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園園
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探究者。”自主探究型課堂教學,變傳統的“接受→儲存→再現”的學習過程為“探究→發現→創造”的學習過程,實現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轉變,教師給學生以必要的指導和幫助,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利,讓學生親歷知識學習的全過程。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關系,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自主學習。
巧創情景,讓學生怦然心動,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機
人的行為是受情感支配的,數學課堂上要想讓學生心動,就應激發其自主學習的熱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創設情景,就能使學生萌發學習興趣、激發求知熱情。如教學《周長》一課,課堂伊始,老師利用學生們喜歡看的動畫導入新課,并給每個動畫進行生動形象的配音。通過播放小火車、霓虹燈、老爺爺、小朋友四個不同內容的動畫,學生的興致一下子就被調動了起來,參與學習的激情高漲。每展示完一個動畫,老師都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看到了什么。看動畫的過程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讓學生對周長有了表象的認識。就這樣,不到2分鐘的動畫,將學生們的求知欲完全調動了起來,新知識的學習成了學生們內心的需要。原本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像石頭落入水中一樣激起學生內心探求知識的漣漪,使他們怦然心動,為后續的行動、自主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巧設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使數學課堂充滿精彩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學生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他們對課堂上的各種操作活動總是有著濃厚的興趣。教師在教學時如果能滿足其心理需求并給他們一個開放的思維空間,放手讓學生去擺弄、敲擊“琴鍵”,他們將彈奏起和諧美妙的旋律。在教學過程中,擺、拼、畫、制作、實驗、練習等活動都是讓學生動手的好機會,是學生理解和構建的過程。例如:在《長方體物品包裝》的實踐活動課中,老師給每組學生準備6個磁帶盒進行包裝,讓4人一組進行拼擺,看哪一組拼擺的方法最多,并讓學生從中挑選出最節省包裝紙的一種。學生不僅完成對知識的自主建構,而且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并對所學知識大膽創新,在課堂的舞臺上舞出了精彩。
巧造爭論,讓學生暢所欲言,使數學課堂充滿智慧
語言是思維的結果。當學生的學習熱情被調動起來時,他們往往希望無拘無束地充分展示自己。因此,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動手、動腦之后,還要滿足學生表達的欲望,營造暢所欲言的氛圍,以改變學生被動受教的身份,讓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平行四邊形的認識》的教學中,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后,教師讓學生判斷長方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在學生中引起了不小的爭論。有的學生認為長方形是平行四邊形,有的學生認為長方形不是平行四邊形,于是教師把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讓每方出一名主辯手進行論述,其他學生可以及時補充。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說出他們心中的困惑與答案,使本節課的難點迎刃而解。通過學生的暢所欲言,帶動全班學生自覺動腦,這是一堂多么智慧的課堂呀!
數學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只有引導學生在民主開放、自主探究、親歷體驗、真實有效的課堂教學中,才能讓學生從中感受數學的魅力,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使我們的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