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記得一個星期五,我在教完五年級上冊《古詩兩首》即《尋隱者不遇》和《所見》后,安排學生回家后要背誦,下星期一檢查。原本以為這樣的詩很簡單,五年級的學生都可以輕松背下來,沒有想到,在星期一檢查中卻發現有一半的學生背不下來。還有一位學生顯然一點也沒有復習,但為了應付我的檢查,在那兒裝腔作勢地“背”,背不出來就編,居然把“意欲捕鳴蟬”編成“意欲捕小鳥”,搞得全班哄堂大笑,課堂秩序大亂,把我氣得滿臉通紅,我強壓怒火,勉強完成下面的教學任務。
下課后我找來這位“調皮蛋”和不會背古詩的學生,氣憤地問,這么簡單的短文為什么不會背。起初,學生看我正在氣頭上,都低頭不語,看我語氣緩和下來后才道出其中原因。原來,這些學生一是不喜歡背課文,二是不知道怎么背課文,三是認為背課文枯燥無趣。那位“調皮蛋”說,明知道自己背不下來,但為了自己的面子只好惡作劇了。
如何有效地完成教學中要求學生背誦的課文,實現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師重要的職責。獲得這個信息之后,我也進行了反思,一是教師要加強語文教學的教育意義,二是要培養學生讀背課文的興趣,三是要有效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一、學生對讀背課文的想法和感受
通過在本班的調查表明,86.3%的學生認為讀背課文很重要,但是是個負擔。67.5%的學生不想讀背課文,他們對此不感興趣,基本上是迫于教師的檢查和一些家長的督促,才不得已而為之。
調查還表明,71.3%的學生表示不知道怎么背課文,并認為背課文太難了。36.5%的學生對讀背課文有反感,認為反復讀背課文太無聊,無意義。26.5%的學生渴望教師能指導如何能輕松一點或有更好的方法讀背課文。
二、我的改進策略
1.改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所謂課上得有趣”,就是指: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
所以,我嚴格要求自己,在備課上狠下工夫。我備課的目標除了把握課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在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做文章。
如,在《黃鶴樓送別》一課教學中,初步學過這一文后,我問學生,這一篇文章美不美?學生一起回答:美!我又問為什么美。有的學生說語言美,有的學生說情意深。我趁勢引導說,那么有哪些優美的詞語,你們能找到嗎?學生立刻爭先恐后地說出來,如:煙雨迷蒙、繁花似錦、俯臨長江、飛檐凌空、仰望藍天白云……
當有一位學生說李白的這首詩很美,我就趁機問,李白問什么能寫出這首好詩。學生自然而然地說,他是大詩人,肯定能寫出好詩。我笑了笑又接著問,李白和孟浩然的情意如何,學生馬上說很好、很真。我不失時機地總結:有這么多美的詞語描寫當時的情景,說明當時的場景一定很美,而且又有這么真的情意,他們的思想境界一定有很大的提升,這為孟浩然說出精辟的美言和李白作出這么美的詩句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你們同意我的觀點嗎?學生都異口同聲地說:對!我立刻鋒芒一轉問,那么我們有沒有必要把這篇美文背誦?學生都愉快地回答:有必要!要背誦!
通過檢查,全班學生都能流利地背誦本篇課文。
2.突出課文的教育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上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因此,我在備課時,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還突出課文的中心思想和教育意義,讓學生明白我們為什么要背誦這些課文,從這些課文中我們可以收獲什么。如:
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的課文:
《歌唱二小放牛郎》《鳥島》《臺灣的蝴蝶谷》《問銀河》《北大荒的秋天》《拉薩的天空》《東方之珠》《美麗的南沙群島》《廬山的云霧》《天安門廣場》《我們愛你呀,中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再見了北京》……
突出自然美、陶冶情操的課文:
《月亮灣》《小露珠》《槐鄉五月》《秋天》《泉城》《九寨溝》《霧凇》《黃山奇松》《春光染綠我們雙腳》《草原》《美麗的丹頂鶴》《水鄉歌》《云房子》……
突出熱愛生活的課文:
《快樂的節日》《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讓我們蕩起雙槳》《雪兒》《少年王勃》《只揀兒童多行處》《二泉映月》《鄉下的孩子》……
3.幫助學生掌握背誦方法
作為教師,應該設身處地地為學生學習著想,教師認為很簡單的事情,往往對學生而言還是很難的,因此,如何幫助學生輕松有效地、背誦課文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縱然方法很多,我還是為學生提供一種“信息鏈”的背誦方法。即,記住故事中每個情節的關鍵詞,并按順序排列,利用關鍵詞的提示回顧其具體內容,這樣有助于背誦。
如,五年級下冊《在大海中永生》一課,我和學生通過學習理解課文后,根據故事情節和段落,列出以下關鍵詞:
開頭:
(1)時間:1997年3月2日
(2)地點:北京西郊機場
(3)事件起因:把鄧小平骨灰運送大海
事件發生、經過:
(1)飛機飛向大海
(2)感慨:四個“也許”和“超越”
(3)“骨灰撒向大海”
(4)情景心理描寫:水天一色、波翻浪滾
(5)鄧小平的語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
結尾感慨:
(1)三個“同在”
(2)結束語:衷心愛戴
在深入學習課文后,根據“信息鏈”中關鍵詞的提示,學生可以較為輕松地背誦該課文。
4.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會兒童利用自由支配時間,不是靠口頭解釋,而是要靠組織活動,靠示范,靠集體勞動。”
學生放學后回到家究竟應該做什么,怎樣安排,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有的家長對學生放任自流,如,拼命玩電腦游戲、無休止地看動畫片,甚至認為學習就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已,這是很極端的。我認為,學生可以看看動畫片,玩玩電腦游戲也無妨,但不要放縱、不要無休止,應該適度。
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學習,充分注重課堂學習時間,以學校學習為主,并堅持每天在家學習一小時左右,有作業時就盡快完成作業,沒有作業時要進行復習和預習,包括熟讀課文或背誦課文,而且復習要有計劃。如,做完功課后要復習當天學習內容,而后要有預習的習慣。
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一是家長要積極配合,二是教師要了解和掌控。教師完全可以從學生完成作業的狀況、功課復習及預習的情況看出來。另外,和學生積極溝通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只是看教師是否有耐心、是否持之以恒。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公園巷小學)
編輯 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