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智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對我們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而言,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語文實踐,進行過程體驗較少。如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運用,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嶄新的思維空間,為學生的過程體驗營造了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網絡環境中大量的學習資源更為學生的過程體驗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發揮網絡資源優勢,構建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情境又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動力和源泉。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運用網絡媒體導入新課,通過情境畫面和音樂來引入課堂,就更具有親和力,能達到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的作用,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動機。
如,教學《海底世界》一文,我首先播放網絡視頻資源,讓學生遨游海底,飽覽神秘的海底世界,使原來深邃莫測、遙不可及的海底變成可知可感,將會極大地調動學生探究的興趣和熱情,達到“未學文,先有感”的效果。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閱讀、理解課文對學生來說已不是什么難事。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強烈的內心需求,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通過這樣激趣導入后,我再設計配樂朗誦,教師可以配樂示范,學生初步感知,也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音樂。朗誦課文,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讀中進入美的意境,在讀中感悟美的語言,在美的感受中,了解自然的神奇和偉大,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欲望,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效果。
二、發揮網絡資源優勢,創設多種學習形式,讓學生參與活動,探究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我們就應當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如,教學《長城》一課,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設計了“課文”“長城小百科”“小練筆”“交流廳”“友情鏈接”五個欄目的課件,供學生通過網絡自主學習。
“課文”鏈接的是整篇課文以及單獨的小結展示,讓學生可以清晰地知道學習的內容,并進行比對學習,尊重學生意愿選擇相應的小結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長城小百科”鏈接的是學生自己課外搜街各種信息,包括學生和教師收集到的有關長城的相關資料、新聞以及一些相關網站鏈接,學生點擊就可以進入相關界面自主的瀏覽和學習。
“小練筆”鏈接教師的博客,學生可以在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一處景點后進行對句仿寫,并能在“我的評論”對話框中留言保存。
“交流廳”是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的窗口,鏈接教師的博客中的“說說你的感受”,點擊此處,可在里面輸入感言,文章自動存檔。
“友情鏈接”鏈接的是長城的相關網站,這樣我們可以不斷地搜集、掌握新信息,從而實現信息的不斷更新、完善,實現“從玩中學,在學中玩”。
其實,教學過程就是一個教師組織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網絡的輔助,可以充分享受資源,提高研究的效益,學生根據問題展開了思考,最終得出自己的答案,從簡單的思維向高級思維轉變,學習的重心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環境的刺激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參考文獻:
[1]張曉宇.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新課程:教研,2011(06).
[2]曾永超.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中使用的探索.六盤水日報,2008.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西山鎮大起小學)
編輯 卞良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