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新強
素質教育是以2l世紀培養人才需要為目標,多角度、多方位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知識上、能力上的教育。實踐證明,實施素質教育的最有效、最主要的途徑是學校教育。作為學校教育,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組成的。教育心理學認為,教學的中心地位是“學”而不是“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因此,要提高歷史教學質量,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有必要探討學生的主體作用,探討在歷史教學中如何落實主體性原則的問題。
歷史教學的主體性原則是指歷史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智力、能力、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必須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現代化要求,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規范、組織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生自身內在的教育需求,提高歷史教學質量,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筆者認為: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主體性原則關鍵在于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基于這一認識,在教學實踐中要在預習、上課、復習、作業四個環節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維。
一、認真預習,勤于思考,著重基礎
歷史課本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材料,是使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的主要依據。所以在預習時,教師要教會學生閱讀課本。閱讀是“學習之母”、“智慧之源”,是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載體。具體的做法是:
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的引言、章、節、目和大事年表,讓學生初步掌握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特點,以及每件大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影響等,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其次,閱讀課本正文,要求學生做到“讀”、“思”、“劃”三個字。讀,就是了解本節教材的大意、具體內容、重點和難點。“思”,就是邊讀邊想,對史實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從而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劃”就是邊讀書,邊在課本上的重點內容和詞句上做記號。
再次,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的歷史地圖和插圖,增強形象思維,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最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正文下面的注釋,了解不同學術觀點,提高興趣,拓寬知識面,加強對正文的理解。總之,預習階段要“俯而讀、仰而思”,“讀”要到角到邊,“思”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達到夯實基礎的目的。為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應要求學生寫學案。
教師上課,須先備教案。同理,學生要學好課本,提高學習效果,有必要備好學案。為此,平時教學時,要求學生在預習階段的閱讀過程中,嘗試著備學案。學案的內容包括:
(1)學習本章節的目的;
(2)本章節的基本知識、重點和難點;
(3)各知識點之問的內在聯系和歷史發展的線索;
(4)小結;
(5)學習回顧。通過閱讀和備學案,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
二、專心聽講,積極參與。提高能力
從知識角度講,上課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繼承人類知識財富,并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認識能力的活動。中學生每天學習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課堂里度過的,因此提高課堂效率十分重要。如何提高課堂效率?關鍵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讓學生當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全部活動,不當旁觀者。具體說,就是要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要認真觀察老師的每一個言行,要大膽發表自已的看法,認真參加討論,有選擇地記筆記。為此,要注意做好如下兩點:首先是指導學生學會聽課。即要會聽開頭,會聽新知識,會聽小結。其次,要求學生在原預習環節寫成學案的基礎上,根據教師授課內容,以及同學回答問題的思路,重點對照、審視、補充自己的學案。特別對老師授課、同學回答問題過程中與自己學案不同的地方,要深入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見,多問個為什么,矯正思路,以準確掌握本章節的基本知識、重點、難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及歷史發展線索等。
三、及時復習,強化記憶,鞏固知識
以往的課后復習,由于沒有嚴格的檢查制度和作業量的偏多,所以復習環節往往成了學生可有可無的學習任務。在強調學生主體性原則的情況下,有必要抓好復習環節。課后復習要做的事很多,重點要求學生做三件事:嘗試回憶,看課本和參考書,整理學案。
3.1嘗試回憶
就是要求學生獨立地把課本內容和老師上課的內容回想一遍。嘗試回憶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是新舊知識相聯系,做到“溫故”而“知新”,避免“溫故”而“棄新”;
(2)是梳理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結合。通過嘗試回憶,對所學知識作一次梳理,使歷史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3)是重點知識與一般知識相結合,做到對重點章節、重點歷史事件勤思考、深理解,對一般章節、知識不忽視;
(4)是回憶教師講課時思路、線索和同學回答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矯正自己的思維偏差。
3.2看課本和參考書
課本是教師教、學生學的依據,在對課本知識全面閱看的基礎上,對于上課時已明白和理解的部份要少花時間,而應把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嘗試回憶時想不起來、記不清楚、理解模糊的部份。關于參考書,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選好參考書;要在閱讀課本并對所學知識有個基本理解之后,再去看參考書;要圍繞學習的中心內容去看參考書的相關部分。參考書上和課本、老師講得一樣的,一掃而過,如有從不同角度加以解釋或深化內容的,或擴展知識的,要仔細閱讀,爭取學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法對同一問題加以理解。
以上是筆者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對初中歷史教學中貫徹實施主體性原則,改革傳統教學四環節和教學方式的一些實踐與思考,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