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靜文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體驗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情感。鑒于此,我在閱讀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引導、啟發學生自主獲得情感體驗,去捕捉作品中的情和意,促進有效閱讀。
聯系生活,調動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積累”“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的閱讀教學理念。即只有聯系生活展開情境,把教材所寫的生活和學生的生活溝通起來,才能讓學生體會文中表露的感情。
例如在《老山羊當醫生》一課中,老山羊詢問小熊怎么了,小熊回答“牙疼”。“牙疼”的經歷許多孩子都曾有過,然而如果不引導學生去回憶,學生們便忽略了這種感受,也就讀不出小熊牙疼難受的語氣。于是,教學時我分別請幾個同學說一說自己牙疼時候的樣子。其中有一個孩子生動地講述自己小時候牙疼得連覺都睡不著,飯都吃不進的情景。他生動的講述感染了所有經歷過的同學,調動了他們的情感,體會到了小熊牙疼時的心情。當教師扮作老山羊再問:“小熊,小熊怎么啦?”學生們立刻皺著眉,捂著腮,做出很痛苦的樣子回答:“牙疼。” 正是由于在對以往感受的回憶中產生了相應的感受,又把這種感受帶到課文學習中,學生體會到了小熊的心情。
參與實踐,激發情感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口嘗一嘗;要想讓學生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就要針對課文內容親身參與、動手操作。
在教《共同的家》一課時,我請學生帶上頭飾進行表演。第一位學生帶上小魚的頭飾,做著動作說道:“我是小魚,我在河里快活地游來游去,小河就是我的家。”第二位學生帶上小鳥的頭飾學著小鳥飛行的樣子,快樂地說:“我是一只快樂的小鳥,我在天空飛來飛去,天空就是我的家。”在表演中,教師引導學生在演讀課文的時候注意與人物、作者進行換位體驗,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他人的快樂,分擔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于自己的心中,引發自身的情感轉化。學生們的興趣濃厚、思維活躍、想象豐富,他們通過自身的真切體驗解讀了課文的語言,體會到了課文的情感,自然讀得入情入境。
創設情境,傳遞情感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小學生心理發展尚不完善,感覺、知覺以具體形象為主。根據低年級學生這一年齡特點,在朗讀指導時,教師為學生創設直觀形象的情境,會使學生產生與文中人物情感的共鳴,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
《燕子媽媽笑了》一課教學中,我事先按照班內小組數準備好了五個大冬瓜、五個小茄子,分別把它們放置在班內的不同位置。 上課時,教師通過語言引導:“現在我就是燕子媽媽,你們就是小燕子,你們想不想親眼看一看冬瓜和茄子呀?”學生聽了十分高興。接著教師學著燕子媽媽的語氣親切地說道:“小燕子們,飛到你身邊的菜園里,認真地看看,它們還有什么不一樣?”學生們的實踐開始了,他們好奇地去觀察,教室里先是十分的安靜,突然一個學生高興地喊了一聲“我知道了”,緊接著第二個,第三個……教室里頓時活躍起來。低年級學生對具體形象的東西最感興趣,置身于這樣的情境之中, 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讀書的欲望油然而生。
實踐證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充分挖掘教學中的開放因素,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環境,能使學生在充分開放的環境中主動學習,產生情感體驗,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勵,實現有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