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泓
第29個教師節來了,作為特級教師的華應龍有什么感慨?
問題發過去,他回了一首小詩:“好老師是太陽,沒有陰晴圓缺,每一天都渾圓飽滿,傳遞濃濃的正能量;好老師是太陽,普照校園每一個角落,無論你身處何處,看到的都是笑的模樣;好老師是太陽,在學生心田播種夢想,把遠行的路照亮;好老師是太陽,激情滿懷,眼眸里總是愛的模樣;好老師是太陽,給學生溫暖,給學生生長的力量!”
由此聯想到那次聽他講座,一進樓道就聽到清脆的童聲在唱:“我有一個小小心愿,長大以后要播種太陽……”循著歌聲找過去,果然見到了華應龍。
華應龍說,他喜歡這首歌,是因為這首歌的歌詞:“我有一個小小心愿,長大以后要播種太陽……一顆送給南極,一顆送給北冰洋,一顆掛在冬天,一顆掛在晚上……”
華應龍的理想,就是成為讓教室溫暖和明亮的太陽。“每個孩子都是珍貴的生命,敏感而頑強,需要教師悉心地呵護和理解。好老師應該在課堂里‘種太陽,給孩子以生長的力量。”
陽光下,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
調進縣城實驗小學四個星期了,一向很容易和學生打成一片的華應龍卻發現,男生小A始終都沒有抬頭看過他一眼。“他不理我,是因為我沒找到讓他理我的方法。”華應龍并沒有責怪孩子,而是首先檢討自己。經過仔細觀察后他發現,小A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相貌酷似《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鐘人加西莫多。據同學講,小A從來不正眼看人,獨鐘情于小動物,文具盒里總會有幾十只小爬蟲。
知道了小A的底細,華應龍心里就有底了。一次課后,小A在花壇旁邊翻土。
華應龍走過去: “需要我幫助嗎?”
小A沒有反應。
“我們交個朋友,好嗎?”
小A還是沒反應。
停了十幾秒,華應龍說:“小A,我有個地方長得和你一樣,你看我的嘴唇上面——”(華應龍指著自己嘴唇上的一塊疤)。
小A抬頭看了一眼,眼睛好像突然亮了。
“我這兒是小時候走路跌下來弄傷的,你呢?”小A 終于開口了:“我也是。” (其實,小A是先天的兔唇。)
后來,華應龍稱小A是 “小達爾文”,請他到自己家玩,借《達爾文傳》給他看,課上給他展示的機會……小A變了,不再古怪了,他媽媽說他“像變了個人似的”,一回家就捧著書讀;他爸爸說華應龍是小A的“再生父母”。
華應龍認為,愛學生,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身材相貌,還要尊重學生的錯誤。他把差錯當作教育資源,創造性地提出了“融錯教育”的理念——
“融錯教育”的第一層含義是“容”錯——包容孩子的錯誤;第二層含義是“溶”錯——更多地去琢磨學生錯誤的原因,并幫助學生認識到錯誤的根源,真正地解決問題;第三層含義是“榮”錯——錯誤是有價值的,學校、課堂就應該是學生犯錯的地方。
比如,當學生嘗試用量角器量角,角的頂點卻對準了量角器的弧度時,華應龍用靈動的語言解讀了學生的差錯:“喲,真會動腦子,雖然沒學過,有的人還真量對了。有的人雖然不會量但在動腦子,我覺得也挺好的。”接著,他請那位出現差錯的孩子上臺展示,讓差錯的價值輻射到全班,借此來引導學生從尋找角,到學會畫角。就這樣,教學難點在“學生畫龍,老師點睛”中逐漸化解。
華應龍說:“在這樣的‘融錯教育中,積淀下來的就是孩子創新的人格。在學習的過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識,而且還養成了敢于嘗試的良好習慣,錯了、失敗了,他會去分析,然后再不斷地探索。這種教育能幫助孩子磨煉出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
幫助每一個生命發現自己的價值
那次是在南通的一所小學。華應龍讓學生自我介紹。一個男生站起來說:“我叫董思誠,今年11歲,生日是8月9日,星座是獅子座,天天都過得很快樂,雖然成績不算太好。”
華應龍說:“愛迪生、愛因斯坦小時候成績都不好。”
誰知這鼓勵的話引起一個女生的不滿:“您這不是打擊我們成績好的人嗎?”
華應龍笑著問那位女生:“你怎么說我打擊你了呢?”
“您說愛迪生、愛因斯坦這些名人成績都不好,是否意味著成績好的人就沒有前途呢?”女生說。
為了保證完成這節課的教學,這場對話沒有持續下去,可華應龍一直在心里想著,該怎么回應那位女生。
課到尾聲,在討論不用圓規怎么畫一個大圓時,“成績不算太好”的董思誠別出心裁地回答:“可以先確定圓心,畫一個很小的圓,然后一米一米地擴大,一直擴大到比較合適的地方,然后把它用油漆畫下來。”華應龍情不自禁地夸獎了他,并借題發揮回應了那位女生的質疑:“這讓我想到一句古話——‘人皆可以為堯舜,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很棒很棒。當然,原來成績好的,一樣可以做得很棒!”
幾個月后,華應龍撥通了質疑他的那位女生的電話,女孩說上的什么課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我突然冒出一句‘您這不是打擊我們成績好的人嗎,還記得您說的成績好的會更好”。
這堂課讓華應龍悟到,教學要成功,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啟迪智慧,更要點化生命。
啟迪智慧,滋養生命
很多人都承認,華應龍的課到達了揮灑自如、出神人化的境界,充滿智慧,充滿創造性。一段小故事、幾個啤酒瓶蓋、一副撲克牌、一頂帽子、一條領帶……很多看來跟數學無關的東西在他那里都是絕妙的教具,讓抽象枯燥的小學數學變得那么生動有趣,那么富有內涵,美不勝收。
可是華應龍并不滿足于這些。他認為,教學不但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啟迪智慧,更要滋養生命。
他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交給學生一把思維的金鑰匙——“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為何這么做”“一定這樣嗎”,五個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帶領學生經歷從現象到本質的探究和反思過程,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反思意識。
在汶川大地震兩周年前夕,在北京對口支援的什邡市,華應龍講人教版小學數學的“解決(連乘)問題”。在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后,華應龍“節外生枝”,又呈現了另一番精彩。
師:大家課后把這些彩紙拿回去接著折(千紙鶴)。想想,折出的千紙鶴準備送給誰?
眾生(七嘴八舌):老師、爸爸、媽媽、小伙伴……
師:真好!因為送出一只紙鶴就是送出一份心愿,一份祝福。有沒有誰想到送給不是自己身邊的人?
生:我想送給玉樹的小朋友。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他們受災了。
師:他要把千紙鶴送給玉樹的小朋友,我十分敬佩他!愛心是心和心之間的傳遞,這就像一個連乘的式子。(板書:一個人的愛×你×我×他×……=美好的人間)
師: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次來到汶川感受到另一個連乘的式子。(板書:一個人的愛×13億×365=愛的海洋)
師:愛的海洋可以解決任何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現場頓時掌聲雷動。
每一線陽光都傳遞光明
華應龍的公開課歷史上有兩次“流血事件”。
一次是因為擦黑板“擦”出的意外。
課前擦黑板是華應龍的習慣。他說,課前擦黑板有四個好處:一是擦黑板的時間可以用來快速“溫課”;二是把黑板擦干凈體現對學生的尊重;三是可以用擦黑板暗示踏踏實實做好每件事的精神;四是用擦黑板傳遞“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氣勢。
那次公開課,華應龍像往常一樣認真、仔細地擦黑板。突然就聽“咣當”一聲,黑板從金屬框里脫落,在地上摔得粉碎。臺下有學生驚叫,而華應龍的手腕被劃破流血了。
忙亂了一會兒,新黑板安置停當,受傷的手腕貼上了創可貼。華應龍微笑著彎腰表示歉意:“實在對不起,剛才我把大家嚇了一跳,是吧?”
學生輕輕地說:“是的。”
“對不起,我不是有意的。剛才我注意看了,是支撐黑板架的課桌比較矮,而我擦黑板時在最上面用的勁兒大了。都是我觀察不細惹的禍。如果我動手擦黑板之前,先仔細觀察,就不會出這樣的事了。下面看同學們觀察得細不細……”
一節課下來,教學效果特別好。
另一次“流血事件”發生在公開課前幾天,他在樓道里滑倒摔破了頭。
頭上縫了六針,戴上了頭罩,可是公開課還得上。沒辦法,就去買了頂帽子遮住那個頭罩。
帶著帽子上公開課終究是不正常的,學生必定會猜疑。怎么辦?華應龍有辦法。
上課開始,當學生說出對老師戴帽子上課的種種猜測后,華應龍說:“帽子有各種各樣的功能。我戴帽子到底是為什么呢?不告訴你,是個謎。”
那節課講的是《中括號》。課的最后,總結完中括號的功能后,華應龍摘掉帽子,深深一鞠躬:“腦袋上加個帽子和算式中加個括號是一樣的,都是因為有著某種需要,帽子和括號都有著特別的功能。”孩子們恍然大悟地笑了,聽課老師中也響起了掌聲。
誰沒有難堪的時候?但老師能把自己的尷尬巧妙地利用起來,能把突發的、不期而遇的、不利的事件,轉化為恰到好處的、有用的教學資源,妙手回春,這需要的不僅是功力,還有心力。
2009年10月,華應龍同時出版了兩本書,其中一本名為《我就是數學》。
“我就是數學”!不知之者讀出霸氣甚至狂妄;知之者讀出自信和底氣,還有他對“數學”的投入和付出。
從1984年至今,華應龍以數學教學為業,以數學教學為樂,以最優秀的數學教師為追求,逐漸成長為小學數學領域的“實力派偶像”——他的課總能給人意料之外的精彩;他的“瘋狂數學”讓學生“瘋狂”到不愿下課;他的多節公開課被同行奉為經典;他像演藝界明星一樣擁有成千上萬的“粉絲”……在學生心目中,他就是華羅庚,是數學的使者;在同行眼里,他就是數學符號,就是精彩課堂的代言人;他自己認為:“我頭腦中的東西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數學,另一部分是‘為了數學。”
所以,說“我就是數學”,華應龍當之無愧。
但是,他又不只是數學。
他關注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承,更多的是對兒童“獨特之處”的發現。在華應龍看來:應該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要像農民那樣不誤農時,要像農民那樣因地因物制宜,要像農民那樣耐心等待,要像種樹那樣“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要像農民那樣收成再不好也不責怪莊稼,而是反思自己……
他的課堂并不局限于傳授數學知識。《我有一個猜想》是哲學思想的啟蒙;《圓的認識》《指尖上的數學》是科學方法的引領;《分數的再認識》《游戲公平》是社會規則的滲透;“人皆可以為堯舜”“成功和失敗就差一點點”是人生信念的熏陶。他不只是數學,他是學生思維的開發者、心靈的解讀者、夢想的激勵者、道路的引領者。
華應龍,他是在教室里種太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