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林
摘要:歷史文化名城開封水資源豐富,有“北方水城”之稱,龍亭湖是開封水系中的重要湖泊之一,開封龍亭湖與沿湖街區水陸相接,沿湖歷史街區的保護、開發質量直接影響景區的觀景效果,從歷史街區的概念角度對開封歷史街區的文脈和現狀進分析、設想,對景區的保護與開發將會有更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沿湖歷史街區;保護與開發;開封;文脈
開封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開封龍亭湖東沿湖街區,歷史文物分散,因此在歷史街區保護中,需要對其進行詳細分析,根據歷史街區的特性因地制宜地保護和開發。龍亭湖沿湖歷史街區保護與開發對于開封這座老城建設的發展,凸顯歷史文化,保持古城風貌,改善景區環境和居住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一、開封龍亭湖沿湖 歷史街區地理位置、文脈及現狀分析
開封龍亭沿湖歷史街區的地理位置位于龍亭湖東,既是臨湖又是歷史街區。從整體來看開封古城,開封古城具有中國傳統都城的建筑格局,其中軸線明顯,街道基本呈棋盤格布局,由古城墻圍合而成。從局部來看開封古城,開封龍亭湖東側沿湖歷史街區與開封宋都御街貫通。歷史街區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脈絡,其中的每一處文物都是古城的文化符號,都有其自身的獨特品質,代表城市的人文積淀和發展厚度。歷史文化街區的概念是在1933年召開的雅典國際現代建筑學會提出的,即歷史文化街區是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和街區,不可加以破壞,應當妥為保存。因此,歷史街區具備了保留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的特點。開封龍亭湖東沿湖歷史街區就包含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寺院、胡同和名人故居,其中有孟子游梁祠遺址、里城大街、寶珠禪寺、民國時期的民居、張登云故宅。城市文脈通過城市的歷史、人文、建筑體現出來。
開封游梁祠,是古城開封的歷史文化遺跡之一,是為紀念戰國時期孟子到魏國國都大梁游學而建立的。康熙二十八年改稱名撫祠,又在開封府文廟北,貢院之東,守道街之西,重新修建了游梁祠和游梁書院。游梁祠遺址在開封午朝門派出所對面,路南的鋼窗廠院內,保留康熙年間的碑,此外,康熙給游梁祠題的匾,“昌明仁義”,在開封一師院里,遺留的石碑是開封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見證。開封里城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原為八旗軍的駐防地,稱旗營,俗稱滿洲城。開封八旗駐防設置于1720年,是清代八旗駐防黃河防線的重要一環。里城大院現在留下的是傳說,實際只剩下街道名稱“里城大街”。開封寶珠禪寺坐北向南,為三進二重院落,為宋、清相結合的建筑風格。張登云故宅是開封民國時期宅院的典型,建筑風格古樸典雅,是中原傳統民居的精華。張登云故宅前院不大,形狀狹長,有南屋三間,東廂房兩間,西廂房三間,北屋三大間,都已破敗不堪,院落胡亂堆積著雜物。穿北屋向南進入中院即二進院,這是宅院內最重要的院落,正廳五間是當年主人居住的房間,明三暗五,還有東西廂房各三間。正廳屋頂為大花脊,由筒瓦垅、沿口、勾頭和滴水組成,房頂為七檁木梁架,檁上有方椽,房前有飛檐翹起的前廊,寬兩米,系仿宋建筑,既不礙采光,還可為正廳遮風雨。正廳木制窗戶,下部鑲裙板,上部為步步緊欞花窗格,窗格上還有雕花,也就是俗稱的“推窗亮隔”。這些古典建筑是城市歷史街區的“文化符號”,是城市歷史文脈中不可缺失的一環。
二、開封龍亭湖沿湖歷史街區保護與開發設想
歷史街區反映著文化的傳承和歷史的延續,顯示一定歷史階段的傳統風貌、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方式及地方特色。在歷經多年的大規模城市改造之后,許多有價值的、承載城市文化底蘊的歷史文化街區遭到破壞甚至已經消失,然而,歷史街區的原貌是具有用金錢無法衡量的歷史價值。目前這些歷史遺跡夾雜在民居之中,缺乏保護。民居與文物達到新老共生的共存狀態,需要合理的保護和開發達到共贏局面。
開封龍亭湖沿湖歷史街區保護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開封龍亭湖沿湖歷史街區保護措施與開發應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是保護,其次是開發。保護是針對古文物和有保護意義的建筑遺址和歷史街道,開發是對違章民居和缺乏建筑特點的民居進行拆除,并按照和周邊環境協調的傳統民居樣式進行改造。緊挨湖水的地帶應增加綠化,在城市中形成小氣候,值得參考的是現在的西湖湖畔周邊環境的整治。應更多植入綠化,如用開封當地特有植物形成特色風景,如開封的槐花,在春季形成槐花香飄古城和潔白如雪的嗅覺和視覺的感官享受,建筑與植物相互簇擁形成遮掩與顯露的和諧對比效果。
歷史街區中的古建筑是我國歷史文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不可再造的性質,對其引起足夠的關注并進行妥善的保護已刻不容緩。在文物和文化方面,加強保護,對待具有代表性的,有史料記載的古跡進行重建有其積極意義,使城市文脈完整,對古城的文化傳播有利。如,開封寶珠禪寺是保存比較好的佛教建筑。張登云故宅,應保留建筑原貌。現在的游梁祠幾乎沒有實物歷史遺跡,但他們是厚重的歷史根據,即便是殘跡也應加強保護。保護現有文物,重建歷史史料中記載的建筑,塑造新老結合的歷史街區是實現城市面貌物質和精神價值的道路。
在龍亭湖沿湖歷史街區開發方面,既有傳統建筑特點,又突出現代藝術特點,為傳統樣式的建筑注入新的血液,營造較為有情調的藝術小城生活空間氛圍,形成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蘊,可以寄托民俗藝術,在歷史街區保護與開發設計方面應融入民俗藝術。比如開封的舞獅、盤鼓、高蹺、旱船、嗩吶、鞭打陀螺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讓開封的歷史街區重新煥發新的活力。
三、結語
在城市化建設的背景下,傳統歷史街區的保護與開發面臨巨大挑戰。發揮街區歷史遺跡對物質、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在整體城市環境協調情況下,應采取街區綠化與保護延續建筑物、民俗特色重塑,從而實現開封龍亭湖沿湖歷史街區的合理保護與開發。
【參考文獻】
[1]劉賓,潘麗珍,高軍.沖突與反思—轉型期我國歷史街區保護的幾點思考[J].城市保護與更新,2005(09)
[2]黃治國.從駐防滿城到里城大院——開封駐防滿城的變遷[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6)
[3]朱怡帆,段煉孺.歷史街區古建筑保護的意義和方法初探[J].美術大觀,2012(02)
【作者單位: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