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君
摘 要:音樂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早在幾千年前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就在音樂美學的研究中肯定了音樂的社會功能和教育功能。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在“教學目的”中著重強調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的思想教育滲透;《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也將“思想性與藝術性有機結合”“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性原則被列為音樂教材選編的基本原則,足見“德育滲透”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音樂;教育;德育;滲透
如何進行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魏書生老師說:“尊重與發展學生的個性和人性,會使師生生活在一種互相理解、尊重、關懷、幫助、諒解、信任的和諧氣氛之中,從而真正體會到做人的幸福感與自豪感。”我盡量在我的每句話和每個動作中傳達我對學生的愛。由于沒有壓力,學生樂意接受老師的教導,他們和我一起被音樂感動,被音樂牽動,被音樂震撼;他們的情感越來越豐富,生活越來越陽光。為了讓學生在音樂中受到熏陶,得到人生的啟迪,我總是選擇讓人感動的音樂和設計讓人感動的音樂活動,以此來教導學生,他們會在這些音樂活動中發現世界的美好,從而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以此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在歌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在我們的教材中有很多歌曲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教育性,我在教學時抓住音樂本身的特性,讓學生在放聲歌唱的時候將德育刻入靈魂。如,在四年級教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這首歌曲學生都會唱,可由于唱得太多反而唱得很油,沒有情感。于是我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經驗中會遇到哪些奏國歌的場景(周一升旗、奧
運頒獎等),并輔之以課間,學生回答積極;接著從歌曲的前奏和結尾處的三個主音“do mi sol”分析號角因素對歌曲的作用(給歌曲帶來奮進感和動力感);緊接著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注意到國歌的力度是怎樣的?”學生演唱后說是很強的。我問:“為什么需要這么強呢?”學生看抗日戰爭時的圖片,了解時代背景,我語氣沉痛地告訴學生日本侵略者的殘暴,僅一個南京大屠殺就殘害了30萬中國人。學生震驚了。這時學生全體起立,唱響國歌,他們的表情沉重肅穆,他們的歌聲震撼心靈!我想,他們的心里將永遠唱響國歌。
二、在音樂欣賞中的德育滲透
音樂欣賞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板塊,或美妙、或激蕩、或哀傷的樂曲歌曲總能打動學生的心,在聆聽的過程中,我適當地引導,播下德育的種子。如,五年級革命歌曲《紅梅贊》的教學中,為了讓遠離那個時代的學生為歌曲所吸引、被歌中英雄人物的情感深深感染,我精心設計如下教學環節:首先一段錄像與音樂結合、配上教師抑揚頓挫的朗誦一下將學生帶進了那個戰火紛飛、英雄輩出的年代,緊接著我激情地演唱又讓學生感受到了《紅梅贊》明朗、剛健又不失婉轉的旋律之美。聽了江姐的故事,學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之后師生共同朗讀歌詞、講江姐與梅花的共性,讓學生動情地說出他們最有感悟的樂句。在聆聽中,我提的每個問題和要求都力求貼近情景主體且不脫離音樂要素,達到有“情”體驗音樂,使學生真正走入歌中英雄人物的世界。
三、在律動活動中的德育滲透
在小學音樂課堂上,律動是學生活動的重要方式。我認為,適當的律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肢體協調能力,還能促進其道德品質的完善。如,二年級《愉快的勞動》教學中,我設計了“我能干”的環節,請學生跟著節奏做自己會的勞動的樣子(拖地、洗衣、掃地、擦桌子、洗碗等),如果他做得有勁又有節奏感,其他同學就和著節奏拍手表揚他。在他人的鼓勵下,學生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及受到肯定后的喜悅。聆聽《勞動歌》時我請學生跟著音樂模擬音樂角色做動作(挖寶石、鑒定寶石、運寶石),讓他們知道勞動創造財富的道理;在模擬表演時提示學生和同伴相互配合,讓他們感受團結協作的重要。學生喜愛律動這種活潑有趣的活動,在動的過程中他們的心靈也受到了洗禮。
四、在其他活動中的德育滲透
除了以上三種主要的音樂活動,教學過程中的其他活動也能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如師生問好時,我們輕輕起立互相鞠躬,告訴學生從小做有禮貌、文明的人;如《不再麻煩好媽媽》歌詞編創時,我問:“除了幫助媽媽,我們還能幫誰做什么事情呢?”學生思維活躍,有的說:“我們可以幫奶奶捶背、倒茶。”有的說:“我們可以幫爺爺種花。”還有的說:“我們可以幫老師擦黑板,收作業,關電扇。”我請他們回家將自編的歌詞唱給家人聽。后來,他們告訴我,家里人夸他們知道心疼人了。看著學生的笑臉,我由衷地高興:他們懂得孝敬老人、尊敬師長了。
我想,德育滲透要順其自然、水到渠成、慢慢滲透,不能灌輸和說教,因為人的情感不可能通過服從命令而產生,它必須經過親身經歷,自己感受直至深刻地體驗才能發展。所以音樂教育中理想的德育滲透須堅持“以人為本、以音樂為本、以音樂育人”,在豐富的音樂活動中“潤物細無聲”地灌溉學生的心靈,使之幸福地成長,并成為“真正的人”!
(作者單位 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