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瑞麗
摘 要:語文課程改革在整個教育體制改革中有著重要的價值和地位,基于過去語文教學中存在過度重視學生續寫能力,忽視聽說的訓練與強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宰的地位,學生過于被動,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隨著人們對語文教學認識的深入,發現不應將語文聽說讀寫的過程分裂,而應提倡一體化教學,讀賞式教學應運而生。本文以小學中段語文為基礎,研究其讀賞式教學實驗分析,希望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字:小學;中段語文;讀賞式;實驗
所謂的讀賞式教學,是以賞為中介,讀為手段,合理的綜合傳統語文教學中的識字,閱讀和寫作教學,經由這種結合,培養學生對語文的感悟和體驗,提高教學語文教學的效果和水平,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特別是提高學生基礎知識,口語交際,寫作閱讀的能力,為學生繼續深入學習語文打好能力和興趣的基礎。新課中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發展思維,認識世界,體悟美的重要途徑。這句話說明了閱讀對個人發展,生活,學習的重要意義,改革小學閱讀教學迫在眉睫,傳統的語文教學遵循循序漸進的模式,基礎,識字,讀書,寫作被刻意的分割,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就引入了讀賞式教學。
一、研究方法
我們將小學四年級的兩個班級,一班和二班作為對照組的實驗班,其中一班為實驗班,二班為對照組,在一班中采用讀賞式的教學模式,二班照舊使用過去的教學模式。實驗的模式是采用平衡組分層的設計,因變量是學生語文素養,自變量為讀賞式教學,并排其他干擾實驗的因素。在實驗開始前,把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的語文水平按照中下,中等,中上分為三個等級,經過實驗觀察,分析實驗對不同水平學生各項語文能力的營銷。在進行相當長的實驗后我們發現兩個班級在基礎知識,口語水平,讀寫能力上有顯著的差別。在實驗時要注意控制無關的變量,如教材,教學負擔,教師,時間等都應相當或相同。為了定量的描述實驗前后學生的差別,應在實驗前制定一定的測量表,以便分析,如興趣能力評估之類。
二、實驗結果
(一)興趣調查。我們將實驗前后對照班和實驗班的小學語文興趣量表進行調查統計,結果指出進行讀賞式教學展開教學活動的實驗班學生在語文學習興趣方面,不管是與對照班還是自身實驗前后的平均數差異檢驗都達到了顯著水平。具體在實驗前后平均數差異中,中下水平學生t=2.7,p<0.05,中等學生t=6.68,p<0.05,中上學生t=1.55,p<0.05,都達到了顯著水平。在實驗班和對照班平均數差異檢測中,中下水平學生實驗前差異不顯著,實驗后t=-1.25,p<0.05,具有顯著差異。中等學生和中下學生的檢測結果相同,實驗前沒有顯著差異,實驗后具有顯著差異,中上學生實驗前t=-0.78,p>0.05,差異不明顯,實驗后t=-1.6,p<0.05,具有顯著差異。
(二)語文素質。分析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前后的語文素養顯示,一,基于讀賞式教學的實驗班在語文基礎知識掌握水平上,不管是與對照班還是實驗前后的平均數差異都達到了顯著水平。二,基于讀賞式教學的實驗班在語文閱讀水平方便,不管是與對照班還是實驗前后的平均數差異都達到了顯著水平。這說明使用讀賞式教學,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提升語文閱讀能力。三,基于讀賞式教學的實驗班在語文口語交際水平上,不管是與對照班還是實驗前后的平均數差異都達到了顯著水平。這說明讀賞式教學的指導和設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是對中下和中等水平的學生更加有效。
三、討論與分析
(一)實驗前后的興趣分析。通過對實驗后前對照班學生和實驗班學生興趣的比較分析,我們發現讀賞式教學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和讀賞式教學對學生興趣的激發作用有關,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給學生提供機會,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學生一般有著沖動,好奇,愛表現,好勝的特點,讀賞式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各種表現的機會。在課堂上,開展評讀課文的比賽,進行小組競賽,個人競賽,男女競賽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強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去。在評價的時候,教師要求學生先對朗讀者進行評價,再通過自己的理解進行朗讀,這能大大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二是通過質疑,引發學生興趣。疑惑是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觸發點,質疑的過程就是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不斷的質疑可以引起學生探索未知的欲望,在懷疑,解疑中不斷學習和成長,獲得提升。所以在讀賞式教學的讀賞中也應加入質疑,教師應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質疑,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把學習當成一種探索,覺得樂趣無窮,就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實驗前后語文基礎知識分析。通過對實驗后前對照班學生和實驗班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比較分析,發現讀賞式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這和讀賞式教學的特點有關,比較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靈活豐富的教學方法。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死記硬背很難真正理解其意義。所以在讀賞式教學中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注意提醒學生對字形,字義的辨別,如讓教授學生生字時先讓學生讀一讀這些字,并組詞,比比誰讀的更準,在這種精神激勵模式下,學生更愿意去學習。二是重視積累,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語文基礎知識,積累好詞好句是學習語文,也是讀賞式教學的目的之一。介于小學生大多不知道積累什么,所以在讀賞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提醒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積累。在學習完每篇課文后,教師應讓學生把好詞好句抄錄到積累本上,也可以將課外閱讀中的好詞好句記錄在上面,課前或課堂中抽5分鐘讓學生們朗讀自己收集的優美句子,有強化積累的作用。三是教學生方法,領悟規律。語文基礎知識的內容很多,小學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一定識字的方法和基礎,但在實際作用中,我們發現學生還是容易將形近字和同音字搞錯,其真正的原因還是學生沒有真正掌握語文基礎的規律。所以在讀賞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對其中字詞的規律進行分析總結,如翹舌,平舌音,同音字問題等。可以一步步引導學生發現字詞讀音,字形的規律,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
四、總結
除此之外,小學中段讀賞式教學對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很有幫助,為使學生在生活,學習中能更好的交流,所以在讀問的環節,教師應根據學生日常生活的特點,設計貼近生活的導語,在讀懂環境,可以根據課文提出問題。總之讀賞式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水平,交際水平,還能顯著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加強學生對語文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駱忠云.讀賞式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研究 2011(7)
[2] 陳斌.當代語文教育的主要弊端及其對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3)
[3] 培忠.試論語文課程的實踐性[J]課程教材教法2003(8)
[4] 高向斌.小學語文教學的誤區與反思[J]湖南教育2010(08)
[5] 魏春燕.小學中段語文讀賞式教學實驗研究[M]西南大學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