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云虎
作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不過,學生寫作水平和能力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在教學活動中,也沒有很好地重視、研究系統的作文教學法。一般來說,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忽視學生的個性、能力差異,總是從大的方面談作文寫作的技法,諸如如何審題、如何布局、怎樣讓文章出彩等等。往往是統一的模式、套路教學,沒有很好的調動學生寫作的興趣,推進他們的個性寫作、自主寫作。另一方面,學生往往把寫作當成任務,而不是表現自我的舞臺。他們匆匆忙忙作文,心浮氣躁寫作,于是往往空發議論,抒發假而空的情感,作文寫得往往文中無“我”,缺乏真情實感,內容蒼白,面目可憎。
素質教育理念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突出對學生思想情感的感染和熏陶。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對文本的情感意蘊的學習和探究。如在學習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時,我們要思考文中作文對母親、祖母、妻子這些亡人有著什么的情感,分析這些情感的異同,從而更深地挖掘歸有光這個勤奮苦學,少年名顯卻在科舉制度下郁郁不得志的讀書人的內心的凄苦。這樣,學生就能夠從歸有光的苦痛中體悟人事不如意的情感;在感受歸有光的親情回憶中感受親情的可貴、可親。
當然,學生能夠在作文中寫出真實情感不只是在課堂學習中獲得,還需要在廣泛閱讀中提高。一到作文寫作,學生總是要冥思苦想尋找素材,其實只要他們關注生活,將自己在閱讀中獲得寫作能力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就自然可以寫出情感深刻的作文。
1.關注生活,引導真實情感表達
在經濟、科技日益發到和發展的現代,多是獨生子女的學生多是在長輩的關愛下成長,他們衣食無憂,于是很少體會父母為生活打拼的不易。我在教授選修教材《現代散文選讀》“活生生的‘這一個”專題時,帶領學生們學習梁實秋的《我的一位國文老師》讓他們回想自己記憶深刻的一位老師,要求寫作這位老師的優點和缺點,寫出自己對他們的真實情感。將胡適的《我的母親》和劉鴻伏《父親》放在一起比較學習,讓學生們寫一篇對自己自己親人感恩的文章。如此,學生在寫作指導,范文引路之后大多能寫出有真實情感的作文。
2.加強閱讀,拓展閱讀積累情感
我們知道高中生課業負擔繁重,他們看上去沒有時間進行一些課外閱讀。但是我們的教材、《語文讀本》中有大量的優秀篇章。“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真情。”,任何一篇優秀的文章都是有情感的,因此,我們要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注意把握文章的情感,體悟作者情感表達的方式。當然,“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要引導學生利用點滴時間進行一些廣泛的閱讀,并在閱讀中做到精讀與泛讀想結合,積累與訓練相結合。這樣日積月累,學生不僅能夠在寫作中有素材,作文寫作有內容,更能寫出真情實感,以情動人的好作文。
3.加強訓練,合作批改增強信心
學生不會在作文時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還因為我們訓練的不到位,沒有有效的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因此,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就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的一些小事抒寫情感。如讓學生寫“記和母親的一次沖突”、“老師,您錯了”、“我們還會是好朋友”,這樣學生就潛移默化地意識到抒寫出自己情感的重要性。我們改變作文批改的通常做法,讓學生互評互改,在發現問題中提高自己,從而增強修好作文的信心。
總之,高考作文要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必須要寫出真情實感。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要用文本的情感感染學生,指導廣泛閱讀積累豐厚學生情感,必要的訓練提高情感表達的能力。如此,學生才能有情可抒,有感可發,從而寫出生活中的真情,表達體驗的實感,在高考中勝人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