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教師研讀課標教材,分析教情學情,精心設計教法,有效引導學法,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健康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品質。可以說,有效是課堂教學的生命,高效是師生追求的目標。學生學到什么?得到什么?為未來成人成才打下良好基礎,這是任何教學改革都必須首先要重視的問題。
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啟發引導學生學到有利于自己發展的知識、技能,獲得影響今后發展的價值觀念和學習方法,而且要支持鼓勵教師不斷探索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數學課堂除指導學生進行必要的文本對話、知識交流外,還應打開同學間情感交流的窗口,師生共建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回歸于生活。在教學中我嘗試這樣做:用學生身邊最熟悉的具體事件、新鮮有趣的事件切入課題。通過學生觀察、分析、操作、判斷和推理,能與師生密切交流、探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能解決問題。
一、以“做”引“說” , 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探索與交流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索交流自己的理解,經常出現學生小手高高舉起,爭相發言的動人情景。如教學面積認識時,先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制做邊長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比一比看誰做得好,誰能正確說出它們的面積。引導學生觀察在教室內,那些實物像正方形,大概面積是多少?讓學生回憶在日常生活中還在那些地方見到過這樣形狀和大小的正方形實物。接著,指導學生用自己所做的實物來量一量課桌面、手帕面等實物的實際大小。學生有說對的,有說錯的,有量對的,有量錯的,我都及時予以表揚鼓勵和啟發更正。這節課學生學得很認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以“動”牽“思”,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兩位數乘法時,先讓學生分成四人一組,討論各自的算法,看看同學們是怎樣計算出結果的。算法不同,其結果是否相同,如果出現不同的算法,要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和算法。有的是從高位算起的,如果要進位該怎么處理。有的是從個位算起的,先算個位是幾個幾,再算十位是幾個十,最后算百位幾個百;還有的是用第二個因數分別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數,然后把所有的積加起來。雖然計算過程不同,但結果相同,這時我就給同學們講一種最容易算對的豎式計算方法。同學們很快就掌握這種計算方法。我告訴大家這就是乘法豎式的計算過程。同學們學的很輕松又容易掌握計算方法。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以“味”促“情”, 體驗學習數學樂趣
達爾文說:“興趣可以引起人的新異性,激起探究世界的熱情和力量”。將數學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活動之中,符合小學生好奇、好勝和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征。
在教學條形統計圖時,先讓學生明白條形統計圖的作用和好處,在什么情況下運用,該怎么用,以及它有哪些特點。如街道某批發商想請我們幫他制作一個2013 年五月份銷售礦泉水的條形統計圖,其數據如下:上旬銷售500瓶、下旬銷售800瓶、中旬銷售700瓶。該怎樣幫他繪制這個條形統計圖?并能很快的回答提出相應的問題。我在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例題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學生興趣高漲,很快的繪制出了讓大家滿意的條形統計圖來。學生完成后爭先恐后的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教學分數乘法時,我出了一道趣味習題:西天取經路上,師徒四人化齋,遇一高人說:有一籃蘋果60個,自己留3個,其余按1/3、1/4、1/5和1/6分給你們四人,若每人分不到整數就別拿走一個。這時學生討論、各抒己見。突然有一位學生說:“施主還有3個蘋果,是不是先拿來湊數分分看。”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動手一分,果然四人分得20個、15個、12個、和10個,與孫悟空算的結果相吻合。孩子們從中找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四、從“學”到“悟”,感知數學就在身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我們要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了解有關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讓學習貼近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在教學學生乘船時的簡便乘法:我用電子白板展示周日大家去游玩的動態場景。大船一次能乘18人,小船一次能乘14人,大船一次30元,小船一次27元。現在有學生和老師46人。應該怎樣來乘船劃算些?同學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很快說出自己的乘法和思考過程。學生說的清晰明了,算法很符合實際。不難看出學生對身邊的數學很感興趣。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的倡導下,教師要徹底改變以前單純傳授知識為手段的做法,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給予更大的關注。努力創造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使自己的課堂更富人性化,更具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