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晶
摘 要:信息技術課作為一門新學科,其教學需要生活化,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
新課標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實更多的生活案例,幫助學生學會運用信息技術工具來處理各種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多地考慮將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并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豐富有趣、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使學生學會在學習中體驗生活、感受生活,最后將自己的學習結果轉化為生活經驗。實現“源于生活,融入生活,用于生活”的生活化教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生活化;教學;學習;知識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他認為,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導讓每一個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以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倡導教育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就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源頭活水”。
一、走進生活,使信息教材生活化
由于客觀和主觀的原因,各個地區存在著地域、風俗和生活上的差異。因此,教材的編寫難以使教學內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實際,這就需要我們創造地使用教材,優化教學內容,使教材更具生活化。
根據北侖的地方特色,生活中所熟悉的建筑物、風景、新聞、風俗、游樂場所等,都可以成為我們上課的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上課積極性,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在學習Word的教學時,我設計了一課《走進北侖》,讓學生在體驗地方特色的同時,掌握在Word中處理文字和圖片的技巧,課堂上氣氛活躍,學生興趣盎然。
二、走進生活,使信息教學生活化
信息教學生活化即指要把信息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作學生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這就意味著信息課堂教學既需要關注個體的日常生活,又需要去建構個體的可能生活。
1.教學導入生活化
當信息技術課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時,信息技術課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讓“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因此,新課的導入,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知識出發,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選擇學生身邊的、熟悉的、比較感興趣的事物進行引入,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感受信息技術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在生動熟悉的現實情境中開始信息技術的學習。
教學導入“生活化”的三種模式:周圍環境導入、社會焦點導入和生活需求導入。
周圍環境導入就是以學生生活、學習的真實環境導入。如,他們所在的學校、家鄉周圍的景物等進行導入。在學習《認識多媒體世界》這一課時,我用“學校簡介”的一段視頻進行導入,這段視頻中的素材都取之于學校周圍的環境,簡介聲音也是由老師錄制的。當學生觀看視頻時,發現視頻里面的景物和聲音都是自己熟悉的,頓時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想讓你們自己的聲音也出現在電腦里嗎”進而帶學生走進多媒體世界,認識媒體播放器和錄音機的使用。
社會焦點導入就是以最近社會流行的非常熱門的話題進行導入。今年的世博會是民眾最關心的話題。在學習瀏覽器的教學時,我設計了一課《網上游世博》,以世博為主題進行導入,讓學生通過瀏覽器把自己喜歡的有關世博的文字和圖片信息下載下來。在課堂上學生興趣十足,尤其是對“海寶”印象深刻,課堂氣氛活躍,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獲取、整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又加深了對世博的認識。
生活需求導入就是以學生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導入。在學習搜索引擎的教學時,我在學生處了解到科學老師要他們搜集某些植物的資料,他們正在為此犯愁。針對這一點,我在課上就引導學生通過搜索引擎去搜集他們想要的資料。整堂課,學生目的性明確,聽課時注意力集中,教學效果也顯著提高。
2.教學過程生活化
教學過程的生活化就是說教學過程要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每個知識點都體現了一定的生活需要。在信息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據生活需要獲取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與老師一起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與周圍的同學共同探索。此時此刻,學生不僅學到了信息知識,而且還能幫助別人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并不斷地獲得了生活的成就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培養出學生獨立探索、勇于開拓的自學能力。
3.教學活動生活化
在信息技術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會接觸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名詞,由于小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所以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此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聯系生活,找到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使這些概念、名詞變得通俗易懂。信息技術概念十分抽象,對于小學生來說,從生活中尋找概念原型的過程,既是建立正確表象的需要,也是讓概念走向生活的需要。在學習文件與文件夾概念時,我就把“文件夾”比喻為“家”,“文件”就是擺放在家中的“家具”。這樣,學生就在生活中找到了這個概念的原型,很容易就理解了文件與文件夾的區別。
4.教學評價生活化
信息技術教學的評價有別于其他學科的評價,要在評價的內容和方法上進行改革與創新,要積極提倡評價的“生活化”,即要注重平時的操作與實踐的評價,注重過程的評價,以“生活”的眼光去評價。在評價的內容上要改變只評價學習結果的狀況,做到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既要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又要評價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要評價他們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種種非智力心理因素,以培養學生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評價的形式要民主,即以學生評價為主,有效地開展小組評價、自我評價,教師在評價過程中主要起到點撥、啟迪、調控評價的作用。
三、回歸生活,提升學生信息素養
新課標把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根本目的。把信息技術融入其他學科作為教學的方向,因此,要盡可能的實現信息教材與其他學科的有效整合、與日常生活的緊密結合,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信息技術的時代性和基礎性工具特征。
在學習畫圖軟件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在節日來臨之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給親人、朋友送上一份自己設計制作的個性賀卡,表達心中的美好愿望及祝福。
在學習用Word排版、美化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所學知識為班級黑板報的排版設計出謀劃策,集眾人的力量,設計一份完美的班級板報。
在學習制作課程表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所學知識自由創作,最后評選出最漂亮的課程表打印出來,作為獎賞獎勵給學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從科學世界走向生活世界,是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只有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拉近教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才能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過程中,促進每位學生的全面發展。才能讓生活這個“源頭活水”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流淌,形成一泓清渠,讓知識的種子深埋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健康、快樂地成長,并結出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胡曉風.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2]鄭子罕,李偉.中小學信息技術[M].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華山小學)
編輯 劉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