掘中尋找其促進人性發展的因素,把死的教材變成活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要興開放式教學之風,要"打開"課本,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會的大課堂,納課內課外于一體,熔學校社會為一爐,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語文課堂的學習中了解社會感悟人生,受到思想的教育、人生的啟迪以及美的熏陶.著名特級教師陳凱曾深有感觸地說:"課堂上,一味'照本宣科',顯得是那樣的枯燥沉悶.一旦與現實問題結合,馬上生動活躍起來.基于此, 我十分注意把現實的內容注入教學讓教學跳動著時代的脈搏."[3]所以,要想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氣和活力.教師就得及時地恰當地注入時代活水.
1.善用教材,讓教材走進生活
教材是老師所傳授知識的載體,是我們教學素材的參考依據,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理論平臺,是教育科研人員以及教學一線的工作人員根據獐身心特點,憑借自己多年教學積淀的經驗編寫而成,有著很強的科學性、思想性、知識的系統性.所以,教材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和指導作用是舉足輕重的.但是,教師在教學中不能依賴于教材,被教材的編排思想和內容束縛住手腳。我們應該結合實際,合理組合教材、運用教材,讓教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
2.模擬生活進行語言實踐
把教學活動置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無形中淡化了學生意識、學習意識,強化了主體意識、生活意識,從而能激發學生的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
首先,再現文中的生活情境.根據課文的描寫進行模擬性的對話和表演。如教學<<皇帝的新裝>>一課時,請學生根據不同角色朗讀,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有一組學生表演木蘭從軍前的母女對話;有一組學生表演木蘭從軍時的征戰生活;有一組學生表演木蘭從軍歸來拜見天子時的情形;有一組學生表演木蘭棄官返鄉的內容.在學習<<晏子故事兩篇>>時,五位同學經過一天的準備,又粉墨登場。他們用半文半白的語言,使同學們捧腹大笑:他們把“晏子”說成是“小燕子”,把齊國人才濟濟說成在齊國建房子的都是大學本科生,而晏子自己只是一個小學剛畢業的“不肖者”。對話中間還穿插了一些廣告詞,他們將課文的內容演繹成情趣盎然的生活的同時,想像力豐富了,語言表達順暢了,表演才華施展了,而且這些表演藝術一定會成為他們對語文課的美好回憶。
教學實踐讓我們真正體會到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它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從傳統的在課堂上單純地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究,這對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雨具發重要的作用,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主動參與者課堂教學改變面貌了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的現狀,把知識的掌握,能力 的提高,創新素質的培養體現出來,讓其充滿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