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紅



解決實際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實際問題由情節和數量關系交織在一起,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通過三年的“構建低年級數學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自主開放教學方式的研究”,我們在教學中初步形成了初讀、外化、內省、辯理的“四審”模式。
初讀
要求學生至少讀三遍題。第一遍讀正確,做到不丟字、不添字、不換字。第二遍整體感知,明白題目講了什么事。第三遍細讀,找出已知條件與問題。通過逐漸深入的讀題,題目整體呈現在頭腦中,為正確解題提供可靠依據。
外化
我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外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直觀形式,幫助學生理清數量關系,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
1.劃
在審題時可以用符號(“——”、“○”、“△”等)劃分出重點詞語或關鍵句子,強化學生的有意注意,使他們對題目的理解更具指向性。
2.畫
根據題意用圖畫的形式,可以把題目的條件、問題與數量關系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圖上,避免腦中空空,從而直觀理清數量關系,找到解題方法。學生在審題時用喜歡的畫圖形式,將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外化出來。如:
3.化
對于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的實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轉化成自己熟知的情景,幫助理解題意。例如:故事書有36本,連環畫再添上7本就和故事書同樣多了,連環畫有多少本?這種敘述形式比較陌生,很多孩子看到“添上”就用加法。教學中讓兩名學生分別拿書進行表演,使學生清晰地看到了連環畫的數量原來是少的,從而理解數量關系。
內省
學生根據所外化的圖,邊讀邊思考,再次從整體上進行深入探究:一是思考題目中哪些條件與問題有直接關系、間接關系或無關;二是思考應用題結構中所含的隱蔽條件,如學校買來的紅花盆數是黃花的3倍,紅花比黃花的盆數多64盆,紅花、黃花各多少盆?學生初讀題目后,根據題目畫出線段圖,通過對線段圖的分析與思考,找到隱蔽的條件:多出的2份共64盆,從而打開了解決這道題的突破口,輕松地求出黃花與紅花的盆數。如圖:
辯理
審題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與同學、老師的交流,將自己的理解與分析外化,探求解法,反饋自己對題目的理解情況,在思辨中加深理解,提高審題技巧。如甲倉庫儲存糧食370噸,乙倉庫最多可裝560噸的糧食,還差200噸就裝滿整個倉庫,哪個倉庫現在儲存的糧食多?學生在初讀題目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將題目外化。如圖:
隨后,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解題過程:乙倉庫最多可裝560噸,這560噸并不是乙倉庫現在裝的,要從乙倉庫的最大容積560噸里去掉還差的200噸, 就是乙倉庫現在裝的360噸,再與甲倉庫進行比較,從而知道甲倉庫現在儲存的糧食多。學生準確地把握題意,并且外化了思維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判斷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初讀、外化、內省、辯理“四審”實際問題的方法,給了學生自主審題的抓手,增強了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為今后的數學學習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鋪就了可持續發展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