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瑤
摘 要: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正確、敏銳、豐富的感受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隨著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其豐富的音頻、視頻資料對于解讀課文,感悟揣摩;創設情境,激發表達;引導想象,體味詞語情味;融入寫作,增強言語智慧,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關鍵詞:培養;信息技術;語感能力;探析
一、語感的作用和地位
學生形成語言文字敏銳感受能力的關鍵時期是在小學階段。語感的形成,對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掌握中華文化起著基礎性作用。從語感在我國語文教學中已有的實踐成果來看,語感培養是深化語文教學改革、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語感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支點和突破口,實施以語感為中心的語文教育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整體快速發展的關鍵。
二、閱讀教學中語感培養實際存在的問題
1.“讀”為單調的“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反復讓學生分組讀、分角色讀,卻沒有提出目的,使學生讀“望天書”,語感的培養無從
談起。
2.沒有營造能增強學生語感能力的語言環境,使語感的培養事半功倍
3.不注重“聽”“說”“讀”“悟”“寫”能力的培養
三、信息技術在培養學生語感能力教學上的重要
作用
語感是人類語言器官長期感受語言對象不斷積淀的結晶,它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形成。而培養語感能力就是要以優美的語言對象作用于人的語言器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多看、多記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讀、熟讀有助于正確理解,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運用時得心應手,意到筆隨。信息技術的應用,讓我們可以將所要表達的材料,以視頻、音頻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真正地去感受、去聽、去讀。
2.創設情境,培養語感
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展示的視頻材料上首都人民淚流滿面,畫面上貼著周總理的畫像,音頻材料里哀樂低旋。在這樣的情境與氛圍中,傳來了教師的畫外音:“1976年1月11日,我們敬愛的周總理的遺體途經
長安街,首都百萬群眾自發上街為總理送行。”這時,讓學生一起誦讀:“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文中的語言情景不斷地變化,時而悲傷,時而激動,時而低沉,時而柔和,讓學生對于課文理解透徹到位。
3.加強朗讀指導,加深對學生語感的培養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見的基本訓練之一,也是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朗讀要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進行。通過信息技術材料的立體呈現,讓學生展開想象,激起學生對語言文字鮮明的“內心視像”,一邊讀,一邊感受文中情感,借助音樂視頻等,引導學生正確地感知語言文字,促成其“內心視像”的形成。
4.運用信息技術,呈現圖文欣賞,積累語感
廣泛閱讀是積累語言經驗、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將美文、美圖呈現,讓學生在驚嘆之余,進行了有效的語言材料積累。
語感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要求教師必須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語感放在重要位置。在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我們嘗試將其運用到語感教學中,使其充分協調語言環境、心智技能、言語活動者的主客體互動情況和知情意行這四方面因素的關系,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擴大課外閱讀面,運用聯想、想象等思維方法,增加語言的積累,借助朗讀和必要的言語分析、品詞析句等方法不斷加強語感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0:388.
[2]汪新建.語感訓練的基本方法[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7(05).
[3]張頌.朗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單位 重慶市石柱縣臨溪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