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君霞
在課改向縱深處發展的今天,不少學校的作文教學仍按傳統作文教學在原地踏步,學生的作文水平長時間得不到提高。作為一名語文教研員,我對傳統的作文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反思,下面就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一、師生要高度重視作文教學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教師和學生都要對作文充分重視。從教師方面來說,學生的作文能最明顯地反映老師的語文教學水平和語文功底。從學生方面來說,作文能綜合反映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等。作文水平能真實的反映學生的語文水平。從大的方面看,作文影響著自己的做人與處事,甚至是自己的前途;從小的方面看,作文直接決定著自己語文成績的高低。
作文是學生今后工作的需要;是學生寄托思想感情的需要;是學生未來生活的需要。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在語文教學和語文學習中,都要高度重視作文訓練。學生只有不斷地訓練才能提高作文水平。有道是:作文從來無捷徑,勤學苦練能過關。總之,只有思想高度重視才會有切實的方法和行動。
二、作文提綱理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的搜集素材、構思立意、立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這里的“立綱起草”就是指列作文提綱。
通過寫作文提綱,使作文的目標更加明確,寫作文時就向這個明確的目標奮進,就比較容易寫好作文,實踐證明不也是這樣的嗎?如果說中心思想是作文的“終點站”,那么結構就是路標,指引著作文前進的方向。
寫作文提綱的好處有二:首先可以保證正式寫作文時思路清晰、條理清楚;二是寫起來速度自然也快些。
三、引導學生認真進行自改自評
布置什么作文,為什么布置,怎樣布置,這是我在作文布置之前經常要思考的問題。我認為作文布置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命題要有引導性、啟發性,要引導、啟發學生“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二是命題前要多做換位思考,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命題要“命”在學生的心坎上,力爭使學生有話說,思想感情有寄托!教師要精心選擇作文題,努力使作文題適合自己的學生。
作文要求學生當堂完成。我在學生寫作文之前,很少講某篇作文該怎么寫,甚至有時寫完作文題念一遍后一言不發,由學生根據作文的“要求與提示”自由作文。“要求與提示”包括以下內容:1、在寫作文之前認真擬好作文提綱;2、在作文寫完后認真修改,并按老師的要求自改自評;3、文章中最令你滿意的一點是什么?在哪方面修改,會使文章更完美?
這樣布置作文與傳統布置作文的區別是:引導學生作文的全過程,強化了學生寫完作文后修改的意識并引導學生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引導學生在自改與互改中鍛煉、提高
首先,教師在學生評改前確定作文評改的內容,并以板書的形式寫在黑板上。目前對于話題作文,我要求學生從標題是否準確、醒目、新穎、精練;中心是否突出;是否寫出了真情實感;語句是否通順;結構是否完整、緊湊,標點符號使用是否規范;書寫是否規范,工整,卷面是否整潔等方面進行評改。說明文要求學生從說明順序是否恰當,有沒有抓住并突出事物的特征,語言是否準確、嚴密,語句是否通順,說明方法是否恰當等方面進行評改。議論文準備從觀點是否鮮明,論據是否充分,論證是否有力,結構是否緊湊、連貫、完整等方面進行評改。
其次教師要具體指導學生如何修改作文。第一步,初讀全文,修改錯別字和標點符號;第二步,仔細默念全文,修改病句和用詞不當的句子;第三步,以作文的“中心思想”為指針,修改文章的內容。哪些需要突出,需要突出的要詳寫;哪些需要刪掉或略寫,都由作文的中心思想決定。
作文評改就在寫完作文的下一節作文課進行。剛開始,我把學生評改作文分為自改自評、同桌互評(改),小組長評(改)和作文優秀者評(改)四個環節。要求學生在寫完作文后自己認真修改,并緊接正文另起一段進行自評。同桌互評、小組長評和作文優秀者評均要緊接“上文”另起一段來評。小組長由作文寫的相對較好,責任心又強的同學擔任,小組一般為四人。作文優秀者評是為了克服小組長評的不足而專門設立的學生參與作文評改的最后一關,由其它組的小組長評改,在評改的時候直接寫上自己的姓名。在學生普遍對作文評改熟悉后,我采用了自改自評、同桌互評(改)、鄰桌互評(改),一篇作文除自己以外要經過另外三個人的評改。
經過了學生的自改和互改,一篇作文的完成過程充分挖掘了學生自身的潛能,強化了學生修改作文的意識,又可在評改作文中相互取長補短。實踐證明這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很有好處,學生的作文就是最好的證明!
五、作文講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傳統的作文講評,在作文課前老師把作文發下去,課上老師便開始從總體上談這次作文的得失,之后念兩篇范文或學生寫的較好的文章,就這樣作文講評就全完了。由于老師講評前學生沒有進行思考,老師就大講特講,學生樹起耳朵聽老師講,聽宣讀“范文”,下課依然覺得頭腦空空,沒有多少收獲。
我在作文講評課上,常常是圍繞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按照學生的認識水平、發展規律確定講評的主題。緊緊圍繞主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交流討論,然后抽查學生的思考討論情況,最后才開始講評。諸如講解“怎樣確定話題作文的‘中心”時,我設置了這樣兩個問題:1、你在確立話題作文的“中心”時,經過了哪些“過程”?2、你對確立話題作文的中心有何看法或體會?
俗話說“心有靈犀一點通”,教學的最佳境界也是“心有靈犀一點心通”,教師圍繞講評的內容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的過程,就是給學生創造、準備“靈犀”的過程。學生有了靈犀,聽課效果自然就好,能達到一種“頓悟”的效果。教師在學生討論時要逐組地進行巡查指導,引導啟發學生緊緊圍繞老師設置的問題進行討論,切實加強討論的有效性,教師的講評要言簡意賅,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