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巍

2013年4月16日-23日,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相比前兩屆,本屆活動在板塊設置上更趨完備,電影節還首次設置競賽單元“天壇獎”。此外,活動在“To B”的電影市場和“To C”的展映環節兩端也有較明顯進步。
在走過三年后,北京電影節基本搭建起了一個在全面性方面達到國際標準的平臺,當前挑戰更多在活動的專業性與針對性等“內功”層面。要長遠發展,北京電影節需要更多耐心和持續努力。
“三年級生”
“三年級”電影節最主要的變化有三個方面:前兩屆的“電影洽商”升級為“電影市場”;普通觀眾參與性和體驗性提升,尤其是在影片展映等環節;新設立競賽單元“天壇獎”。
作為北京電影節的主體活動之一,“電影市場”涵蓋了市場展示交易、項目創投及洽談、產業項目路演、簽約儀式、市場放映、研討會和行業沙龍七大板塊,各項目間的設置更趨完備。
除了市場環節,本屆電影節在親民性方面的發展也值得肯定。之前的電影節上,很多影片的放映往往一票難求,這一情況今年有所改變。本屆活動首次開通網上購票平臺。電影節總共放映了260余部中外影片,觀眾通過開放的售票渠道可買到多數影片的電影票,這極大擴展了活動在本地觀眾中的影響力。
電影節的長遠發展,本地觀眾的支持非常重要。
出任本屆“天壇獎”評委的多倫多電影節藝術總監卡梅隆·貝利(Cameron Bailey)就認為,觀眾的參與對電影節至關重要,即便是對于多倫多這樣以市場交易為主的電影節來說也是如此,“對北京電影節來說,當前最重要的是要讓本地觀眾有機會在影院看到更多、不同種類的電影。”在貝利看來,通過電影節這樣的活動,讓本地觀眾保持對全球各地不同種類電影的興趣,對中國電影的發展也很重要。
本屆電影節的一大新增看點無疑是新設置的競賽單元。根據組委會的介紹,首次舉辦的“天壇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531部電影報名,最終有15部電影入圍角逐,除了中國本地的兩部電影,大多數入圍片來自歐洲。
對于北京電影節來說,評獎環節的設立使其補足了目前國際電影節常規的所有單元。不過作為競賽單元,首次舉辦的“天壇獎”還不完善。相比其他國際電影節的同類單元,“天壇獎”的選片在廣泛性和及時性方面仍差距較大,即便是來自中國本地的《一九四二》和《萬箭穿心》,也都是去年的“老片”。而國際參賽片中除了《愛》(Amour)之外也均無太大名氣,對媒體和觀眾的吸引力不足。作為去年戛納的金棕櫚獎得主,《愛》的參與更多屬于“友情支持”。此外,“天壇獎”在一些細節層面也有待完善,評委會主席米哈爾科夫(Nikita Mikhalkov)就建議減少獎項數量以提高其含金量,“15部電影就10個獎是多了一點。”
當然,“天壇獎”是首次舉辦,對其的期待應更有耐心。“多倫多做了38年,戛納已經66屆了,這些大電影節都是通過多年努力逐步做起來的。天壇獎不可能在3年之內就和這些做了幾十年的活動平起平坐 。”今年的另一位國際評委、 澳大利亞制片人杰夫·布朗(Jeff Braun)說。在他看來,對北京電影節的發展,各界的期待都需要更理性一些,“北京很有潛力,但是電影節的長遠發展需要持續的努力和耐心”。
升級版“電影市場”
對于業內來說,電影節最重要的活動無疑是市場板塊。放眼國際,電影市場可謂各路電影節的兵家必爭之地。
從今年的情況看,電影市場是北京電影節下屬活動中發展較顯著的部分之一。今年,“電影市場”的展示交易區改到了國家會議中心的一層大宴會廳,展廳面積由去年的4500平米增至6000平米。根據組委會提供的數據,今年共有200余家國內外電影公司及相關機構參展,其中國際展商數超過80家,比去年增長了30%。交易額方面,去年電影洽商交易總額為52.73億元,本屆電影市場的簽約成交總額則躍升至87.31億元。
當然,電影市場最重要的作用是搭建一個促成產業合作與溝通的平臺,而非一個簡單的簽約場所。因此相比數據,有時直觀印象或更能說明問題。現場人氣方面,本屆電影市場的情況不錯。今年的參展商中不乏一些國際知名企業,比如IMAX以及香港寰亞等。倒是北京本地的電影企業對似乎熱情不足,比如華誼兄弟,雖然其展臺位于展廳一進門的中央位置,但展示內容乏善可陳。一些其他總部設在北京的知名企業,比如博納影業、中影集團則未參展。主辦方需要更多考慮如何提升對成熟品牌企業的吸引力。相比之下,一些國內的新興公司參展熱情更高,例如福建恒業,這家主攻小成本驚悚片的公司目前正策劃內容多元化,這次參加電影市場也是希望接觸更多項目。
配套活動方面,本屆電影市場的設置也顯得更多元。今年活動新增了市場放映、研討會和行業沙龍三個板塊。今年電影節官方組織的兩場論壇,看點仍主要集中在嘉賓的級別上,而電影市場組織的7場研討會,主題則圍繞的是國際金融、合拍、特效新技術以及藝術類影片的國際推廣等備受業內關注的議題,其議題設置顯示了活動在專業維度上的發展。
本屆活動的針對性也較往年明顯增強。比如在今年的電影市場中,“電影技術與后期特效”就被列為一大特色。
后期、特效等電影技術領域一直是中國電影的軟肋,但國內對此的需求在快速增加。今年共有30多家后期、特效企業參展,其中不乏知名企業。這些技術流的加入也為活動帶來了很多人氣。其中內地新興的3D技術公司靈動力量和資深特效公司Base FX的展臺都相當醒目,后者的招牌上還打出了其合作伙伴、好萊塢特效巨頭工業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的旗號。徐克創立的3D技術公司D+也展示了其技術解決方案。海外特效公司今年也大舉來華,天堂特效(Paradise FX)等知名公司都設置了展臺,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KOFIC)的聯合展區中也有不少技術類企業的展示。
國際,國際
對于國際電影節來說,國際嘉賓的“成色”是一個重要指標。雖然缺少像去年詹姆斯·卡梅隆那樣的超重量級嘉賓,但整體而言,本屆北京電影節基本維持了前兩屆的嘉賓水準——來到北京的海外知名影人的數量和級別大致與去年持平,尤其是好萊塢方面,對北京的興趣濃厚。
來京國際嘉賓中,除了基努·里維斯、呂克·貝松這般國際大牌明星和導演,也有凱思琳·肯尼迪(Kathleen Kennedy)這樣的好萊塢資深幕后人士。肯尼迪以斯皮爾伯格的制片搭檔聞名,她監制了后者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的電影。肯尼迪現任盧卡斯影業(Lucasfilm)總裁,掌管著《星球大戰》和《奪寶奇兵》兩大經典品牌。
除了肯尼迪,今年來到北京的其他好萊塢幕后大佬為數不少。例如4月20日舉辦的中美合拍片《藏地密碼》發布會上,夢工廠動畫首席執行官卡贊伯格( Jeffrey Katzenberg)意外亮相,打了現場各路媒體一個措手不及。這是一部由國影基金主投、東方夢工廠和中影集團合作的電影,計劃下半年啟動前期工作。當天的發布會上除了卡贊伯格,還有中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韓三平和東方夢工廠總裁黎瑞剛,這使得這場事前低調地發布會成為本屆電影節期間出席嘉賓級量級“最重”的活動之一。
今年來到北京的國際項目數量也較多,其中不乏最新的中外合作、合拍項目。基努·里維斯首次執導并參演的中美合拍片《太極俠》在電影節期間發布了首款預告片,其創立的Company Films宣布與內地的基美影業簽約,計劃共同開發一系列合拍劇本和項目。此外,派拉蒙的特效大片《變形金剛4》在電影節期間舉行了專場發布會,該片在內地的合作伙伴是電影頻道。卡梅隆-佩斯集團參與的3D巨制《皇城北京》也宣布啟動……
中外合拍行情看漲,不僅限于中美合拍。在中法合拍協議簽署之后,法國電影對于中國市場的興趣也越來越大。電影節期間,不少中法合作項目披露了最新進展,例如讓-雅克·阿諾執導的中法合拍新片《狼圖騰》在“中外電影合作”論壇上高調舉行了簽約儀式。呂克·貝松的歐羅巴影業(Europa Corp)與內地的基美影業簽署合作協議,未來三年雙方計劃合作完成15部影片,基美影業每年將至少提供3部中國影片與歐羅巴聯合海外發行,而歐羅巴未來的電影也將嘗試融入中國文化元素。據悉雙方合作的首部影片《追殺令》(Malavita)目前已完成制作,預計10月推出。此外,通過與基美的合作,貝松旗下的電影學校也計劃對中國電影的新生力量提供深造機會。
很多國際特效界的資深專家和企業的當家人亦來到了北京,包括韋塔工作室(Weta Workshop)這樣的全球頂尖特效企業,其總裁、5次奧斯卡獎得主理查德·泰勒(Richard Taylor)是二度參加北京電影節。
越來越多的海外特效公司選擇了直接進入內地電影市場,3D實拍方面的知名專業公司天堂特效就剛剛在北京開設了辦事處。電影節期間,姜文的新片《一步之遙》宣布與憑《雨果》揚名國際的特效公司PIXOMONDO達成合約,這也是后者進入內地市場4年來接手的第一個華語大片項目。
這些最新的合拍、合作案例客觀反映了中外電影合作的最新進程。
相比合拍熱,今年在電影節上發布的國內項目數量有所下降,尤其缺少重量級大制作新片。華語電影制作向中小成本轉移的趨勢,亦可在之前3月的香港國際影視展上捕捉到。
回到北京電影節,雖然前兩屆活動上華語本地新片的發布也并非熱點,但好歹有《寒戰》這樣較大的制作舉辦發布會,而今年借助電影節平臺宣傳的國產新片數量更少,其中只有郭敬明的《小時代》和趙薇的《致青春》算是引人關注的項目,然而兩場發布會最終還因蘆山地震災情而取消。
中國電影面臨的“走出去”難題在電影節期間反復為各界提及。“天壇獎”評委、英國導演協會主席艾維爾·本杰明(Ivor Benjamin)認為,目前華語電影在海外市場遇到的最大問題主要是語言關。這一點得到了福克斯國際聯席總裁保羅·哈尼曼(Paul Hanneman)的贊同:“中國電影大都是講中文,因此一拿到國際市場就會受限,即便有一流的導演、演員和幕后班底。”在這位多年身居國際發行一線的專家看來,華語片雖然偶有《臥虎藏龍》這樣的意外成功,但這樣的成功不太可能成為常態,“即便是《少年派》這樣充滿了外國元素的電影,最終也是使用英語對白,進而在國際得到廣泛成功。”
當然,對于中國電影的國際企圖心而言,語言只是第一個關卡而已,如何提升敘事、創作等方面的水平更攸關產業前途。此外,在海外推廣方面,中國電影基本仍屬于各自為戰。在相關市場研討會上,法國電影界人士介紹了法國電影完備的扶持、促進海外推廣、合拍的各類體系,這種涵蓋了政府部門、各類基金機構的體系化支持正是中國電影目前所欠缺的。哈尼曼說:“總的來說,我覺得中國電影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還是不夠國際化”。顯然,和北京電影節一樣,意圖走向全球的中國電影依然任重道遠。