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先義
初中語文課程可以滲透許多其他學科知識,就教材本身來說,涉及面廣、涉及事物之多,是其他學科無所比擬的。因此,如果語文教師在研究教學的同時,能適當地兼顧邊緣學科知識的滲透,讓學生在學習中能運用其他學科知識來解決語文學科的問題,就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聯系化、科學化,做到以較少的時間學到較多的知識。這也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筆者就自己十幾年的教學實踐,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學科滲透
教學。
一、數學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學好語文,可以使人的思維正確、思路清晰,提高分析、判斷、推理、組織、綜合的能力,這也是學好數學的關鍵,語文教材中不少內容與數學知識有關,如《統籌方法》,本文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就是為我們講述了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再如,教“肯定句和否定句”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借用七年級數學有理數的乘法的 “正正得正,正負得負,負負得正”的法則來學習,就能簡單、明了、準確地判斷出陳述句中的肯定句和否定句。
二、拓展歷史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俗語說:“文史不分家”。古代的詩、詞、曲賦和大批文言文的作者、作者的生活年代、寫作的時代背景、文章產生的過程等歷史知識都與語文教學息息相關。這些文史知識,涵蓋到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因此,在教學中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詩歌教學中,介紹詩歌產生的背景等,有助于理解詩歌在當時的進步意義,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比如,在講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君子于役》時,就要介紹它所處的時代背景——春秋中期,以及當時奴隸的命運,在此基礎上,來講授詩歌的內容,學生就易于理解、接受,有利于古詩詞的教學;再比如,講授《活板》(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一課,介紹作者沈括和他的《夢溪筆談》時,就可以介紹一些科技發展史,有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了解說明的順序、對象、特點等。因此,滲透歷史知識,是提高語文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環節。
三、拓展地理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地理學科知識向語文學科滲透,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尤其突出,如《大自然的語言》、《看云識天氣》《臥看牽牛織女星》《月亮上的足跡》等。要教好這些課文,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深入了解相關地理知識,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把握住教學的重點,但不要把語文課上成地理課。例如,上《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可先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和《中國地理》中的“地球的五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的有關知識。上課時可以先展示有關的掛圖,讓學生對地球上五帶的劃分、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形成原因等有立體感的印象,找出我國在地球上所處的位置,然后引入課文的內容: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古今的差異),最后強調研究物候學的意義。這樣,通過地理知識的滲透來促進語文教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再如教學《三峽》一課時,就可以結合地理知識講解,以便學生對三峽的地形、地貌有明確的認識,從而更能感性認識到三峽險峻美,更利于教學進一步展開。
四、拓展物理、化學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初中語文教材中,牽涉到理、化知識的有《在聲音的世界里》、《萬紫千紅的花》等,雖然篇目不多,但從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來說,也是不可忽視的。《萬紫千紅的花》既有生物知識,如色素、花瓣、胡蘿卜素等的介紹,又有理化知識的運用,如花青索遇酸變紅、遇堿變藍的現象,花內色素隨著溫度和酸、堿的濃度變化而變化等原理,最后說明了人們愛花的原因,通俗易懂而又富有詩情畫意,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在教學《社戲》(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夏夜行船”一段時,可以強調“……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一句,引導學生思考這一句是如何形象貼切而又含蓄地表現出了船行之快的?要求學生結合自己坐船(車)的體驗談談其是如何感覺船(車)行駛(物體運動)的快慢的,從而引出判斷物體運動的狀態,與選擇參照有關這一原理。文中觀察者以行船作參照物,因為他與船的位置沒有任何變化,覺得船走,而是河岸的山迎面而來,于是便產生了“連山向船尾跑去,我卻還以為慢”的判斷結論。這里就滲透了物理的相關知識。再如,“游云西行,而謂月之東馳。”、“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以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不疑行船動,唯看遠樹來。”等古詩文都涵蓋了物理中的“參照物”原理。
五、融入音樂、美術,讓語文學習更加愉悅
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結合美術中豐富的色彩、音樂中美妙的旋律,給學生多方面的刺激,對于提高學習效事是不無裨益的。這一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眼、耳、口、手、腦等多個器官的功能,使之全方位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達到聽、說、讀、寫、思等浯文綜合能力的訓練和提高.除此之外,它將左右腦協凋起來,同時開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雙重活動。我在教讀《送元二使安西》一詩時,為了把學生帶入詩人那個特定的歷史背景,把握全詩的內容及詩中所蘊涵的深沉的思想感情,將音樂、美術引入語文課堂的方法,通過自讀、聽讀、視圖三個環節來完成。具體步驟:自讀全詩,總體了解全詩內容;聽讀配音朗誦,體會音樂語言表達出的情感色彩,從聽覺中感受詩的悲傷、哀婉的氣氛,把握詩歌主題的總基調;投影出詩的前兩句的畫面,學生更直觀理解詩的內容。美術、音樂與語文的有機結合能變無意為有意、變無形為有形、變枯燥為生動,使學生主動、活潑、全面的發展成為可能。這是學生年齡特點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能適當地把其他學科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并把握好“導”的時間、內容、方法,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又能培養學生融合各學科知識的能力,這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無疑不是一個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