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圣陶先生指出,“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做得更好,使學生受到實益,還要靠教師的善于運用。”如果教師視教材為“圣經”,囿于教材,教給學生的也是僵化的教材,培養的也是僵化的思維,教師必須更新觀念,語文教師不僅是教材的傳授者,更是教材的開發者,要打破“教教材”的傳統教學方式,充分利用教材這個媒體,實現“用教材教材”,全面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培養學生重視可持續發展能力。語文教材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為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提供了極大地空間。那么,如何創造性地使用語文教材呢?
一、立足于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內涵
小學教材所選文本都是典范之作,可以說篇篇錦繡,字字珠璣,每篇課文從選材、立意到布局謀篇、遣詞造句,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都充滿了創造的精神。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善于挖掘創新的因素,憑借教材,開發學生的潛質。如《林海》的教學。教師:作者說,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描繪出這么多綠顏色來呢!現在我的眼前就有許多未來的畫家,老師就請你們這些未來的畫家們描繪一下大興安嶺的綠吧。學生在老師充滿信任的話語,飽含期待的眼神中紛紛舉起了小手。生:大興安嶺的綠有嫩綠、墨綠、青綠。生:還有蘋果綠、草綠、鮮綠。生:還有些綠顏色從山腳至嶺頂由淺入深,有的又由深到淺,簡直太豐富了。師:對,這是多么有層次的綠,多么動人的綠,多么令人心醉的綠呀。生:像綠色的云朵,降臨到祖國大地。生:像綠色的海洋,所以老舍爺爺給課題叫“林海”。師:看到這么多的綠,你的心情會怎么樣呢?生:看到這么多的綠顏色,我們的心情仿佛都變成了綠色的了。師:好,就讓我們懷著這綠色心情與老舍爺爺一道,走近這茫茫的原始森林吧。在這里,學生思維獨特,個性得到張揚,想象的潛能得到極大地發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提倡和激勵學生尋求不同的答案,激發學生求異思維和批判性學習精神,指導學生深入扎實開展閱讀實踐,讓學生自主探討尋找答案,引導學生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憑借教學,進行拓展性再創造使用
新課程理念強調書本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材料。教師應有開發語文教育資源的自主性,而不是被動接受別人已經編定的課本。如教學《桂林山水》,文中有一段這樣精彩的描寫: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小練筆,師:同學們,我們的家鄉有許多美麗的風景,她雖然沒有桂林山水那樣馳名中外,但是我們卻感到有著無限的魅力,讓我們用心體驗一下生我們養我們的美麗家鄉,仿照課文中的句式或詞語,寫出對家鄉熱愛、贊美之情。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用自己的心來感受家鄉的美麗,學生在感受教材的同時,也受到了高尚情操的陶冶。拓展性再創造語文教材,進行課內外的延伸。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語言教學的真諦就在于引導學生走近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使生活成為語文的內容。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現實生活中豐富的語文教育資源豐富教材,靈活使用教材,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路。《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可引導學生探討:圓明園要不要重修?說出自己的理由。有點地方現在已經修建了“圓明新園”,你覺得這一舉措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請正反方展開辯論賽。學生有了對課文的理解,無疑這一辯題一石激成千層浪,正反兩方唇槍舌戰士,勢均力敵,好不過癮,極大地發展了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的能力。而最終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老師并沒有給出一個結論,而是請他們回家去采訪自己的左鄰右舍,親朋好友,讓他們去聽聽社會的意見,讓學習不斷向校外漫延。這樣不僅使得課堂豐富多彩而博大,而且更有利于學生愿學、會學、學好。最后大家意見仍然不一致,但是學生經歷了再創造的過程,能夠多角度去思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這就是最大的收獲。
三、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創造性使用教材,提升學生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生來到學校,不僅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傳統的語文教學以教材為中心,教師把教材條分縷析,生怕學生不理解,學生的語文無須思考,無須智慧,只須記住教師傳授的知識,記好筆記,背誦下教師要求背誦的知識就可以了。教師教給學生的必須是充滿靈性和活力的富有挑戰性的教材,讓教材激活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經驗和智慧。如教學《白楊》一文,可如下設計:
1.課題入手,切入文本,研讀課題《白楊》,思考文本,課文寫了誰?是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整體感知課文。
2.提煉主線,引導學生善于從各種線索之中分析出文本的主線,讓學生抓住“沉思”一詞,看一看文中寫了幾次沉思,(三次)。三次沉思各想了些什么?各由什么情境引起的?
3.研讀悟意。對三次沉思要深入領悟,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討論,探究深刻內涵,三次深思;一思,眼中的白揚,高大挺秀;二思,胸中的白揚,表白心意;三思,未來的白揚,孩子扎根邊疆。
4.拓展升華。再如教學《落花生》一文時,組織學生比較一下花生、桃子的生長習性和特點,聯系課文借物喻人的寫法,物人相聯,思考問題:1.對花生的看法我們與父親各有什么樣的議論?2.生活中有沒有象落花生這樣的人?你怎么看這樣的人?3.父親的話對我們今天或明天的生活有什么啟迪?幾個簡單的問題,把文本內容與學生實際緊密連接起來,活化的文本,讓文本的生命力與學生的生命相生相伴,發展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