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式,逐漸取代模仿,在中國電視界成為常態。不管坊間怎么不屑,對于一個行業來說,這都是進步。實力強大的美國電視業,其熒屏上熱播的也多是引自英國、荷蘭乃至澳大利亞的模式節目,比如《美國達人》《美國之聲》《謝天謝地,你來啦》等。
不過,進步了,不意味到位了,中國電視人依然在路上。
現在,怎么走
外埠的節目模式,對于中國電視界來說,已不再是天邊的月亮遙不可及。各地各級電視臺,去歐洲去美國去日本去韓國考察過N次,各種國際電視節(如戛納)再加上IPCN、世熙等公司機構,想引進一檔品質尚可的模式節目,并非難事。
可關鍵在于,引進之后如何作為。若是僅標榜正版之名,在今日意義不大。更重要的是,對于生產主體而言,通過“節目寶典”的學習、洋人監制的講解、節目彩排中的演練,以及在節目錄制中的吸收和微調等環節,得其精華——幕后生產機制的再造升級,價值更大更深遠。面對收視率的大考,僅參考模式,不貼地思考、反復琢磨,只能算是背考試大綱;只有在生產機制層面有所突破,方能舉一反三。
生產機制不是自生自滅的,它的實踐主體是節目團隊。通過引進外埠模式、學習優質經驗,節目團隊的能力在累積,且這種累積效應持久。比如,星空傳媒旗下燦星制作能夠做出《中國好聲音》,得益于同一團隊在之前三季《中國達人秀》節目中的歷練和反思。如果說達人模式是只“大魚”,那么,《中國達人秀》給予燦星制作的是“漁”之術和道。這樣一來,內容產品不僅是有品牌的,生產團隊自身的品牌也由此建構,于是,更多的項目機會落到燦星制作頭上,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在2013年,燦星出品的央視一套《舞出我人生》《中國好功夫》,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娛樂夢工廠》,東方衛視《舞林爭霸》等節目,是為明證。
反過來,因為模式成為常態,許多引入模式的機構普遍遇到一個問題——找誰來做?現在是節目模式多,優質團隊少。這種狀況也證明“節目模式引進——生產機制再造——節目團隊建構”鏈條的重要性。
因為“有模式沒團隊”的尷尬現狀,可以想見,即便引進優質外埠節目模式,但能夠“出頭”的模式節目也不會太多。另一方面,聰明的中國電視人也逐漸覺悟:在幾乎涵蓋各類別、各形態的外埠模式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不適合中國國情、社情、觀眾情的。比如與我國宣傳管理政策不匹配的高額獎金類節目等。
最后,再深入全球節目模式流動的本質,即對于文化傳媒生產的品牌化處理。想明白這點,文化傳媒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可加入品牌化處理的考量。誠然,模式在中國乃至全球都不是一個大生意,真正有識的文化傳媒業者不該也不會只盯在這一點上。以《中國好聲音》為例,它就不僅僅是一檔優質的引進模式節目,因為“好聲音”在中國的品牌效應,也在商業演出、企業代言、視頻業務合作、移動業務合作、游戲業務開發、影視劇拍攝等多個文化傳媒領域同時拓展。哪怕僅僅在節目領域,從“選人”的“好聲音”也延伸到“選歌”的“好歌曲”。
接下來,往哪走
從模仿到模式,是一種進步。在這一前提下,為了今后不走岔路,我們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不要急于輸出。筆者曾上過一檔討論中國電視現狀及走向的節目。有一“老專家”嘲諷所有引進的模式節目, 并拋出民族主義論斷:要做自己的原創節目,要盡快走向世界!
做自己的原創節目?這一點,我非常認同。但盡快走向世界?我的看法是:為什么要走向世界?還盡快?若從產業化角度思考,如果外埠市場明確能夠帶來收視和收入方面的利好,當然要走出去。但事實呢?我們看到,全球影視市場的熱土就在中國。當好萊塢大片頻頻加入“中國元素”,力圖在中國掙得大票房;當知名節目模式公司在歐美發展疲軟,異常重視中國市場開發,甚至有些版權糾紛都考慮到“中國特色”而不了了時,家門口的地界,就應該成為中國電視業者首先考慮的范圍,何必舍近求遠,讓洋人輕松地賺、得意地笑呢?
立足中國,從模式到原創。我非常認同和呼吁原創節目的繁盛,但“一口吃不成胖子”的道理眾所周知。正是有了《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舞林爭霸》等節目的多年積累,星空傳媒現在才敢說“我們要開始原創”,才敢做諸如自創模式的《中國好功夫》《中國好歌曲》。但我們也深知,即便是做原創節目,首要的也是在中國電視市場上獲得充分的收視和美譽度認可,然后才考慮向全球輸出自己的優質節目模式。
綜上,可以歸納為“三步走”:第一步,繼續做好做精引進模式節目,全國形成若干個優質生產團隊,按市場規律,雖激烈卻良性競爭;第二步,開始原創節目的精品化拓展,進一步擴大本土電視市場份額;第三步,優質的“中國創造”節目模式進入全球電視交易市場,類似流行音樂領域的k-pop風潮。
最后,還是要提到政策。廣電節目生產的路往哪走,在中國,還是離不開政策面的考量。制播分離,要進一步充分落實,需要廣電政策以及電視臺體制變革的支撐,“禁令”或“霸王合約”頻頻,會傷害有市場競爭力的生產主體(特別是體制外)的信心和動力。比對英國業態,為什么他們有那么多優秀的節目創意公司和優質節目模式,這與其傳播政策的支撐和鼓勵息息相關。此外,若能再往深處突破,是否優質的節目公司能基于清晰的市場化和風險博弈規則,獨立運作已有的電視平臺,特別是那些尷尬生存的三線衛視?這也需要政策的“護航”。至少在目前,還是壁壘重重。但也正如星空傳媒內部常常說的,“即便你躺在陰溝里,也要仰望星空”。只要能為轉型社會的民眾提供優質的電視節目產品,只要能為中國廣電產業的健康和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我們就應該與廣電政策的制定者和監管者的價值理念不沖突。若一切順利,屆時回頭看模式,會發現其只是這條大道上諸多路標中的一個而已,何妨吟嘯且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