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銀舫
摘要:教學藝術往往體現出一個教師的人格魅力,它既是一種人文關懷,也是一種和諧的語言藝術。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往往能嫻熟地運用趣味之技巧,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學語文;趣味;藝術
劉國正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學既要有嚴謹的科學性,又要有感人的藝術性。”那么,中學語文教學感人的藝術性源自哪里?“情趣、理趣、諧趣”可以事半功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完成學習任務,起到點石成金的效果。
一、情趣
情趣即情調趣味。挖掘情趣美可以從經營靈活生動、幽默風趣的開場白開始。開場白是激發學生興趣的第一語言信號。如果說一節課是一幕波瀾壯闊的話劇,那么,教師飽含情趣的開場白,就是這幕話劇引人入勝的序幕。精彩動人的開場白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因此,富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懂得精心營造課堂的開場白,力求打響“頭一炮”。著名的語文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先生就十分注重課堂的導入。他的開場白往往親切而自然,幽默而莊重,其切入點靈動飄逸,讓聽眾耳目一新,極富感召力。
在教學中經常發現,一篇意境很美的散文,學生讀之卻索然寡味。原因之一就是學生未能充分感受、體味到文中的情趣,不能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的身心融入那特有的感情氛圍之中,當然也就不能領略到文章之美。但是,如果在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情趣后,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以郁達夫《故都的秋》為例,這是一篇著名的情調散文,把北國獨具韻致的秋景,描繪得淋漓盡致。筆者在講授時,首先激發學生的想象,喚起學生對秋的感受,然后認真體會課文的意境。如寫秋雨后的這一節: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而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可不是么?一層秋雨一層涼啦!”北京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筆者先請學生在印象深處尋覓類似的場面,通過暗示提醒,不少學生都在腦海中再現了秋天這習以為常的場景,然后請學生用方言表演出來,細細品味,再與課文結合起來。學生很快就感覺到這幅秋景田是多么的親切,生動,具有難以言傳的韻致,教學效果十分理想。這樣的引導,就讓學生進入了一個富有情趣的花園,讓他們在輕松的漫游觀賞中深為其美所打動,從而也使知識深深鐫刻在學生的心中。
二、理趣
理趣即表現哲理的審美情趣,它是藝術作品包涵了道與理的精妙意味。我們知道學生是非常喜歡名言警句的,一些學生的小本本上常記滿了類似的東西。所以教者只要稍加引導,學生就會有所體悟,被課文中的理趣所吸引,人書分裂的“敵對狀態”便蕩然無存了。
以《時鐘》一課為例,如果學生能發現其中的理趣,那么就可能找到理解、分析和欣賞這篇課文的契機。于是,筆者在課前選摘了其中的一些警句抄在黑板上。如:
憂愁是有誘惑力的,它是一種危險的優先權;有了它,筆者們往往就不再去尋覓別的更高、更符合人的稱號的權利了。當一個人同妨礙他生活的事物進行斗爭時,生活便會比什么都更加充實,更有意義。
這些哲理性很強的警句很值得玩味的。筆者請幾個學生對其中的幾句做了一些分析發揮,挖掘其理性的內涵。然后提問:“你們是否知道這些警句出自何處?”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課文,要求他們認真閱讀,劃出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加以理解體會,并進而分析全文。
當然,文章的理趣,既是為表達思想感情服務的,也是思想感情表達的藝術效果。作者的思想感情決定了理趣的性質、品味、風格。把握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從文章的整體上,從較高的層面上,觀照和品析理趣。閱讀中如果忽略整體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便不能準確地判定和品味文章的理趣。譬如,閱讀季羨林的《毀譽》,應從把握透辟獨到的見解:“古代豁達之人倡導把毀譽置之度外”。筆者則主張把“毀譽置之度內”入手,進而品味文中與眾不同的毀、譽之理。
三、諧趣
諧趣即詼諧的趣味。利用知識本身的諧趣進行教學是消除課文與學生對立的第三種做法。眾所周知,有趣好笑的事總是容易記住的,毋須任何意識上的強迫命令。而知識本身就常常充滿了諧趣,它能讓人驚訝、意外,進而又讓人會心、莞爾一笑。基于此,筆者進行了諧趣教學。
試以造字法的教學為例。由于象形字、指事字本身具有圖畫性格,因而顯得極其天真有趣。當筆者將大象畫在黑板上時,學生都被吸引住了。當大象圖案化,再抽象化到“象”字時,學生似有所悟,而一經點明則都恍然大笑。又如,詞義的變化十分復雜,但這種變化又十分有趣。時間像魔術師,會將一個詞的意思變得面目全非,出人意料,讓人驚異,讓人發笑。如果教學中注意不到這種有趣的現象,教、學雙方都會枯燥無味。如要記住“莫”通“暮”,教師不能簡單地交待一下說“這里‘莫通‘暮”,而應從“日落草中”說起,再到現在為什么會寫成“暮”,這樣掌握起來就有趣多了。
諧趣是一種悟性,也是一種才情,它常常表現為一縷含情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一段優雅的體態,一次睿智的寬容,一個別出心裁的設問等等,夸張與調侃是其顯著的外在特征。這些技巧能誘導學生探究,產生豐富的聯想,讓學生輕松釋難答疑。據說魯迅一次在北大向學生講《紅樓夢》時,突然向學生發問:“你們愛不愛林黛玉?”一下子講臺下像炸開了鍋,提諸如此類的問題是學生所始料不及的。先生如果這樣發問:“筆者們應該如何評價林黛玉這個藝術形象?”這就毫無幽默可言。后來,學生又反問他:“周先生,你愛不愛?”魯迅坦然回答:“我嫌她哭哭啼啼。”這一回答詼諧無比,一個“嫌”字深刻地剖析出林黛玉由于寄人籬下而形成的多愁善感、抑郁猜疑的個性。
【作者單位:湖南省澧縣澧澹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